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擒故纵的意思,三十六计第十六计欲擒故纵的故事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2-13 08:54

欲擒故纵作品原文

逼则反兵,走则减势。紧随勿迫,累其气力,消其斗志,散而后擒,兵不血刃。需,有孚,光。

欲擒故纵作品按语

所谓纵者,非放之也,随之,而稍松之耳。“穷寇勿追”,亦即此意。盖不追者,非不随也,不迫之而已。

武侯之七纵七擒,即纵而蹑之,故展转推进,至于不毛之地。

武侯之七纵,其意在拓地,在借孟获以服诸蛮,非兵法也。若论战,则擒者不可复纵。

欲擒故纵的意思,三十六计第十六计欲擒故纵的故事

欲擒故纵原文译文

逼迫敌人过于猛烈,就会遭到反扑,让其逃跑,反而会削弱敌人的气势。紧紧跟随而不要逼迫敌人,以消耗敌人的体力,消弱敌人的斗志,等敌人兵力分散时再去擒拿他们,这样不用经过血战就可以取得战争的胜利。这就是《周易·需》卦中“有孚,光”所说的让敌人相信还有一线光明,也会给我方带来胜利的光明。

欲擒故纵按语译文

所谓“纵”,并不是说要将敌人放走,而是要跟随其后,只是稍微放松一点而已。“穷寇勿追”,就是这个意思。所谓“不追”,并不是说不去跟踪,只是不紧逼而已。

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就是采用了放了又追的计策,从而辗转推进,直到将其部队推到人迹罕至的地方。

诸葛亮七次放了孟获,目的在于扩展土地,是要利用孟获使南方蛮族全部臣服,这不属于兵法的范畴。如果从战争角度来讲,擒获的敌人是不能再放走的。

欲擒故纵的意思,三十六计第十六计欲擒故纵的故事

欲擒故纵作品注释

逼:逼迫。

兵不血刃:兵器上不沾血。兵,兵器。刃,刀锋。

需,有孚,光:语出《周易·需》卦。需,等待的意思。孚,诚信。光,光明。

穷寇勿追:意思是追击残敌要讲究策略,不要过分紧追不放。《孙子兵法·军争篇》作“穷寇勿迫”。

武侯:即诸葛亮,他曾被刘备封为武乡侯。

七纵七擒:指的是诸葛亮南征,将孟获擒了七次,又放了七次,最后使孟获臣服的事情。

蹑:跟踪,追随。

欲擒故纵计名探源

此计语源不详,一般认为出自《太平天国·文书(附一)》:“欲擒先纵,欲急姑缓,待而其懈而击之,无不胜者。”而“欲擒故纵”这一计谋的思想则源于《老子》和《鬼谷子》:

《老子·三十六章》:“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鬼谷子·卷中·谋篇》:“去之者纵之,纵之者乘之。”

欲擒故纵的意思,三十六计第十六计欲擒故纵的故事

欲擒故纵经典实例

实例一:石勒巧灭王浚

西晋末年,名将石勒得知幽州都督王浚企图谋权篡位后,欲率兵灭王浚部队。但王浚势力强大,石勒怕一时难以取胜,所以决定采用“欲擒故纵”之计,以麻痹王浚。

他派门客王子春,带着大量珍宝及其亲笔书信前往王浚处,向王浚表示自己的臣服之心。王浚见其信内容言辞真切,再加上王子春能言善辩,当下便有八分相信石勒的话了。正在这时,王浚部下有位名叫游统的人,他去找石勒说他可以帮助石勒消灭王浚。为博取王浚的信任,石勒杀了游统,并将游统首级送给了王浚。自此,王浚对石勒的信任就有十分了。

314年,幽州遭受大水灾,百姓颗粒无收,王浚不但不开仓赈灾,反而增加苛捐杂税,以致当地民怨沸腾,军心浮动。石勒看准时机,亲自率领部队进军幽州。这年4月,当石勒部队到达幽州城下时,王浚还懵然无知,以为石勒是来拥其称帝的,毫无应战的准备。等到被石勒将士活捉时,他才恍然大悟,但为时已晚。

实例二:尚婢婢迷敌之计

唐朝时,吐蕃鄯州节度使尚婢婢为人宽厚,有勇有谋,却遭到另一贵族论恐热的忌妒。

公元225年,论恐热阴谋篡权,但他害怕尚婢婢袭击他的后方,于是想先消灭尚婢婢。这年6月,论恐热率大军进攻尚婢婢。部队来到镇西时,恰遇狂风大雨,人畜死伤不少。论恐热徘徊不敢轻进。尚婢婢看出论恐热的意图和犹豫。于是派人送上金银财宝、牛羊美酒等,并致信表示自己性情愚钝,只喜读书,请求论恐热让其隐居,并对论恐热进行了大肆的夸赞。论恐热见信后大喜,对尚婢婢的话也深信不疑,认为尚婢婢就是个书呆子,于是他回信答应了尚婢婢的要求,随即率军返回。

同年9月,论恐热率部驻扎在大夏川,尚婢婢带领精兵强将前去军营挑衅,同时令1000骑兵将辱骂论恐热的信绑在箭上,射向其驻地。论恐热大怒,毫不犹豫地亲率数万人追击,尚婢婢佯败退走,论恐热则步步紧逼,追了数十里后,尚婢婢的伏兵突然发起进攻,将论恐热的军队杀得尸横遍野,只剩下论恐热一人骑马逃跑。

实例三:包拯智破牛舌案

宋仁宗年间,天长县的一个农民一天早上突然发现自家的耕牛口中不停地流血,仔细一看原来是牛的舌头被人割掉了。于是,这个农民跑到县衙向知县包拯报案。

包拯一听案情便知此事定是这个农民的仇人所为,但没有证据,又不能随便抓人打草惊蛇,于是他对报案的农民说:“没有舌头的牛反正不能活了,你回去把牛杀了卖钱吧!”农民说:“没有牛我家的地无法耕种。求大老爷为小人做主。”包拯假装生气呵斥道:“一条牛舌有什么大惊小怪的,这点小事也来告状,速速出去!”

报案的农民见包大人生气,不敢再说话,只好抹着眼泪把牛牵回家杀了。没过几天,又有人来县衙报案,说有农民私宰耕牛。按宋律,私宰耕牛是违法的。包拯一听,勃然大怒,厉声说道:“你为何偷偷割了人家牛的舌头,又来告他的状?”这人一听大惊失色,他万万没想到包大人一眼就识破了他的诡计,吓得连忙叩头认罪。

原来包拯早就知道害人者不达目地是不会罢休的,于是他采取了欲擒故纵的方法来引诱害人者自动前来报案,从而一举破案。

更多三十六计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