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枝词四首》古诗赏析-白居易作品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2-20 08:05

竹枝词四首原文

竹枝词四首

白居易

瞿塘峡口水烟低,白帝城头月向西;

唱到竹枝声咽处,寒猿闇鸟一时啼。

竹枝苦怨怨何人?夜静山空歇又闻。

蛮儿巴女齐声唱,愁杀江楼病使君。

巴东船舫上巴西,波面风生雨脚齐;

水蓼冷花红簇簇,江蓠湿叶碧凄凄。

江畔谁人唱竹枝?前声断咽后声迟。

怪来调苦缘词苦,多是通州司马诗。

《竹枝词四首》古诗赏析-白居易作品

竹枝词四首赏析

《竹枝词》本巴、渝间民歌,有唐诗人顾况、刘禹锡、白居易等均有拟作,以七言绝句的形式,歌咏地方风物习俗及男女恋情,后世亦多模仿之作。此组诗乃白居易元和十四年(819)作于忠州(今四川忠县)刺史任上,写听唱《竹枝》歌及其感受。

第一首写深夜听唱《竹枝》。首句言唱《竹枝》之地。“瞿塘峡”,巫山三峡之一,在今四川奉节东南。“水烟低”,谓峡口水雾蒙蒙犹似轻烟低低笼罩着。次句点唱《竹枝》之时。“白帝城”,在奉节东白帝山上。“月向西”斜,表明夜已很深。三、四两句写唱至最凄凉处,峡口之寒猿闇鸟同时惊起而啼,极言音调之悲。“声咽处”,明费经虞《雅伦》:“《竹枝》入绝句自刘(禹锡)始,而《竹枝》歌声刘集未载也。《花间集》有孙光宪,《尊前集》有皇甫松各数首,皆上四字一断为‘竹枝’,下三字为‘女儿’,‘竹枝’‘女儿’皆歌中咽断之声也。”费说是,第四首“前声断咽后声迟”可证。“寒猿”,用《水经注•江水》引渔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意。“闇鸟”,巫山县有鸟飞山,“青山高,鸟飞不能越也”(北宋乐史撰《太平寰宇记•夔州》)。“寒”“闇”,均为形容凄清愁苦之词。冷烟斜月,《竹枝》悲咽,寒猿闇鸟尚不胜情,愁人听之,又将何以堪?且此愁人正乃初离贬地江州而心情仍郁悒的“病使君”。仅写景,不言伤情,而情自无限,极含蓄婉曲之致。

第二首写静夜听唱《竹枝》。前两句写哀怨的《竹枝》歌声时断时续,打破了夜静山空的沉寂,可这幽怨恻怛之歌怨的是何人?作问语说,不直白出之,发人思索,而尤觉沉痛可伤。第三句谓这《竹枝》怨歌并非独唱,而是“蛮儿巴女齐声唱”。“蛮儿巴女”,当时对湖北、四川之间男女青少年的一种称谓,因古时称楚国为荆蛮,四川为巴蜀。这齐声所唱之怨歌,遭贬谪、受打击的诗人听了,最易勾引起自身的愁怨之情,因此末句诗人喟叹云:可愁杀了江楼上我这个忠州病使君啊!“杀”,形容极其之辞。“使君”,古时对州郡长官的尊称,此为诗人自指。上首借景寓悲,此则无穷羁愁尽在“杀”之中,倾怀而诉,不嫌直致。

第三首集中笔墨描写诗人于江楼上望见的《竹枝》歌乡之雨景。前两句写舟行风雨中。“巴东”“巴西”,均是郡名,一在今四川奉节一带,一在今四川阆中一带。“雨脚”,雨丝、雨点。三、四两句自第二句生出,写水边景致。“水蓼”,蓼科植物,生水边,夏秋间开白色带红五瓣小花。“江蓠”,香草名,亦生于水边。“冷花”“湿叶”,雨气逼人;“红簇簇”“碧凄凄”,色态如呈,描画歌乡雨景,乡土色彩浓郁而体物入微。

第四首写听江畔唱《竹枝》。前两句云不知谁人在江畔唱那《竹枝》歌,前声曲断咽后声调迟迟,状写《竹枝》歌法,声口宛然。后两句言诗人始悟曲调凄苦,乃因所唱多是通州(今四川达县)司马“词苦”诗。“通州司马”,指白居易好友、诗人元稹(字微之)。元稹任监察御史时,因开罪了当权派,被贬江陵士曹参军,后迁通州司马,遭遇正同白居易。他在通州心情甚悲愤(白居易曾有《得微之到官后书,备知通州之事,怅然有感,因成四章》诗安慰他),故而可能亦曾拟《竹枝》抒其“沉愁”(白诗语),然今《元氏长庆集》中无《竹枝词》类作品,当已佚失。通州司马“词苦”诗中所含寓的元白们流离迁谪之悲,以及响彻《竹枝》组歌中的酸辛心声,均蕴于苦调、溢于言表,故此,组诗虽语言通俗流畅,却并不过分率直,而颇得蕴藉之神,表现了白居易学习民歌所取得的成就。

(周慧珍)

更多白居易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