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嵩山作》原文翻译赏析-王维-五言律诗-唐诗三百首

作品体裁:五言律诗 时间:2024-02-06 05:21

唐诗三百首第110首王维的《归嵩山作》,收录于清人孙洙(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第五卷五言律诗。

归嵩山作作品原文

归嵩山作

王维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归嵩山作》原文翻译赏析-王维-五言律诗-唐诗三百首

归嵩山作译文注释

译文一

清澈的川水环绕一片草木,驾车马徐徐归去自在悠闲。

流水好像对我充满了情意,黄昏的飞鸟同我一道回还。

荒凉的城池靠着古老渡口,夕阳的余晖洒满秋日群山。

在这偏远高峻的嵩山脚下,归来后闭门谢客远离尘喧。

译文二

清澈的河川映带着大片的草木,我乘坐马车而归,意态从容。流水仿佛了解我的心情啊,暮归的鸟儿也同样伴随着我。荒凉的城池濒临着古老的渡口,夕阳的光辉洒满了秋天的山峦。我就这般来到那连绵不绝的嵩山脚下,打算归来山中,从此闭门谢客,不理俗务。

注释

薄:草木交错为薄。

闲闲:从容自得貌。

相与:彼此交接,相互作伴。

迢递:形容连绵不绝貌,唐人杨巨源《送绛州卢使君》有“朱栏迢递因高胜,粉堞清明欲下迟”句。

嵩高:嵩山的别称。

闭关:指闭门谢绝人事。南梁江淹《恨赋》有“至乃敬通见抵,罢归田里,闭关却扫,塞门不仕”句。

《归嵩山作》原文翻译赏析-王维-五言律诗-唐诗三百首

归嵩山作作品鉴赏

赏析一

这首诗是作者辞官归隐,嵩山途中所作。首联描写回归的车马沿着河川草地缓缓前进,显得悠闲从容,写出诗人在归隐途中心境的安详闲适;接着移情及物,描写流水与暮鸟都像与诗人结伴而归,这是借物抒志,表明诗人的归隐是必然归宿。三联写归途所见山川暮秋景色,这是当时诗人政治失意,无可奈何,只得暂时入山的矛盾心情的反映。最后以志终嵩山,谢绝人世作结,点明辞官归隐的宗旨。全诗寓情于景,具有平淡自然的艺术美。

赏析二

这首诗是王维早年隐居嵩山时所作,这次隐居持续时间不长,很快就被召还,出任右拾遗。所以相比他后期诗歌几乎对政治彻底失望,一心求隐,此诗却充满了一种不甘不愿,无奈而隐,若有所待的气味。唐代士人往往自诩高洁,避世而隐,但大多数只是为了博取虚名,以待朝廷征召罢了,即所谓登“终南捷径”,王维早期的短暂归隐,也大抵若是。

首联点明归隐嵩山事,用“闲闲”二字以示自己从容不迫,丝毫不为俗事所绊,不受仕宦所扰。“清川带长薄”一句,疑出自陆机《君子有所思行》,其中有“曲池何湛湛,清川带华薄”句,此处改“华薄”为“长薄”,是表示自己所行之远,入山之深。接着,颔联“流水”以承上“清川”,“暮禽”以承上“长薄”,说山水鸟雀全都了解自己的心意,并且与自己相伴而归。陶潜《饮酒》诗中有“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句,《归去来兮辞》中有“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句,王维化用前人之文,所要表达的含义是相同的,也即“倦飞”。以鸟之倦飞以示人之倦于仕宦,但不出“倦飞”一词,而以“暮”字替代,更显含蓄而佳妙。

颈联写荒城、古渡、落日、秋山,景物显得非常苍凉,也反衬出诗人内心之悲惋和不甘。尾联言“归来且闭关”,是套用张九龄《登城楼望西山作》中的成句:“忽复尘埃事,归来且闭关”,一个“且”字,更透露出浓浓的无可奈何意。由此可见,诗人事实上还并不能忘怀出仕,他只是感觉疲倦而暂时入山歇息罢了。

赏析三

本诗为诗人辞官归隐回嵩山途中所作,写出了诗人辞官归隐途中的所见所感。全诗清新淡远,描写了嵩山下江野清冷萧条的暮色,抒发了诗人淡泊的情怀,也流露出诗人淡淡的感伤情绪。整首诗景的展开很有层次,前六句可以说是一句一景,一景一画,每句中都有一个主导的意象:清川、车马、流水、暮禽、荒城、落日,把整个画面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嵩山,即嵩高山,古时称中岳,因居五岳之中山势又高,因此被称为嵩高,位于河南省登封县北。

首联写诗人归隐出发时的情景:清澈的河川环绕着一片长长的水草丰茂的沼泽地,诗人乘坐的车马从容不迫、缓缓前行。

颔联写水与鸟,其实是托物寄情,移情及物。诗人将“流水”和“暮禽”都拟人化了,写自己归山悠然自得之情,如流水归隐之心不改,如禽鸟至暮知还。“流水如有意”承“清川”,“暮禽相与还”承“长薄”,这两句又由“车马去闲闲”直接发展而来,承接自然。

颈联寓情于景,写荒城古渡,落日秋山。寥寥十字,四组景物:荒城、古渡、落日、秋山,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荒凉的城池临靠着古老的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了萧飒的秋山。这是诗人归隐途中所见秋景,黯淡凄凉,正反映了诗人感情上的变化。

尾联写山之高,点明诗人的归隐地,并表明诗人归隐的宗旨。“迢递”是形容山高远的样子;“嵩高”,即嵩山,交代归隐的地点,照应诗题;“闭关”,不仅指关门,而且暗含闭门谢客之意,表明诗人要与世隔绝,不再过问世事的宗旨。

全诗层次整齐,情景并举,于景中寄寓深情。在诗人笔下,既有归山途中的美丽景色,也有隐约可见的诗人感情的细微变化:从安详从容,到凄凉悲苦,再到恬淡安适。诗人既表现了对辞官归隐的向往,也表现了对现实的愤激不平与无可奈何。

《归嵩山作》原文翻译赏析-王维-五言律诗-唐诗三百首

归嵩山作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

字号:字摩诘

籍贯:太原祁(今山西祁县)

作品风格:清淡自然,辞秀调雅

诗人小传: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祖籍太原,父辈迁居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县),是唐代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他于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旋任大乐丞,因故谪为济州司仓参军,后归长安。安史乱之前,王维累官至给事中,他一方面对当时官场感到厌倦和担忧,另一方面却又恋栈怀禄,不能决然离去,于是随俗浮沉,长期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王维诗画俱佳,也通音律。他在诗歌上的成就很高,无论边塞诗还是山水诗,各类主题皆有佳作,苏轼赞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中后期诗作多描摹田园景物,再加上诗中浓厚的隐逸思想,上继陶渊明、谢灵运,下开一代风气,与孟浩然并称“王孟”。此外,他本人笃信佛教,诗中也多有反映,后人称其为“诗佛”。

归嵩山作扩展阅读

登城楼望西山作

唐·张九龄

城楼枕南浦,日夕顾西山。宛宛鸾鹤处,高高烟雾间。仙井今犹在,洪厓久不还。金编莫我授,羽驾亦难攀。檐际千峰出,云中一鸟闲。纵观穷水国,游思遍人寰。勿复尘埃事,归来且闭关。

张九龄这首诗也是写的倦于仕宦而求归隐,“勿复尘埃事”一句即将其意表达得非常明显。相比之下,王维在《归嵩山作》中,却只是将几乎毫无感情色彩的“迢递嵩高下”放在“归来且闭关”之前,既显含蓄,也表现出诗人并未彻底看破红尘,他隐居之意是并不坚决的。

【相关阅读】

更多王维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