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出处赏析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17 21:24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出自魏晋·陶渊明的《饮酒其五》,原文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原文

饮酒其五

——魏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出处赏析

赏析

陶渊明字元亮,名潜,号五柳先生。他是隐逸诗人之宗,也是田园诗的鼻祖。梁朝的昭明太子萧统亲自为陶渊明编集、作序、作传,为《陶渊明集》,并在序中称赞“其文章不群,辞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如之京”。

很喜欢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一直觉得他是真正领会读书之趣的人。

陶渊明出身世家,他是晋大司马陶侃的曾孙。他的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外祖父孟嘉,做过征西大将军。他9岁丧父,有一妹妹,与母亲3人艰苦度日。公元393年,陶渊明29岁,由于家贫不得己出仕做官,但看不惯官场上的阿谀奉承,做了一段时间便辞职回家。后来又被征辟主薄,他拒绝了。35岁时,陶渊明到当时江州刺史桓玄的府中任职,因为母亲病逝,回家守丧,丧期过后,没有再去找桓玄,他已看出桓玄有野心,想篡权取东晋而代之。40岁时,陶渊明再次复出,为刘裕府中参军之职,同样感觉到了权力高层的尔虞我诈,于是决定去小地方干些实事,同年8月,陶渊明出任彭泽县令。但基层为官的烦恼也不少。有一次,上级领导要来彭泽县视察,身旁的工作人员劝陶渊明赶紧做好招待准备,准备丰厚礼物。陶渊明长久以来憋在心里的愤怒终于爆发了,说出了那句流传千古的名言:“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说完,转身而去,这一年,陶渊明41岁,他无心羁绊官场,终于决定回归田园,隐居南山。

在归途之中,他写下了著名的《归去来兮》:“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登东坳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尔后,他就按着自己的心愿过着“登东坳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的田园牧歌式生活。

读陶渊明的诗,总能想起“淡极始知花更艳”,“素极而绚”之类的句子,宗白华先生认为,中国的艺术至境是“从错彩镂空走向芙蓉出水”,即绚烂后归于平淡的清新淡雅的美。陶渊明显然已臻化境。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出处赏析

他的诗篇中最为著名的当属《归园田居》五首。

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抱拙归园田。

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後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後檐,桃李罗堂前。”非常恬静的田园画卷,这么淡淡叙来,无限亲切。“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炊烟细细,人间烟火的温暖,鸡犬相闻,农家生活的踏实。“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喜悦和宁静,柔和如春风,习习地扑面而来。

终于回归宁静,回归自然,回归自己想要的生活。

因此,会感到一种真实的,可以轻易握于掌心的幸福,一种平静安宁的喜悦。喧嚣人世,很多人迷失了自己。其实,找到自己的心,才最重要。

只有那时,才会感到真正的幸福。

陶渊明显然是深懂其中之趣的人。

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好像日记一样随意。

很爱里面的两个句子“带月荷锄归”,“夕露沾我衣”。清晨的弯弯淡月照着荷锄而归的诗人,清凉的晨露从草木尖上悄悄坠落衣裳上。陶渊明写这首诗的时候,是劳累的,也是喜悦的。是那种来自心灵深处的充实的喜悦。

田园生活,自然好酒。那些农家自酿的小米酒,清醇而芬芳,无法不醉心。

他写有《饮酒》二十首: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只觉神清气爽,百读不厌。“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苏轼在《与苏辙书》中说“吾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过也”。

十七

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

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觉悟当念迁,鸟尽废良弓。

“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幽幽兰花生长在屋前的庭院之中,内蕴馥郁清香,只等清风吹拂。这里幽兰隐喻着身怀高才而期盼伯乐的能人志士。而知音总是世所稀,李白在《孤兰》中也曾叹道:“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

《荀子》中曾经有道:“且夫芷兰生于深林,非以无人而不芳。”即使没有知音,也要芬芳下去。兰花之高洁,存乎于心。

十四

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班荆坐松下,数斟已复醉。

父老杂乱言,觞酌失行次。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

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

有故人携酒而至,松下共饮,美酒美景,几杯就醉了。有如此知心的朋友共饮,陶渊明自然快乐忘忧,“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

有一次他与朋友共饮,喝得酣畅,醉眼朦胧,便对朋友说:“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率真如此。后来诗仙李白为这件事写了一首小诗:“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日抱琴复还来。”两人对着山花喝酒,喝了一杯又一杯,一杯又一杯,我醉了,要睡觉,你先回去吧,明天再抱琴过来。

田园生活的闲暇,陶渊明当然不失诗人本色,他遍览群书,尤喜《山海经》,并写下了读《山海经》十三首:

其一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

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从首句到“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仍然是平静怡然的喜悦,草木扶疏,众鸟有托,微雨东来,好风同至,“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一卷之内,想象驰骋,神游天地,不由得胸怀大畅,“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读书之余还可以和朋友探讨探讨,交流心得,大概就是他那个携酒共饮的故人吧,他写到:“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他把全部精神都寄托在耕田、读书、饮酒以及山水之中,他的心超越了世俗,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在宇宙间自由驰骋。

朱光潜先生极为欣赏陶渊明,在他的《诗论》中,他专门有一章是写陶渊明,朱先生写道:“儒家所谓‘浩然之气’,佛家所谓‘澄圆妙名清净心’,要义不过如此;儒佛两家费许多语言来阐明它,而渊明灵心迸发,一语道破,我们在这里所领悟的不是一种学说,而是一种情趣,一种胸襟,一种具体的人格。”

朱子语类说:“陶渊明诗平淡出于自然,后学他平淡,便相去远矣。”旁人学他,却是学不来的,那种恬淡清新的气质,是发自于心的。

陶渊明最著名的作品《桃花源记》,勾勒了一个宁静优美的世外桃源,那是他心里的乌托邦,永远的憧憬与期待。我却极爱那里面美丽梦幻的句子,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宛若神话般的一个飘渺梦境。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出处赏析

更多陶渊明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