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交近攻的意思,三十六计第二十三计远交近攻的故事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2-13 09:08

远交近攻作品原文

形禁势格,利从近取,害以远隔。上火下泽。

远交近攻作品按语

混战之局,纵横捭阖之中,各自取利。远不可攻,而可以利相结;近者交之,反使变生肘腋。范雎之谋,为地理之定则,其理甚明。

远交近攻的意思,三十六计第二十三计远交近攻的故事

远交近攻原文译文

如果受到地势的限制和阻碍,攻取较近的敌人就有利,攻取相隔很远的敌人就有害。这是从《睽》卦中“上火下泽”里悟出的道理。

远交近攻按语译文

在混战的局面中,任何势力都会陷于联合与分裂的频繁变换之中,各自争夺自己的利益。远处的敌人不要去进攻,可以用利益与其友好相交;但如果与邻近的敌人结交,反而会使变乱发生在我方肘腋等要害处。战国时范雎倡导的谋略,就是以地理位置的远近作为结交或攻打的准则,其中的道理阐述得很明确。

远交近攻的意思,三十六计第二十三计远交近攻的故事

远交近攻作品注释

形禁势格:又作“形格势禁”,意为受到地势的限制和阻碍。禁,禁止。格,阻碍。

上火下泽:语出《周易·睽》卦。睽,乘违。《睽》卦中的《象》辞说:“上火下泽,睽。君子以同而异。”意思是:火向上烧,水往下流,象征乖离。君子应当求大同存小异。

纵横捭阖:伺机行事,采取联合与分化、公开与秘密的手段来对付敌人。纵横,是“合纵连横”的简称,战国时期苏秦联合南北六国抗秦叫“合纵”;张仪瓦解六国,使六国服从秦国叫“连横”。捭阖,指运用手段,随机应变。《鬼谷子·捭阖》:“捭之者,开也、言也、阳也;阖之者,闭也、默也、阴也。”

肘腋:指非常近的地方。肘,胳膊肘。腋,胳肢窝。

范雎:战国时期魏国人。入秦前游说秦昭王,让其从外戚手中夺回王权。公元前266年被任命为秦国相国。他主张远交近攻,由近而远地逐个消灭敌人,帮助秦国先后吞灭六国,形成秦一统天下的局面。

远交近攻计名探源

此计本是战国时期范雎向秦昭王提出的一种外交政策。据西汉刘向的《战国策·秦策三》及司马迁的《史记·卷七十九·范雎蔡泽列传》记载,原为魏国人的范雎,因受须贾诬陷,被魏相魏齐打得半死,后改名为张禄去了秦国,游说秦昭王。他主张对外要实行远交近攻的政策,对内要驱逐贵族外戚——当时的秦相魏冉。秦昭王采纳了他的意见,于公元前266年拜范雎为相。秦国用范雎的谋略最终兼并了六国,建立了统一的封建王朝。

远交近攻的意思,三十六计第二十三计远交近攻的故事

远交近攻经典实例

实例一:郑庄公的外交策略

春秋初期,群雄并起,逐鹿中原。郑庄公在此混乱局势下,巧妙地运用了“远交近攻”的策略,取得了当时的霸主地位。

公元前719年,宋、卫两国联合陈、蔡两国一起攻打郑国,鲁国也派兵助战,五国联手将郑国的东门围困了五天五夜。通过此战,郑国知道本国与鲁国的关系存在着问题,便想方设法地去与鲁国重修旧好,以共同对付宋、卫两国。

公元前717年,郑庄公以帮邾国雪耻为由,出师宋国。同时,积极开展外交,派使臣前往鲁国,主动把郑国在鲁国境内的访枋交归鲁国,从而与鲁国重修旧谊;在齐国出面调停郑、宋两国关系之时,也表示尊齐国之见,暂时与宋国修好,从而加深了与齐国的感情。

公元前714年,郑国以宋国不朝拜周天子为名,代周天子发令出兵宋国。很快,齐、鲁两国也发兵攻宋,郑、齐、鲁三国各自占领了宋国大片土地。宋、卫两国军队巧妙地避开三国军队,乘虚攻入郑国。郑庄公把新占领的宋国土地全部送给齐、鲁两国,然后迅速回兵,再次大败宋、卫大军。接着郑国乘胜追击,一举击溃宋国。卫国为自保被迫求和。自此郑庄公势力大增,霸主地位形成。

实例二:拿破仑拉拢俄国

拿破仑一直把近邻英国视为心腹大患,为制服英国,他想尽了办法,甚至千方百计地去拉拢远在千里之外的俄国。

刚上台,拿破仑便开始利用英俄之间的矛盾,寻求接近俄国的途径。于是他一直密切注意着英俄争夺马耳他的形势,并认为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1800年7月,拿破仑让他的外交部长给俄国政府写了一封信,表示法国将立即释放6000名俄军战俘,并给每个战俘配备武器和军服。随后,拿破仑又向沙皇保罗一世寄出第二封信,在信中重申了法国站在俄国这边的决心,并表示全力支持俄国占领马耳他地区。

沙皇保罗一世看到拿破仑如此友好地对待俄国战俘,并且表示支持俄国占领马耳他地区,于是改变了对拿破仑的态度,并决定与法国建立友好关系,放弃干涉法国的政策。

之后,在法国的支持下,沙皇宣布了对英国所有船舶的封港令,驱逐路易十八,还提出了与法国联合把英国人赶出印度的计划。不久,沙皇便派使者到巴黎签署俄法两国和约。从此,俄、法两国开始了友好合作的关系。

实例三:坎宁重树英国形象

拿破仑帝国瓦解之后,欧洲各封建君主国一起结成了神圣同盟,并希望借此长期稳定下来。而最早开展资产阶级革命的英国,因政治倾向不同而被当时的欧洲各国孤立和排挤。

1822年,坎宁担任英国外交大臣,他决心打破当前神圣同盟一统欧洲的局面,恢复昔日英国在欧洲事务中的领导作用。

自18世纪末开始,拉丁美洲各国陆续掀起了反对宗主国殖民统治的独立运动。坎宁认为远交这些新独立的拉美国家,对于对抗欧洲神圣同盟大有益处。于是在1823年,当神圣同盟决定派兵镇压拉美新独立国家时,坎宁立即站了出来。他声明承认这些新独立的国家,反对任何武装干涉的行为。坎宁还向美国发出呼吁,希望两国联合起来反对神圣同盟干涉别国事务。与此同时,坎宁让英国船艇巡戈于大西洋,阻止欧洲船只开往美洲。

在世界舆论的压力之下,神圣同盟核心人物梅特涅建议就拉丁美洲问题召开全欧洲会议。收到通知后,坎宁立即表示,英国决不参加这样的会议,也不承认会上通过的任何决议。

1825年,在坎宁的努力下,英国承认了阿根廷、哥伦比亚、墨西哥等拉美新国家,并与它们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坎宁的一系列举动,打击了欧洲神圣同盟,赢得了拉美新国家的好感,很快便使英国恢复了昔日在欧洲的威望。

更多三十六计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