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州南渡》原文翻译赏析-温庭筠-七言律诗-唐诗三百首

作品体裁:七言律诗 时间:2024-02-06 07:52

唐诗三百首第212首温庭筠的《利州南渡》,收录于清人孙洙(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第六卷七言律诗。

利州南渡作品原文

利州南渡

温庭筠

澹然空水对斜晖,曲岛苍茫接翠微。

波上马嘶看棹去,柳边人歇待船归。

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

谁解乘舟寻范蠡,五湖烟水独忘机。

《利州南渡》原文翻译赏析-温庭筠-七言律诗-唐诗三百首

利州南渡译文注释

译文一

荡漾的江水映照着夕阳斜晖,弯曲的小岛连接着苍翠山峦。

水上传来马嘶渡船漂悠而去,柳树下休息的人们等待船回。

沙滩的草丛里群鸥四处飞散,万顷江田上一只白鹭展翅飞。

谁理解范蠡功成后乘船远去,五湖烟波唯他能忘世俗心机。

译文二

澄澈闪烁的空旷水面啊,映照着夕阳余晖,曲折的洲岛一片苍茫,连接着青翠的山色。波浪之上,忽闻马嘶,只见一叶舟船疾驰而去,人们在柳树边歇息,等待着渡船归来。船只经过沙上几丛青草,群鸥因而惊散,一望无际的水面和田地上,有一只鹭鸟飞过。又有谁能够懂得去泛舟以追踪范蠡的足迹啊,在那五湖烟水中独自淡忘掉功名利禄呢?

注释

利州:在今天四川省广元市境内,南临嘉陵江。

翠微:这里是指苍翠的山峦。

范蠡:春秋末期楚人,出仕越国,助越王勾践灭吴,功成后弃官而去,传其泛舟隐居五湖。

《利州南渡》原文翻译赏析-温庭筠-七言律诗-唐诗三百首

利州南渡作品鉴赏

赏析一

诗的前三联都写嘉陵江上的景致,澄澈空茫,清雅恬静,就由此生发出归隐之念,极顺畅自然地由尾联托出。

首联是江畔远望,夕阳西下,水面澄澈通明,岛屿曲折,直接远山。一个“空”字,便将诗人所要表现的情境预先点明。但这个“空”,不是指空无一物、空无一人,而是指景致能够给人心带来涤荡尘俗的空灵感觉。所以后两联便写人、写物,颔联点题——“南渡”,先写渡船之上,有人有马,人马皆渡,然而却不仅仅现其形,而更状其声,一声马嘶,便凸显于波涛之上。对句写待渡之人于岸边垂柳下等候,一个“歇”字,便出悠然恬静意味。日之暮也,人皆渡江而归,内心本应当是焦虑的、匆忙的,诗人却用“歇”字翻转,说在他看来,人皆悠然自得,并无争渡之心,正为尾联抒情埋下伏笔。

颈联再从岸边转到江上,渡船过处,鸥鸟惊飞。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有名句云“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疑便从此句中化出。对于船上的人来说,鸥鸟便是近景,于是突然再转远景,只见江水滔滔、田野无垠,共达“万顷”,一望无际,真是太广袤了啊,其间却有一鹭飞过。王维《积雨辋川庄作》中有名句“漠漠水田飞白鹭”,与此句神韵相似,却又小有不同。王诗只言“白鹭”,未言数量,温诗却明言“一鹭”,将江、田之广袤,与飞鸟之渺小形成鲜明对比。见此情景,便觉宇宙浩繁而人生微渺,那么人世间的功名利禄,还有什么可执着的呢?可见此句摹景别有深意,也因此而接续尾联,极清新自然。

尾联因景而生情,觉仕途之无谓,归隐之可慕。范蠡因其功成不居,泛舟而去,历来被作为隐士的代表,虽然他的归隐是畏谗避祸,是因为勾践可同患难而不可同富贵,但士大夫们却往往忽略了这一点,仅仅从道德水准而非社会经验上加以褒扬。此联最重要的两个词,一是“谁解”,其意为谁能解得,谁能懂得,或有翻译成“我”如何如何的,恐怕不妥,这个“谁”不是笑指旁人,而是苦笑着自指。诗人的意思:谁能懂得归隐之可贵呢?他人不懂得,我也不懂得,我在宦途中翻覆辗转,苦痛了那么多年,没想到今天见此江边之景,才真正有所感悟啊。第二个重要的词是“独”,正呼应前面的“一鹭飞”,表现出诗人于空茫景致中独自开悟,却无人可表的寂寥心境。

温庭筠在政治上极失意,不但屡试不第,且因语言多犯忌讳,得罪了唐宣宗和宰相令狐绹,导致长期遭到摈抑,沉沦下僚,因此他才会自伤自叹,突生归隐之心。然而此诗表面上看来是悠然的,尾联似有开悟后的淡淡喜悦,其实从“一鹭飞”、“谁解”和“独忘机”中,便可体味出诗人深刻的苦痛和无奈。

赏析二

此诗是作者在广元渡嘉陵江时有感而写。诗人以朴实、清新的笔触绘出了一幅有声有色的晚渡图:波动的江水,悠悠远去的渡船,柳阴下的待渡人,惊飞的沙鸥,高翔的白鹭,景色优美动人,充满诗情画意。最后,用范蠡典故,赞扬他能“忘机”。诗人借此生发出自己与世无争,放浪江湖的渴望,这和作者终生潦倒、内心苦痛不平有关。

这是一首凭吊古人的咏史诗。苏武是历史上有名的坚持民族气节的英雄人物。武帝天汉元年(前100年),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多次逼降,他坚贞不屈,后被流放到北海牧羊。直至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苏武才返回汉朝。温庭筠瞻仰过苏武庙后,感慨万千,便挥笔写了这首追思凭吊之作。

首联两句紧扣诗题,分写“苏武”与“庙”。汉昭帝时,匈奴与汉和亲。汉使到匈奴后,得知苏武尚在,乃诈称汉帝得苏武雁书,匈奴方遣苏武回国。首句,诗人想象苏武与汉使初次会见时的情景。“魂销”二字,生动地描画出苏武当时悲喜交加,感慨万端的情状。次句,诗人由人到庙,由古及今,描绘眼前苏武庙景物。“古祠高树”四字,渲染出浓郁的历史气氛,透露出诗人的崇敬追思之情。

颔联两句分别描绘了“云边雁断”和“陇上羊归”两幅图景,寓情于景,写苏武的思归情。“云边雁断”图形象地表现了苏武在音讯隔绝的漫长岁月中对故国的深长思念和欲归不得的痛苦。“陇上羊归”图,不仅展示了苏武牧羊的单调、孤寂生活,而且用“羊归”反衬苏武的“不得归”,对比鲜明,反衬强烈。这两句生动地概括了苏武十九年的幽禁生活。

颈联,诗人遥想苏武“回日”、“去时”之所见所感。甲帐,据《汉武故事》记载,武帝以琉璃珠玉、天下奇珍为甲帐,次第为乙帐。甲以居神,乙以自居。苏武归国时,见往日楼台依旧,但“甲帐”已不复存在,流露出一种物是人非的感慨。此句隐含着苏武对武帝的追思。这两句诗由“回日”忆及“去时”,以“去时”反衬“回日”,令人感慨。

尾联集中抒写苏武归国后对武帝的追悼。这种故君之思,融忠君与爱国为一体,将一个爱国志士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晚唐国势衰颓,民族矛盾尖锐,正需要这样的忠君爱国精神。而本诗表彰民族气节,歌颂忠贞不屈,也是时代的需要。

《利州南渡》原文翻译赏析-温庭筠-七言律诗-唐诗三百首

利州南渡作者简介

温庭筠(约801—约870)

字号:字飞卿

籍贯:太原祁(今山西祁县)

作品风格:浓艳精致

诗人小传:

温庭筠(约812~约866年),本名温岐,字飞卿,太原祁(在今天的山西省祁县东南)人,唐代著名诗人,早期词人。他因为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所以屡试不第,终身不得志,官终国子助教而已。

温庭筠文思敏捷,据说他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故此人称“温八叉”。他精通音律,工于诗作,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但成就远不如李。其诗辞藻华丽,秾艳精致,其词多写闺情,为“花间派”重要词人,对词的产生发展影响很大,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

【相关阅读】

更多温庭筠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