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其二》古诗翻译赏析阅读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26 06:08

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其二 古诗全文

君思颍水绿,忽复归嵩岑。

归时莫洗耳,为我洗其心。

洗心得真情,洗耳徒买名。

谢公终一起,相与济苍生。

李白《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其二》古诗翻译赏析阅读

《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其二》翻译译文

您因怀念久别的颖水,又要回到颖水源头鲁山归隐去了。

颖水边不要像许由那样用清水洗耳,您要洗一洗自己的心。

洗耳只不过是徒买虚名,洗心才能心纯情真。

高隐东山的谢公究竟要被起用的,因为他忘不了解救苍生的重任。

李白《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其二》古诗翻译赏析阅读

《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其二》赏析

公元743年(唐天宝二年),李白在翰林。唐玄宗无意重用他,更加上杨贵妃、高力士、张垍等屡进谗言。于是,他初到长安怀抱的希望终于破灭,打算离开长安。这首诗正作于此时。

第二首起句便好:“君思颍水绿,忽复归嵩岑。”前一句的意思是:“您想念着碧绿清澄的颍水。”这一句把归隐的愿望写得十分形象,抽象的思想、意念化成了具体的、美好的、能够感触的形象。“忽复归嵩岑”,“忽复”两字表现出人的个性和情态,十分洒落、爽快,看淡功名富贵尽在不言之中了。“归时莫洗耳,为我洗其心。洗心得真情,洗耳徒买名。”许由洗耳的典故,用得灵活入妙。诗人在这里把许由这位上古的高士,临时拉来指桑骂槐,这是因为唐代以隐居为手段达到向上爬的目的之人,大有人在。李白很鄙视这种假隐士,所以他说不洗心而只洗耳,是矫情作伪,欺世盗名。诗人认为不论是进是退,是隐居还是出世,只有真正有经世济民的抱负和才干的人,才是超越流俗的大贤。

李白平生最仰慕的古人之一谢安,正是这种典型。“谢公终一起,相与济苍生。”末句是诗人与友人临别赠言,相互劝勉、慰藉之词,洋溢着积极向上的精神。

王夫之在《唐诗评选》中说这首诗:“只写送别事,托体高,著笔平。”所谓“托体高”,就是说这首诗以立意取胜;“著笔平”,也就是用语朴实。这种写法,质朴自然,不加以藻饰,直抒胸臆,是汉魏风骨的继承。它不在于一字一句的奇警,而在于全篇的浑成,即全篇作为一个整体,铸成一个完整的艺术形象,使读者想象和体会到诗人的胸襟气度、思想感情。由于诗的概括力很强,把丰富的思想感情紧缩在具体的形象之中,所以内容上十分有味。这首诗,决不是那些用词雕琢、一味铺陈语言的作品所能比拟的。

李白《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其二》古诗翻译赏析阅读

《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其二》古诗提要及创作背景

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二首(其二),此诗作于玄宗天宝三载(744)。时李白已遭谗疏,遂欲归隐,然终以苍生为念,出处之志未能遽定。

首言友人归隐,“归时”以下四句是劝勉之辞,“言真能洗心,则出处皆宜,不专以忘世为高也。”(沈德潜《唐诗别裁》卷二)结尾谓裴图南终能东山再起,共济苍生。白虽欲去朝,然济苍生之志未泯,斯为可贵。此诗语言明快,“沉刻之意,以快语出之,可令闻者惊悚。”(《唐宋诗醇》卷六)

李白《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其二》古诗翻译赏析阅读

《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其二》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护府管辖)。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他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

公元742年(天宝元年),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唐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公元756年,即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失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

李白是唐代伟大诗人,也是我国诗歌史上乃至世界诗歌史上少见的天才。他留下的千余首诗歌和六十余篇文章,在文学史上闪耀着夺目的光辉,1200 多年来震撼着广大人民的心魄。他不愧为人间少有的“谪仙诗人”,无与伦比的“一代诗豪”!

李白的诗,不但多方面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而且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艺术经验,他继承、发展了屈原、庄周以来的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并融会前人的许多艺术手法,把古代诗歌艺术和散文艺术推向新的高峰,形成了他特有的雄奇、奔放、飘逸的风格。

更多李白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