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州》赏析-(宋)陆游的诗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18 02:50

《黄州》此诗作于孝宗乾道六年(1170)八月,陆游46岁,在赴夔州途中。诗人于八月十八日晡时到黄州,十九日游东坡,二十日一早离黄州(据《入蜀记》)。黄州为苏轼谪居之地,其《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词所寓人生感慨,对钟情苏轼之陆游不能没有触动。黄州又被苏轼误认为赤壁大战之地,对远赴夔州之陆游不能不激起联想。于是由不尽江声,想到赤壁之战;由历史壮观,想到草木摇落;由草木之秋,想到满头白发;又由英雄壮举,想到一帆寒日;由万里羁愁,想到英雄仲谋;由英雄仲谋,想到局促迁流……历史、现实、英雄、自身,融为一体,苏轼的感慨和自己的羁愁,如出一辙。由此表现出沉郁顿挫、悲壮激越的风格。

黄州作品原文

黄州

局促常悲类楚囚,迁流还叹学齐优。

江声不尽英雄恨,天意无私草木秋。

万里羁愁添白发,一帆寒日过黄州。

君看赤壁终陈迹,生子何须似仲谋!

《黄州》赏析-(宋)陆游的诗

黄州作品赏析

此诗作于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时放翁西行入蜀,舟过黄州,见前代遗迹,念时势艰危,叹英雄已矣,顾自身飘零,无限伤感,油然而起,遂形诸诗篇。故题为《黄州》,诗却非专咏黄州;看似咏古之诗,实是伤怀之作。读此诗,决不可拘于题目,泥于文字,当于词意凄怆之处,识其愤激之情;于笔力横绝之处,求其不平之气;于音节顿挫之处,听其深沉之慨。

放翁越人,万里赴蜀,苦为微官所缚,局促如辕下驹。故首句即标其情,自悲如楚囚之难堪。《史记·乐书》:“自仲尼不能与齐优遂容于鲁。”司马贞《索隐》:“齐人归女乐而孔子行,言不能遂容于鲁而去也。”此所谓“齐优”,与放翁行迹,殊不相类。故次句“齐优”二字,实放翁信手拈来,率尔成对,未必真用以自喻。首联所写,全在“局促”“迁流”四字,若泥于“楚囚”“齐优”,以为放翁必有所指,反失诗意。

黄州位于长江中游,三国争雄之地。杜甫诗:“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八阵图》)颔联出句,即借用杜诗。此句“英雄”,似可指已被长江巨浪淘尽的三国风流人物。但放翁之意,本不在怀古,故此“英雄”,实是自道。其恨,正是上联所言“局促”“迁流”之恨,是岁月蹉跎、壮志未酬之恨。颔联对句从李贺诗“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铜仙人辞汉歌》)中化出。人虽多情,天意无私。衰兰送客,秋草迎人,于人倍增伤感,于天却是时之当然。而天之无情,又正衬出人心之不平。此联文约意深,笔力绝高。

颈联紧接上联。万里羁愁,正是英雄之恨;频添白发,又与草木摇落相映;一帆寒日,对照两岸秋声;黄州城下,点出兴感之地。放翁于此时、此地、此景,总有无限感慨,不能不吐,但又不欲畅言,故但借眼前景象,反复致意。中间两联,虽所写情景相似,但笔法错综,变化无端。

长江、汉水流域,有赤壁多处。苏轼谪官黄州,误信其地传说,言“黄州西山麓,斗入江中,石色如丹,传云曹公败处,所谓赤壁者”(《苕溪渔隐丛话后集》)。数游其地,作赋填词,语意高妙,堪称古今绝唱。其实苏轼所游之处,乃黄冈城外赤鼻矶,三国“赤壁之战”旧址,在今湖北赤壁西北,两者并非一地。但黄州赤壁,却因苏轼之故,声名大振。后人过黄州遂思赤壁,见赤壁又必追念昔日英雄。特别在偏安半壁,强敌入犯之时,更是思英雄再世,与敌抗衡。放翁于此,却偏道赤壁已成陈迹,万事尽付东流,世事成败,又何足道,生子何须定似仲谋。放翁一生,志在恢复失地,即使僵卧孤村,犹梦铁马,提笔狂书,思驱敌人,决不会出此消极之言。明王嗣奭评杜甫诗句“儒术于我何有哉,孔丘盗跖皆尘埃”时说:“总是不平之鸣,无可奈何之词。”(《杜臆》)此诗末联,也正是因当时小朝廷不思振作而发的无可奈何的不平之鸣。

(黄、珅)

黄州作品注释

〔注〕

1、黄州:治今湖北黄冈。

2、楚囚:《左传·成公九年》:“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后借指处境窘迫之人。

3、仲谋:即孙权。《三国志·吴书·吴主传》裴松之注引《吴历》:“(曹操)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

更多陆游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