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润玉笼绡》原文翻译赏析-吴文英-宋词三百首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12 14:05

宋词三百首第241首吴文英的《踏莎行·润玉笼绡》。这是一首端午节感梦怀人之词。上片写歌女舞罢小憩的睡姿。下片写午梦方醒,揭出上片全为梦境。虽醒,尚依稀看见伊人玉手香瘢;继而感叹江风暮雨,愁生难捺。全词虚幻和现实交融,写真似幻,写幻成真,极具灵动变化。

踏莎行·润玉笼绡原文

踏莎行

吴文英

润玉笼绡,檀樱倚扇,绣圈犹带脂香浅。

榴心空叠舞裙红,艾枝应压愁鬟乱。

午梦千山,窗阴一箭,香瘢新褪红丝腕。

隔江人在雨声中,晚风菰叶生秋怨。

《踏莎行·润玉笼绡》原文翻译赏析-吴文英-宋词三百首

踏莎行·润玉笼绡注释

笼绡:簿纱衣服。

檀樱:浅红色的樱桃小口。檀,浅红色。唐代罗隐《牡丹》:“艳多烟重欲开难,红蕊当心一抹檀。”

红丝腕:端午民俗,以五色丝系在手腕以驱鬼祛邪。

踏莎行·润玉笼绡译文

译文1

润洁如玉的肌肤笼着薄纱,浅红的樱桃小口靠着歌扇,绣花项圈带着淡淡脂粉香气。石榴花纹叠印在红艳的舞裙,艾草枝斜压着蓬乱的发髻。

午间梦里走过万水千山,其实只不过是片刻光景。那腕上似因消瘦而宽褪的红丝印痕分明还在眼前。隔江远望那人在雨声中,晚风吹着菰叶愁怨霎时生起。

译文2

柔润如玉的肌肤笼罩着薄薄纱衣,轻罗小扇遮掩着樱桃小口,绣圈上散发着淡淡脂粉香味,大红的舞裙如石榴花层层堆叠,艾草香枝斜插在她舞乱的发髻。

午梦中已走遍万水千山,醒来见窗前光影不过一箭,手腕上红丝线勒出的印痕才刚刚褪去。江上雨声萧萧,隔江遥望,心上人不知踪迹何处。晚风中,菰叶摇曳生凉,竟无端生出丝丝秋怨。

《踏莎行·润玉笼绡》原文翻译赏析-吴文英-宋词三百首

踏莎行·润玉笼绡题解点评

题解

此词为端午感梦怀人之作。所怀者据杨铁夫《吴梦窗事迹考》应为苏州去妾。表达苏妾去后,痛失所爱的无限感伤。

王国维《人间词话》对梦窗词有偏见,却独赏此词末二句意境悠远:“余览《梦窗甲乙丙丁稿》中实无足当此者。有之,其‘隔江人在雨声中,晚风菰叶生秋怨’二语乎。”

评点

这是首感梦词。在词人的词集中有大量的作品主题都是怀念他一去、一死的苏、杭二妾。本篇就是为怀念苏州姬妾而作。一般的感梦词,多把梦中的感受写得缥缈恍惚,给人以朦胧之感,而本词有所不同,把梦中所见之人的体态相貌、服装配饰写得细致真切,使人很难看出是在写梦。

上片五句,句句写梦,却始终没有点破是梦。“润玉笼绡”三句从肌肤、樱唇和服装、配饰等方面描写梦中人的妆扮与情态,极写其人之柔美。“榴心空叠舞裙红”两句,先从石榴红的舞裙暗示梦中人的歌女身份,再以鬓发散乱透露相思之意。“榴心”、“艾枝”点出端午节令,“空”字、“愁”字点出梦中人无心歌舞、不事梳妆之态,可由此推想出梦中人心中含愁,且愁情深重。

下片开篇两句写午梦方醒,揭出上片全为梦境。此句化用李贺《四月》“晓凉暮凉树如盖,千山浓绿生云外”两句诗意,以云外“千山”形容梦境之遥远。“窗阴一箭”句与“千山”相对而写,不仅写梦深,且将词人幽梦初醒之时对时空的迷惘之感一并写出。“一箭”,指漏箭,这里是说刻漏移动之微。这两句的意思是:梦中历尽千山万水,醒后发觉不过片刻光景。可见午梦何其短促,颇有一枕黄粱的味道。“香瘢新褪红丝腕”一句,转笔突然,词人不承上文写醒后诸事,却重回梦境,描写梦中人系有红丝带的纤柔细腕。其实,这一词笔的跳动,正是为了将词人当时的状态真实写出。在这片刻,对词人说来,此身虽已从梦中觉醒,而此心此情却仍留梦中。午梦幽徊,那梦中人手腕之上似因消瘦而褪去的红丝印痕分明还在眼前。联系词人其他几首端午怀人之作,不难发现,他对于苏州姬妾在端午节时系红丝线于手腕之事有着很深的印象。明白这一点后,词人为何梦及此事,并在梦醒后念念不忘了,也就能够理解了。片末两句词笔再转,由梦中回到眼前。这两句借写所见夜雨景致,暗抒从午梦初醒至夜雨洒落、晚风吹拂这段时间内的幽思和哀愁。

《踏莎行·润玉笼绡》原文翻译赏析-吴文英-宋词三百首

踏莎行·润玉笼绡作者简介

吴文英(约1212~1272),字君特,号梦窗,晚年又号觉翁,祖籍四明鄞县(今浙江宁波)。终生未仕,游走于苏州、杭州、越州三地之间。晚年生活困顿,六十岁左右离世。吴文英因与奸相贾似道亲近,历来颇具争议。但单就词作而言,其词善用典故,描写细腻,词风清丽,有一定的欣赏价值。今有《梦窗集》遗世。

更多吴文英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