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雅·节南山之什·巷伯》原文翻译赏析-诗经大全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20 22:08

《小雅·节南山之什·巷伯》原文

小雅·节南山之什·巷伯

萋兮斐兮,成是贝锦。彼谮人者,亦已大甚!

哆兮侈兮,成是南箕。彼谮人者,谁适与谋。

缉缉翩翩,谋欲谮人。慎尔言也,谓尔不信。

捷捷幡幡,谋欲谮言。岂不尔受?既其女迁。

骄人好好,劳人草草。苍天苍天,视彼骄人,矜此劳人。

彼谮人者,谁适与谋?取彼谮人,投畀豺虎。豺虎不食,投畀有北。有北不受,投畀有昊!

杨园之道,猗于亩丘。寺人孟子,作为此诗。凡百君子,敬而听之。

《小雅·节南山之什·巷伯》原文翻译赏析-诗经大全

《小雅·节南山之什·巷伯》注释翻译

注释

萋兮斐兮:萋、斐,纹理色彩交错貌。

贝锦:织有贝纹图案一般的锦缎,比喻诬陷他人、罗织成罪的谗言。

谮〔zèn〕:诬陷,中伤。

大〔tài〕:同“太”。

哆〔chǐ〕兮侈兮:哆,大貌,一说张口。侈,扩大,一说盛气凌人。

南箕〔jī〕:星宿名,即箕宿。由四星组成,二星为踵,二星为舌,踵窄舌宽。古人认为箕星主口舌,故多比喻谗佞。

缉缉翩翩:缉缉,附耳私语状。翩翩,往来轻快貌;一说翩通“諞”,指花言巧语。

捷捷幡幡〔fān fān〕:捷捷,花言巧语状;一说同“缉缉”;一说信口雌黄状。幡幡,回还往来貌,一说反复进言状。

女〔rǔ〕:同“汝”。

骄人好好〔hǎo hǎo〕:骄人,指得志小人。好好,喜悦貌。

劳人草草:劳人,忧伤之人,指被馋者。草草,忧虑劳神貌,草为“慅”的假借字。

畀〔bì〕:给与。

有北:北方寒冷荒凉之地。有,语气助词,无实义,后同。

有昊:即昊天,上苍。

杨园:园圃名。

猗〔yǐ〕于亩丘:猗,先须经过。亩丘,有垄界的山地,一说山丘名。

寺人孟子:寺人,宫中近侍小臣。孟子,人名,非儒家“亚圣”孟子。

译文

五彩丝啊色缤纷,织成一张贝纹锦。嚼舌头的害人精,坏事做绝太过份!

臭嘴一张何其大,好比夜空簸箕星。嚼舌头的害人精,是谁教你昧良心?

嘁嘁喳喳来又去,一心想把人来坑。劝你说话负点责,不然往后没人听。

喳喳嘁嘁去又来,一心造谣又说谎。并非没人来上当,总有一天要现相。

捣鬼的人竟得逞,受害的人却瞢腾。苍天苍天你在上!管管那些害人精,可怜可怜受害人!

嚼舌头的害人精,是谁教你昧良心?抓住长舌害人精,丢给荒山豺虎吞。如果豺虎不肯吞,丢到北极喂野人。如果北极也不要,还交老天来严惩。

一条小路通杨园,小路越过山坡顶。刑馀之人名孟子,编首歌子为宽心。过往君子慢慢行,请君为我倾耳听!

翻译

色彩纹理交错相间,织绣成为贝纹锦缎。那些谗言诬陷人者,气焰也已太过嚣张。离散拓延而又扩大,最后形成南箕星宿。那些谗言诬陷人者,是谁去和他们商谋?附耳私语来去翩翩,谋虑想要构陷他人。你们说话需要慎重,不然会说你们无信。花言巧语回还往来,谋虑想要编造谗言。难道不会信受你话?往后却会远离于你。骄横小人欢欣喜悦,忧劳之人费心伤神。苍茫上天苍茫上天,请你审视那些骄人,请你怜恤这些劳人。那些谗言诬陷人者,是谁去和他们商谋?捉拿那些谗言奸人,将其投给豺狼老虎。豺狼老虎不肯食用,就再投给荒凉北方。荒凉北方不肯容受,最后投给苍苍上天。通往扬园那条道路,必定先经有垄山地。宫中近侍叫孟子者,是他作出这首诗歌。但凡诸位仁人君子,还请恭敬聆听其言。

《小雅·节南山之什·巷伯》原文翻译赏析-诗经大全

《小雅·节南山之什·巷伯》题解赏析

解读

《巷伯》这首诗的作者,在诗末已点明是一位名叫孟子的宫廷内官。关于其主题,《毛诗序》认为是“寺人伤于谗,故作是诗”以“刺幽王也”。此说基本贴合诗意,诗中也反复对那些谗言惑君、构陷贤良的奸恶小人予以了严厉的谴责和鞭挞。

全诗共分七章,前四章各四句,第五章五句,第六章八句,第七章六句。前二章分别以“贝锦”和“南箕”,暗喻罗织谗言和口舌之讼。三、四两章以“缉缉翩翩”“捷捷幡幡”二词,将小人相聚捏造谗言之态描摹得活灵活现、如对目前。五、六两章则通过“骄人”和“劳人”的对比,强调了现实的不公和黑暗,尤其是层层递进的“投弃谮人”,以夸张手法将使人对谮人的愤怒怨恨渲染得淋漓尽致。诗中反应的谄佞当道、贤良遭黜的政治现状,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西周王朝之覆灭是自食其果,亦是历史之必然。

赏析

造谣之所以有效,乃在于谣言总是披着一层美丽的外衣。恰如英国思想家培根所说:“诗人们把谣言描写成了一个怪物。他们形容它的时候,其措辞一部分是美秀而文雅,一部分是严肃而深沉的。他们说,你看它有多少羽毛;羽毛下有多少只眼睛;它有多少条舌头,多少种声音;它能竖起多少只耳朵来!”古人称造谣诬陷别人为“罗织罪名”,何谓“罗织”,此诗一开始说:“萋兮斐兮,成是贝锦”,就是“罗织”二字最形象的说明。花言巧语,织成的这张贝纹的罗锦,是非常容易迷惑人的,特别是对不长脑壳的国君。

造谣之可怕,还在于它是背后的动作,是暗箭伤人。当事人无法及时知道,当然也无法一一辩驳。待其知道,为时已晚。诗中二、三、四章,对造谣者的摇唇鼓舌,嘁嘁喳喳,上窜下跳,左右舆论的丑恶嘴脸,作了极形象的勾勒,说他们“哆兮侈兮,成是南箕”、“缉缉翩翩,谋欲谮人”、“捷捷幡幡,谋欲谮言”。作者对之极表愤慨:“彼谮人者,谁适与谋?”正告他们道:“慎尔言也,谓尔不信!”“岂不尔受?既其女迁!”

造谣之可恨,在于以口舌杀人,杀了人还不犯死罪。作为受害者的诗人,为此对那些谮人发出强烈的诅咒,祈求上苍对他们进行正义的惩罚。诗人不仅投以憎恨,而且投以极大的厌恶:“取彼谮人,投畀豺虎!豺虎不食,投畀有北!有北不受,投畀有昊!”正是所谓“愤怒出诗人”。有人将它与俄国诗人莱蒙托夫《逃亡者》一诗中鄙夷叛徒的诗句比较:“野兽不啃他的骨头,雨水也不洗他的创伤”,认为它们都是写天怒人怨,物我同憎的绝妙好辞,都是对那些罪大恶极,不可救药者的无情鞭挞,都是快心露骨之语,甚是。

在诗的结尾处,郑而重之地留下了作诗人的名字,从而使这首诗成为《诗经》中少数有主名的作品之一。这个作法表明,此诗原有极为痛切的本事,是有感而发之作。它应该有一个较详的序文,自叙作者遭遇,然后缀以此诗,自抒激愤之情,可以题为“巷伯诗并序”或“巷伯序并诗”的。也许是后来的选诗者删去或丢失了这序文,仅剩下了抒情的即诗的部分。

作者孟子,很可能是一位因遭受谗言获罪,受了宫刑,作了宦官,与西汉大史学家司马迁异代同悲的正直人士。东汉班固就曾在《司马迁传赞》里称惨遭宫刑的司马迁是“《小雅·巷伯》之伦”。他或许也感受过与司马迁同样的心情:“祸莫惨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诟莫大于官刑。刑馀之人,无所比数,非一也,所从来远矣。”(《报任少卿书》)无怪乎他是如此痛心疾首,无怪乎诗中对诬陷者是如此切齿愤恨,也无怪乎此诗能引起世世代代蒙冤受屈者极为强烈的共鸣。

《小雅·节南山之什·巷伯》原文翻译赏析-诗经大全

诗经·小雅·节南山之什·巷伯鉴赏

这是一首因遭谗致罪而发泄怨愤之情的诗篇,作者是西周王朝的寺人孟子。《毛诗序》说:“寺人伤于谗,故作是诗也。”其说可从。

此诗前四章重在刻画谗人者的形象。一、二两章劈头来两个比喻:正像那一丝半缕可以织成漂亮的贝锦一样,谗人者东拼西凑罗织别人的罪名;正像那南箕星张着大口一样,谗人者整天张着大口陷害好人。方玉润说:“凡谮人者不外文致、簸扬两端,首二章已将小人伎俩从喻意一面写足,以下便不费手。”(《诗经原始》)作者感情激愤,因此一下笔就入木三分地勾画出谗人者的丑恶嘴脸,并且义正词严地斥责谗巧小人,你们这样做,实在太过分了。

如果说前两章是从喻意入手,那么,三、四两章就是正面揭露了。谗人者整天交头接耳,制造谣言,陷害好人。作者连用“缉缉翩翩”“捷捷幡幡”四对叠词,把谗人者的形象勾勒了出来。他们时而窃窃私语,无中生有,罗织罪名;时而花言巧语,造谣中伤,迷惑众人。作者无辜遭谮受刑之时,正是谮人者得意忘形之日。也正是从自己的不幸遭遇中,作者看清了谮人者的面目,并大声警告他们:赶紧悬崖勒马,停止这种恶劣的行径,否则,人们不会相信你们的,你们也会玩火自焚!语句中显示出一种凛凛正气。

第五章为全篇枢纽。作者把谮人与受谮于人两面双题,总上启下。“骄人好好,劳人草草”,一组对比,揭示出社会的黑暗无道。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作者只好呼叫苍天,希望苍天明察骄人之罪,怜悯无辜之人。这里的“苍天”,实乃是最高统治者的代称。

第六章是全诗的高潮。作者满腔怨恨,犹如火山爆发,喷涌而出:“取彼谮人,投畀豺虎。豺虎不食,投畀有北。有北不受,投畀有昊。”由于对谮人者深恶痛绝,因此,“欲其死之之甚”(朱熹《诗集传》),就设想把谮人者扔给吃人的豺虎,以解心头之恨;可是豺虎厌恶而不食,又设想把谗人者扔到那荒无人烟的北极去,可是北极嫌弃他,也不接受,最后只好扔给老天爷任其发落。作者用顶真的修辞方法,突出强调“不食”“不受”,以表明“谗谮之人,物所共恶”(《诗集传》),也表明自己与谮人者誓不两立,不共戴天。这一章语言犀利,喷射着愤怒的火焰,如姚际恒所说“刺谗诸诗无如此之快利,畅所欲言”(《诗经通论》),体现出作者的战斗精神和正义之感。

最后一章,用“杨园之道,猗于亩丘”起兴,说明贱者之言或许有补于君子。“凡百君子,敬而听之”,提醒君子们警惕那些专搞阴谋的谮人者,并公开以自己的名义与谗人者针锋相对。谮人者只能在暗地里玩弄花招,陷害好人,而作者则光明正大,毫无畏惧。两相对照,更显出作者的耿直、磊落。

此诗是发愤之作。作者综合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刻画了两个人物形象:一个是谮人者,一个是作者寺人孟子(抒情主人公)。谮人者是邪恶势力的代表,是作者严厉斥责、无情鞭挞的对象。从谗人者身上,人们可以看出剥削阶级的丑恶本质,作者对谗人者的批判,实质上是对剥削阶级的控诉。寺人孟子是正义的代表,他耿直、勇敢,疾恶如仇。虽然在肉体上是受害者、残废者,但在精神上却是胜利者、是完人。孔子说:“好贤如《缁衣》,恶恶如《巷伯》”(《礼记·缁衣》),实乃是对寺人孟子战斗精神的肯定。班固在《司马迁传》中把司马迁与之相比,虽然结论有所偏失,但确是看到了两人在遭遇、精神方面的相同之处。“未有腐迁,先有巷伯,古今人可同声一哭也。”(方玉润《诗经原始》)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

【相关阅读】

更多诗经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