《小雅·鱼藻之什·绵蛮》原文翻译赏析-诗经大全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20 23:05

《小雅·鱼藻之什·绵蛮》原文

小雅·鱼藻之什·绵蛮

绵蛮黄鸟,止于丘阿。道之云远,我劳如何。饮之食之,教之诲之。命彼后车,谓之载之。

绵蛮黄鸟,止于丘隅。岂敢惮行,畏不能趋。饮之食之。教之诲之。命彼后车,谓之载之。

绵蛮黄鸟,止于丘侧。岂敢惮行,畏不能极。饮之食之,教之诲之。命彼后车,谓之载之。

《小雅·鱼藻之什·绵蛮》原文翻译赏析-诗经大全

《小雅·鱼藻之什·绵蛮》注释翻译

注释

绵蛮:鸟小貌,一说鸟鸣声。

丘阿:山丘的曲深僻静处。

后车:副车,侍从所乘的车。

丘隅:山丘曲隅处。

趋:快步走。

丘侧:山坡。

极:到达。

译文

毛茸茸的小黄鸟,栖息在那山坳中。道路漫长又遥远,我行道路多劳苦。让他吃饱又喝足,教他通情又达理。叫那随从的副车,让他做上拉他走。
毛茸茸的小黄鸟,栖息在那山角落。哪里是怕徒步走,只怕太慢难走到。让他吃饱又喝足,教他通情又达理。叫那随从的副车,让他做上拉他走。
毛茸茸的小黄鸟,栖息在那山丘旁。哪里是怕徒步走,只怕不能走到底。让他吃饱又喝足,教他通情又达理。叫那随从的副车,让他做上拉他走。

翻译

小小的黄鸟,栖止在山坳中。路途十分遥远,我有多么辛劳!让他饮水吃饭,对他教导诲育。命令副车车夫,告以载他上车。小小的黄鸟,栖止在山弯中。怎会不敢徒步?畏惧不能快行。让他饮水吃饭,对他教导诲育。命令副车车夫,告以载他上车。小小的黄鸟,栖止在山坡上。怎会不敢徒步?畏惧不能到达。让他饮水吃饭,对他教导诲育。命令副车车夫,告以载他上车。

《小雅·鱼藻之什·绵蛮》原文翻译赏析-诗经大全

《小雅·鱼藻之什·绵蛮》题解赏析

解读

《绵蛮》这首诗借远役出行的场景抒发哀愁感伤之情。《毛诗序》指出此诗乃“微臣刺乱也”,以“大臣不用仁心,遗忘微贱,不肯饮食教载之,故作是诗也”。这一说法,基本得到古今学者的一致认同。

本诗共分三章,各章八句,三章除个别字句外,在结构上高度重叠,形成了回环往复、咏叹不绝的抒情效果。各章皆以栖止在山中的黄鸟起兴,继言自己正在远行路途中,且一路风尘仆仆、奔波劳顿。各章后四句完全相同,或为诗人幻想自己受到在位者礼遇的情景。正如陈子展《诗经直解》中所诠释的:“饮之食之,望其周恤也;教之诲之,望其指示也;谓之载之,望其提携也”,正可得其义趣。

赏析

微贱的劳苦者在行役途中感叹自己命运的漂浮不定,怀疑自己有无能力坚持下去,盼望有一只援助只手来拉他一把,从而继续走着漫长而艰辛的行旅只路。

其实正可把这位劳苦者的境遇看作是我们的人生之旅的一个缩影,是我们人生之旅的真实写照。从生到死,是一个完整而漫长的过程。谁能把握住自己的命运?谁不可能漂浮不定?谁不渴望有一只上帝之手拉自己一把?谁没有感到疲惫得即将倒下得时候?谁没有感到前途迷茫、找不倒出路得时候?谁没有痛不欲生、彻底绝望得时候?

几乎每个人都有过,几乎满世界都会听到各种各样得感叹。如果有谁说自己从未有过痛苦、悲哀、疲惫、绝望、彷徨、厌恶、烦闷 、畏惧、孤独、恐惧、战栗等等,那倒真是匪夷所思得怪事。只要我们孩未走到死亡得尽头,就不可能摆脱人生之旅上这一切真切得体验和内心得感悟。

贝多芬曾经大呼:“我要扼住命运得咽喉!”这无疑体现了他不向命运低头和屈服得英雄气概,足以让我们叹为听止,高山仰止。可是真实生活中得我们,有几人能扼住命运得咽喉从而驾驭它。

《小雅·鱼藻之什·绵蛮》原文翻译赏析-诗经大全

诗经·小雅·鱼藻之什·绵蛮鉴赏

周族在始祖后稷时居有邰之国,公刘时迁居豳地。古公亶父继立后,积德行义,“国人皆戴之”,但时时遭戎狄侵扰。于是他率周族“废漆沮,踰梁山”,来到岐山下的周原,营城筑室,建立国家机构。以后周族就在这里逐步强大起来,至文王时,周已发展成为可与殷商抗衡的力量。因此后人有“太王作周”的美誉(《史记·周本纪》索隐述赞)。《诗经·大雅·緜》篇艺术地再现了周人迁岐、建国、创业的过程。

诗分九章,前七章叙古公亶父事,后二章言文王事。《毛诗序》说:“《緜》,文王之兴,本由太王也。”正道明了诗人的构思。

全诗以“緜緜瓜瓞”起笔。“瓞”,小瓜。“緜緜”,连绵不断。这是所谓兴而比,谓周如绵延不绝之瓜瓞,始虽小而终将大。这一句总领全篇,钟惺云:“只緜緜瓜瓞四字,比尽一篇旨意。”(陈子展《雅颂选译》引)接着诗人在第一章中交代了两件事:一是周族最初生活在杜水至漆水流域;二是古公亶父初来岐时与当地人民一起穴地而居。这五句看似一笔带过,实际已暗示古公亶父在周族发展史上的重要贡献和崇高地位,下文叙写古公亶父的六章正是围绕此二事展开。

由豳迁岐,这是周族的第二次迁徙。此次迁徙,表面上失去了一城一地,但实际上一是赢得了更多的民心,二是扩大了自己的势力,是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转移。因此诗人以赞美的语气在二、三、四章集中而有次序地叙写了这一事件。先写古公亶父亲自观察地势。对以农业为主的周人来说,土地占有突出重要的地位,因此尽管境遇险恶,古公亶父还是精心地察看着有利于周族发展的地理位置。这个比较的选择过程,作者凝聚在“率西水浒,至于岐下”八个字中,概括性极强,这里凸现了一个有强烈责任心和民族感的圣王形象。次写决定迁岐。对于周原,诗人写道:“周原膴,堇荼如饴。”“膴”,形容周原的肥美。肥美到什么程度呢?作者未做更多描绘,只用了一个比喻:在这块土地上,苦菜都好像饴糖般甜。这是在写土地,写土地的吸引人;也是在写人,写人的热爱土地。诗人很善于捕捉形象,执简驭繁,短短两句就将周人初见到周原时的欣喜和诗人对周原的感情表现出来。“爰始爰谋”是谋事于人,“爰契我龟”是求问于神,“曰止曰时,筑室于兹”既是占卜的结果,也是人们的心愿。天、地、人达到了和谐的统一,周人决定在此定居。接下来作者连用虚词的排比方式,将周人迁岐后的繁忙景象十分简洁地勾画出来:“迺慰迺止,迺左迺右,迺疆迺理,迺宣迺亩。”有条不紊而劳作不止。再用“自西徂东,周爰执事”总括一笔,使劳动形象更加丰腴。

周人初迁岐时,是与土著居民一起穴地而居,因此营建宫室居邑对周人来说具有特殊意义,它预示着新生活的来临。这种兴奋的情绪,我们可以从诗人对建筑场面的夸张描写看出来。从诗中叙述的建宗庙、筑宫室、立门、立社的内容来看,其规模是巨大的,场面是壮阔的,但诗人只抓住建筑过程中具有典型性的几个动作,运用排比的方式,利用拟声词的效果,将整个劳动情景展现出来:“捄之陾陾,度之薨薨,筑之登登,削屡冯冯。”铲土、填土、打夯、削平,分开来看各是一个动作,合起来看就是一个有序的过程。再把极富动态意义的拟声词加在上面,再用“百堵皆兴,鼛鼓弗胜”的夸张语气稍加描绘,那种壮美的劳动场面、那种饱满的劳动热情都表现出来了,使人如闻其声,如历其境。

八、九两章写文王。文王是古公亶父之孙,他受命后,积德行善,去敌伐叛,三分天下有其二。在周的历史上,他以文治武功奠定了自己崇高的地位。《緜》诗正从此两方面入手。承上文“迺立冢土,戎丑攸行”,诗人先言其伐戎狄的胜利。长期以来,戎狄对周族威胁最大,因此文王受命第二年首先“伐犬戎”(《史记·周本纪》)。先扩大自己的势力以孤立敌人,然后再出击:“柞棫拔矣,行道兑矣。混夷駾矣,维其喙矣。”表现出文王的机智,四个“矣”字显示了周人的骄傲和自豪。写文治,诗人选取平虞芮之讼的故事。虞、芮是与周邻近的两个小国,虞、芮之君因争田而久不和,便往周决讼,入其境,但见“耕者皆让畔,民俗皆让长”(《史纪·周本纪》),二人十分感动,“乃相让,以其所争之田为闲田乃退”(《毛传》)。这个故事全从影响方面着眼,使文王之德政教化昭然若揭。正因为文王在文治武功上有了这样的成绩,所以诗人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最后站出来四次叠用“予曰”赞美了周的崛兴。王夫之读此四句,叹道:“传其情,写其势……如群川之洊(水流不断)流也,如春华之喧发也,如风之吹万而各以籁鸣也。呜呼,盛矣!”(《诗广传》)此二章照应篇首“緜緜瓜瓞”一句,以见周创业于太王、繁盛于文王之意。

《緜》是周族史诗之一,诗人以周族发展为线索,一路道来,叙述有条有理,繁简各宜。迁岐与筑室于事最要,故详铺细叙。第四章写周人到周原后的安置,这在迁岐与筑室之间是个过渡,故略写,但也井然有序。这首诗以叙事为主,但其中穿插着精彩的描写,有的只一两句(如“周原膴,堇荼如饴”),有的则用一章的篇幅(如第六章),这些有声有色的描写使诗具有跌宕之美。《緜》在叙事和描写上的成就表现了诗人高超的生活观察力和艺术表现力。

【相关阅读】

更多诗经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