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枝词四首其一·瞿塘峡口水烟低》赏析-白居易的诗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19 09:50

竹枝词四首其一·瞿塘峡口水烟低原文

竹枝词四首 (其一)

瞿塘峡口水烟低,

白帝城头月向西。

唱到竹枝声咽处,

寒猿暗鸟一时啼。

《竹枝词四首其一·瞿塘峡口水烟低》赏析-白居易的诗

竹枝词四首其一·瞿塘峡口水烟低赏析

此诗作于元和十四年(819)白居易在忠州(今重庆市忠县)刺史任上。竹枝词原是巴蜀民歌,郭茂倩《乐府诗集》云:“《竹枝》本出于巴、渝。”刘禹锡被贬夔州时,“乃依骚人《九歌》作《竹枝》新辞九章,教里中儿歌之,由是盛于贞元、元和之间”。《竹枝词》风行一时,当时白居易同被贬居巴山蜀水之中,因此亦作《竹枝词》四首,此是其中之一。

白帝城在四川奉节白帝山上,瞿塘峡口长江北岸,原名鱼复,西汉末公孙述据此,自号白帝,山、城因此更名。《元和志》载白帝城“周回七里,西南二面因江为池,东临瀼西,惟北一面小差逶迤”,可谓三面环水。一二句交代了诗作的时间、地点、环境:瞿塘峡口,白帝城头,一轮淡月,四望水烟。“月向西”可见暗夜之深,“水烟低”可见烟雾之重,诗人所描绘的背景是低沉压抑的。在这半夜烟波之中,蛮儿巴女在吟唱竹枝曲,“前声断咽后声迟”(《竹枝词》之四),唱到悲戚之处,音调梗塞,呜咽欲绝,引得寒猿夜鸟同时发出悲鸣。猿啼鸟鸣是三峡的标志性景观,《水经注》云:“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李白“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宣城见杜鹃花》),“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蜀道难》),“两岸猿声啼不住”(《早发白帝城》),魏徵“古木吟寒鸟,空山啼夜猿”(《出关》),李端“猿声寒过水,树色暮连空”(《巫山高》),李涉“荆门滩急水潺潺,两岸猿啼烟满山”“十二峰头月欲低,空聆滩上子规啼”(《竹枝词》)。猿声或凄异哀转,或悲咽寒啼,鸟鸣或悲吟断续,或哀怨凄号,无不令人肠断。歌声引发了猿鸟的哀鸣,猿鸟的哀鸣更衬托了歌声的悲凉凄楚,诗人在烟水迷离的深夜听到如此歌声,自然而然融情于景。

“声咽”本是竹枝曲的特色,刘禹锡在《竹枝词》序中道:“里中儿联歌《竹枝》,吹短笛击鼓以赴节。歌者扬袂睢舞,以曲为多贤。聆其音,中黄钟之羽,卒章激讦如吴声,虽伧儜不可分,而含思宛转,有《淇奥》之艳。”黄钟羽是七羽之一,特点是低回曲折,“含思宛转”,而唱到末尾之时声调激切,“卒章激讦”,音调铿锵起伏、缠绵顿挫,正是所谓“呜咽”,这和巴蜀当地的语言特色和音乐风格密切相关。竹枝曲咏唱男女相思,多在月下演唱,“巴人夜唱《竹枝》后,肠断晓猿声渐稀”(顾况《竹枝曲》),“独有凄清难改处,月明闻唱竹枝歌”(王周《再经秭归》),“巡堤听唱竹枝词,正是月高风静时”(蒋吉《闻歌竹枝》)。白居易在月夜听到竹枝曲,引发了悲苦哀怨的情绪,这和他当时被贬谪的心境是息息相关的。“欲识愁多少,高于滟滪堆”(《夜入瞿塘》),“云埋水隔无人识”“天教抛掷在深山”(《木莲树生巴峡山谷间巴民亦呼为黄心树大者高五丈……因题三绝句云》),在这样的愁思中闻听竹枝,其情绪之凄苦压抑可想而知。

(孔燕妮)

更多白居易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