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桑骂槐的意思,三十六计第二十六计指桑骂槐的故事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2-13 09:09

指桑骂槐作品原文

大凌小者,警以诱之。刚中而应,行险而顺。

指桑骂槐作品按语

率数未服者以对敌,若策之不行,而利诱之,又反启其疑。于是故为自误,责他人之失,以暗警之。警之者,反诱之也,此盖以刚险驱之也。或曰:此遣将之法也。

指桑骂槐的意思,三十六计第二十六计指桑骂槐的故事

指桑骂槐原文译文

强大者控制弱小者,要用警告的办法去诱导他。将帅刚强中正就会有部属应和,行事艰险而不会有祸患。

指桑骂槐按语译文

率领一贯不服从指挥的人去同敌人打仗,如果不听指挥,这时若用利益来引诱他们,反而会引起他们的怀疑。在这种情况下,你可以故意制造事端,借此惩罚他人的过错,借以暗中警告那些不服从命令的人。所谓“警告”,就是从反面来诱导他们,这就是一种用强硬的手段来使部属服从管制的方法。或者说,这是一种调兵遣将的方法。

指桑骂槐的意思,三十六计第二十六计指桑骂槐的故事

指桑骂槐作品注释

凌:压服,约束。

刚中而应,行险而顺:语出《周易·师》卦。《师》卦中的《彖》辞说:“刚中而应,行险而顺,以此毒天下,而民从之,吉又何咎矣。”意思是刚健中正之人在部队中,执行危险的任务而能顺应民心,以此来治理天下,民众就会纷纷顺从,就会有吉祥,而不会有祸患。这里强调的是树立军队将帅刚强的威严。

策:指挥。

刚险:以杀伐来树立权威。

遣将之法:调兵遣将的方法和手段。

指桑骂槐计名探源

此计语源不详。

“指桑骂槐”原本是比喻指着张三骂李四。《三十六计》将它演绎成间接训诫部属,以部属其敬服的谋略。《金瓶梅词话》第六十二回:“他每日那边指桑树骂槐树,百般称快;俺娘这屋里分明听见,有个不恼的?”《红楼梦》第十六回:“咱们家所有的这些管家奶奶,那一个是好缠的?错一点儿他们就笑话打趣,偏一点儿他们就指桑骂槐地抱怨。”

指桑骂槐的意思,三十六计第二十六计指桑骂槐的故事

指桑骂槐经典实例

实例一:东方朔计留奶妈

西汉时期,长大成人的汉武帝逐渐开始讨厌他的奶妈,嫌她说话啰嗦,好管闲事,准备把她迁出宫去。

奶妈不愿意离开这个她生活了几十年的地方,于是她找到了东方朔。东方朔安慰她说:“奶妈,你不用担心,只要你在向皇上辞行时,两次回头看皇上,我就有办法将你留下。”奶妈听到东方朔的话,马上高兴地点头称谢。

这天,奶妈去向汉武帝告别,出宫时,她眼含着泪水,频频回头去看汉武帝。就在这时,一旁的东方朔对奶妈大声说道:“奶妈,你快走吧!皇上现在不用你喂奶了,你还留在宫里干什么?”

汉武帝听到东方朔的话,深感愧疚,当即挽留奶妈,让她继续住在宫里。

实例二:苏轼巧拒“后门”

北宋时期,苏轼与苏辙两兄弟同时在朝中为官,当时,每天前来求兄弟二人帮忙的人有许多。

一次,苏辙的一个朋友来到苏府,想请苏辙帮他谋份差事。苏辙避而不见,这个人就去向苏轼求助。苏轼只好先把他请进府中。到了府里,苏轼绝口不提差事的事,而是给这个人讲起故事来:“古时有一个人家境穷困,又无处谋生,于是他决定去盗墓。他好不容易挖开了第一个墓,却看见棺中的古人光着身子,嘴里念念有词道:‘你没听说过汉朝杨王子孙轻财傲世,下葬时连衣服都不穿吗?我自己都光着身子,还能拿什么接济你呢?’”苏辙的朋友并不明白苏轼的意思,反而听得津津有味,于是苏轼继续讲下去:“穷汉又掘开了第二个墓,这是个帝王墓,墓里的帝王很和气地说:‘我是汉文帝,我早已立下遗诏,墓中不放金玉之物,你还是到别处去吧!”苏轼讲到这里大笑起来,苏辙的朋友似乎明白了苏轼的深意,脸红了起来。苏轼见状,接着讲道:“穷汉十分生气,但又没有办法,只好再去找墓。这次他发现了两座连在一起的墓,他先挖开了左边的墓,见到了一个羸弱的人。这个人有气无力地对他说:‘我是伯夷,早年饿死在首阳山下,我一无所有,怎么能满足你的要求呢?’穷汉又想去挖右边的墓,伯夷劝道:‘那里住着我的朋友叔齐,他和我差不多,我看你挖也是白费力气。’”听到这里,苏辙的朋友再也坐不住了,马上找了个借口匆匆离开了。

实例三:吃了哑巴亏的尼克松

1959年9月,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邀请当时身为苏共总书记的赫鲁晓夫访问华盛顿。在戴维营的一次会谈中,艾森豪威尔还邀请了尼克松。

赫鲁晓夫早就知道尼克松是个反共主义者,而且他还极力反对自己的这次美国之行。碍于外交礼节,赫鲁晓夫无法正面谩骂尼克松,于是他在会谈中对艾森豪威尔总统说:“美国政府中的大多数人都是非常友好的,都希望能改善美国同苏联的关系,但还是有少数人不同意这样做。”说到这时,赫鲁晓夫把目光转到尼克松身上,然后一字一句地说道,“这些人简直拙劣至极,愚蠢至极!”在场的人都知道赫鲁晓夫的这些话说的是尼克松。尼克松也明白这一点,但因赫鲁晓夫没有指名道姓,所以无法反驳,只好忍气吞声。

更多三十六计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