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风·唐风·杕杜》原文翻译赏析-诗经大全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20 10:37

《国风·唐风·杕杜》原文

国风·唐风·杕杜

有杕之杜,其叶湑湑。独行踽踽。岂无他人?不如我同父。嗟行之人,胡不比焉?人无兄弟,胡不佽焉?

有杕之杜,其叶菁菁。独行睘睘。岂无他人?不如我同姓。嗟行之人,胡不比焉?人无兄弟,胡不佽焉?

《国风·唐风·杕杜》原文翻译赏析-诗经大全

《国风·唐风·杕杜》注释翻译

注释

有杕〔dì〕:树木孤兀突出貌。有,语气助词,无实义。

杜:树木名,又称甘棠、棠梨。

湑湑〔xǔxǔ〕:茂盛貌。

踽踽〔jǔjǔ〕:孤身独行貌。

同父:同父所生者,一说同祖父的族昆弟。

比:比附,亲近。

佽〔cì〕:支持,帮助。

菁菁〔jīng jīng〕:草木繁茂貌。

睘睘〔qióng〕:古同“茕茕”,孤独无依貌。

同姓:同祖的兄弟,一说同母所生者。

译文

路旁赤棠孤零零,树叶倒是密密生。独自流浪好凄清。难道路上没别人,不如同父兄弟亲。叹息来往过路人,为何不与我亲近?兄弟不在无依靠,为何不将我帮衬?
路旁赤棠孤零零,树叶倒是密又青。独自流浪多悲辛。难道路上没别人,不如同姓兄弟亲。叹息来往过路人,为何不与我亲近?兄弟不在无依靠,为何不将我帮衬?

翻译

甘棠孤自生长,树叶十分茂密。独自踽踽行走,难道没有别人?不如我的同父兄弟。嗟叹行路之人,为何不来亲近?人既没有兄弟,为何不予援助?甘棠孤自生长,树叶极其繁盛。孤独无依行走,难道没有别人?不如我的同祖兄弟。嗟叹行路之人,为何不来亲近?人既没有兄弟,为何不予援助?

《国风·唐风·杕杜》原文翻译赏析-诗经大全

《国风·唐风·杕杜》题解赏析

解读

与《王风·葛藟》一诗类似,《杕杜》这首诗描绘的也是一个孤苦无依、颠沛流离的流浪者形象。《毛诗序》认为此诗是对晋国“君不能亲其宗族,骨肉离散,独居而无兄弟,将为沃所并”时局的讽刺;朱熹《诗集传》则称此诗为“无兄弟者自伤其孤特而求助于人之辞”。鉴于诗中并无足够信息佐证前说,兹取后说解读为宜。

本诗共分两章,每章九句,皆是复沓章法。各章皆以枝繁叶茂却孤自生长的甘棠树起兴,暗喻了诗人“踽踽睘睘”的独行者身份。此后各章连发三问,层层递进,表明自己六亲无依、兄弟无着的凄惨处境,同时也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漠的现实予以了血泪的谴责和控诉。

赏析

印度电影《流浪者》中有一首著名插曲《拉兹之歌》,流浪汉拉兹穿街走巷,举目无亲,哀伤地唱道:“到处流浪,到处流浪。我和任何人都没来往,我看这世界像沙漠。……”那种凄凉,那种幽咽,博得人们洒下一掬同情泪。而当读者读到《诗经·唐风》中的《杕杜》时,心情同样很沉重,因为它也是一首流浪者之歌。当然,它比《拉兹之歌》古老得多。

全诗二章,章九句,复沓章法,二章内容除用韵换字外基本相同。起首“有杕之杜,其叶滑湑”,用孤孤单单的一株赤棠树起兴,与同样是孤孤单单的一株赤棠树起兴,与同样是孤孤单单的流浪汉相对照,既相映成趣,又相对生愁。赤棠虽孤单,还有繁茂树叶作伴,自己却是“光杆司令”一个,相比之下树要比人幸运得多。所以这“兴”又是“反兴”。诗人看到孤树,伫足留连,忽而觉得同病相怜,忽而叹人不如树,感触纷纭。这种独特心理感受与流浪者身份相切合,很有典型意义。关于这流浪者的性别,闻一多《风诗类钞》另有妙诠:“杕杜喻女之未嫁者。《说文》:‘牡曰棠,牝曰杜。’”那末这流浪者竟是一位未婚少女,那就更显悲哀了。此说可备参考。

起首二句,也可谓“兴而赋也”。第三句“独行踽踽”才是全章的灵魂。整首诗就是描写一个“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踽踽独行者的苦闷叹息。此句独立锁住,不加铺叙,以少驭多,浓缩了许多颠沛流离的苦境,给人无限想像空间。此句点出了流浪者,成为前后内容的分水岭,前是流浪者所见,后是流浪者所思。

“岂无他人,不如我同父。”路上风尘仆仆的行人还是有的,但心为形役,各有各沉重的精神枷锁与自顾不暇的物质烦恼,没有人肯去对一个陌路人相濡以沫。这时,流浪者想到了同胞手足的兄弟亲情,是“他人”无法比拟和替代的。正如《小雅·常棣》所说:“凡今之人,莫如兄弟。”兄弟,亲人,家园,不知在何方。异域他乡的流浪者在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现实中想得很多很多,只能在想像中求得一些慰藉。正如安徒生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那小女孩孤苦伶仃,只能划火柴在光亮中幻想着已上天国的奶奶来呵护自己,心灵感到一丝温暖。兄弟虽好,毕竟在虚无缥缈中,现实终究是现实,诗人不禁“嗟——”,发出一声长长的叹息。这“嗟”字直贯最末副歌式复唱四句。

叹息的内容很平实浅近,也正是流浪者的最基本需要:行人为什么不来亲近我?我没有兄弟在旁,为什么不来帮助我?孤独寂寞,呼天抢地,两个激问中蕴藏着浓重的绝望和忧伤。落难的人犹如落水的人,非常需要救援,可没有人会来、没有人能来济助他。这确实是一声令人心寒的长叹。

由此推想,这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或是战乱,或是饥荒。《小雅·常棣》说:“丧乱既平,既安且宁。虽有兄弟,不如友生。”(死丧祸乱既平清,一家生活也安宁。那时虽有亲兄弟,反觉不如朋友亲)可作反证。是战争使骨肉离散,沦为难民。又《大雅·召旻》:“瘨我饥馑,民卒流亡。”(饥馑遍地灾情重,十室九空尽流亡)是灾荒使百姓失所,乞食四方。不管哪种情况,这首抒写心灵感受的流浪者之歌,通过一个人的命运,向后世真实展示了一幅古代难民的流亡图,其艺术视角很独特,给人启迪。

旧说如《毛诗序》谓“《杕杜》,刺时也。君不能亲其宗族,骨肉离散,独居而无兄弟,将为沃所并尔”,为今人所不取;而朱熹《诗集传》谓此为“无兄弟者自伤其孤特而求助于人之辞”,则差为近之。

《国风·唐风·杕杜》原文翻译赏析-诗经大全

诗经·国风·唐风·杕杜鉴赏

《杕杜》是《诗经·唐风》中一首很普通的诗。长期以来,未被人看重,但仔细品味,仍不失为感人至深的抒情诗。

全诗分两章,每章九句。重章叠咏,声韵回环,充分抒发了诗人孤独感伤的情绪。诗的开始以春天独特的景致起兴,“有杕之杜,其叶湑湑。”一株孤零零的杜梨树,枝叶是那么繁茂,而诗人却“独行踽踽”,在漫长的路上,“岂无他人”,并非没有“他人”,而是“不如我同父”,没有自己亲爱的兄弟。诗人那无依无靠的孤独感、寂寞忧伤的情绪跃然纸上。那孤零零的杜梨树与诗人的踽踽独行,不是典型的异质同构吗?而“其叶湑湑”不是和“不如我同父”成为鲜明的对比吗?杜梨树虽然孤零,但枝叶繁茂。诗人的“独行踽踽”却没有亲密的兄弟。情景相生,亦景亦情,激发人无限的联想。它真实地反映了周时唐地的社会现实。唐,在今山西中部,是周成王的季弟姬叔虞的封地,境内有晋水,所以改称晋。晋分封曲沃之后,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势,互相残杀,社会动荡不安。正如朱熹所言“其地土瘠民贫”(《诗集传》),百姓贫穷无助,饥馑流离。唐地诗歌的产生与这一社会现实,有着曲折而复杂的联系。

当然,诗人抒发的感情意绪,只是现实动乱社会的折射。诗歌的美学形象,只是浓缩了诗人个人的生活际遇。但诗歌审美的内在表现力,却可以引发人广泛的想象:那贫穷无靠的生活,那无亲无友的身世,那屡遭白眼和冷遇的现实,那凄风苦雨中的流浪,那孤独忧伤的情怀,那“天涯何处是归宿”的痛苦……这一切都在诗歌中典型化了,是诗歌形象的“弦外之音”,又是诗歌的审美意向。在诗中,难以抒发的情感物态化了,现实生活典型化了。

诗的第二章,只更换了几个字,分别是二、三、五诗句中的“湑湑”“踽踽”“父”,更换为“菁菁”“睘睘”“姓”,其意思未变。后四句,只字不变,反复咏叹,“嗟行之人,胡不比焉?人无兄弟,胡不佽焉?”以回环复沓的形式,强化了孤独忧伤之情。这些诗句,几乎不加雕饰,但韵味隽永,深沉的伤痛,无限的忧思,孤独的感喟。诗歌的情感气氛如此浓重,感情意象如此鲜明,那深涵着的愤慨与不平,几乎是脱口而出,“岂无他人!”这又是多么深情激动的自问,从而表现出多么强烈的感情力度。

【相关阅读】

更多诗经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