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饮燕市,酒酣气益震"出处赏析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17 21:21

荆轲饮燕市,酒酣气益震出自晋·左思的《咏史》,原文是:“荆轲饮燕市,酒酣气益震。哀歌和渐离,谓若傍无人。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高眄邈四海,豪右何足陈。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埃尘。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

原文

咏史

——晋·左思

荆轲饮燕市,酒酣气益震。

哀歌和渐离,谓若傍无人。

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

高眄邈四海,豪右何足陈。

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埃尘。

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

"荆轲饮燕市,酒酣气益震"出处赏析

赏析

儒家的核心价值观无非五个字:仁义礼智信。其中“义”,就是立足仁道,追求合理、适时、正义、公正,是人生的责任和奉献。儒家把“义”看得比生命更重要,孟子曰: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也。可见,义在儒家乃至中华文化中的份量。

义的范畴很广。岳飞保家卫国,抗击侵略者,宁愿蒙冤而不改报国之心,这样的义,是忠义;古代的官员讲究爱民如子,要求对老百姓好一些。这样的义,是仁义;汉武帝时,将军李陵带兵攻打匈奴,兵败投降。武帝愤怒,满朝声讨,独司马迁一文弱书生,挺身为李陵辩护,这是仗义;春秋时卫桓公弟弟州吁,与卫国大夫石碏之子石厚密谋篡位,派石厚去请教石碏。石碏恨儿子大逆不道,设计让陈国除掉了州吁与石厚。在国与亲之间,石碏维护了国家利益,这是大义。春秋时,吴国公子季札和徐国国君是知己。季札曾在内心决定送一把宝剑给徐君。谁知季札再一次来到徐国时,徐君已死。季札很悲伤,把宝剑挂在徐君墓前。随从劝他不必认真,季札说:“虽然我嘴上没说,但我在心里已经承诺过了。我就违背自己的诺言。”这样的义,是信义。

而最赋传奇色彩的,是侠义。

侠是勇者的游戏。杀人越货是侠的表现。金庸小说里有很多侠。郭靖是侠,守襄阳而却敌军。萧峰是侠,以己之力平息辽宋战火。四大恶人爱恨情仇,也是侠。但当侠和义走到一起,就成为一种风范,仗剑天涯,笑傲江湖,只为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梁上一百零八位好汉,个个侠义。宋江号称“及时雨”,仗义疏财,接济江湖人士,是侠义;鲁达见郑屠户欺侮良家女,打死恶霸镇关西,是侠义;李逵为报柴进恩遇,杀死欺压柴进叔叔的知府,也是侠义;……。

侠义有侠义的宣言。春秋末年,晋国赵、魏、韩三家共同杀掉晋国最大的势力智伯。智伯的家臣豫让为报智伯尊宠之恩,声言“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我只有为智伯报仇而死,灵魂才能无愧。”一直以为这两句名言出自儒家的经典,没有想到居然出自武士之口。后来豫让刺杀赵襄子不成,饮剑自杀。他用生命践行了关于侠义道德准则。

侠义有侠义的追求。项羽失败后,他的部将季布被刘邦通缉。侠客朱家收留了季布,并请求朝廷赦免了他,对季布有再造之恩。但季布富贵后,他却终生不见。在对公平正义的追逐中,在对危困贫弱的扶助中,他们彰显自己的价值,而对富贵,视为浮云。

侠义有侠义的准则。春秋晋灵公贪图享乐,残虐不君,受到正直的佐政大夫赵盾多次劝谏,因此晋灵公感到非常腻味,就派遣武艺高强的鉏麑去刺杀赵盾。一天黎明前,鉏麑潜入了赵盾家的大院,摸到了赵盾的房间,发现门已经大开了。原来赵盾勤于国事,已经盛服准备上朝,因为时间还早,就坐着闭目养神,嘴里还喃喃念着劝君的话。鉏麑为赵盾的勤勉和正直感动,实在下不了手杀害赵盾,便又退了出来。之后,鉏麑叹道:“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便一头碰死在门口的槐树下。不能失忠,不能无信,这就是侠义的道德准则。做不到,宁愿一死。

中国人特别推崇侠义。具有浓厚的侠义情结。中国两千年人治社会,贪官污吏,强盗恶霸,弱肉强食,民众生活之艰,可以想象。人们把社会公平寄托在两类人上,一类是清官,一类是侠客。

清官主持正义,还社会公理,严厉打击贪官恶霸。像包拯包青天能够万世流传,不是因为他给人带来财富,也不是因为他推动了社会进步,仅仅是他让百姓看到了公平正义。论职级地位,他算不上显赫;论文识才学,他在文学史上难有一席之地;论政治建树,有范仲淹、王安石、司马光,包拯也黯淡无光。但在民间,老百姓把他塑造成清廉官吏的代表,就是借他之手,扬善弃恶,反贪除奸,打抱不平,为底层百姓做主。

侠客追求道义,还社会公平,为平民百姓除暴安良。当老百姓走投无路时,总是幻想一位武艺高强、耳目通达、飞檐走壁的英雄横空出世,即刻铲除恶魔,为百姓解危济困。譬如济公,虽是佛门中人,但无所不晓,无所不能,专管天下不平之事,专与高门豪强过意不去,更像一位行侠仗义的英雄。

无论是清官,还是侠客,身上闪烁的,就是一个“义”字。

后人歌颂这种义。除了民间口碑相传外,文学作品也浓墨重彩。《史记》中,专门作《游侠列传》《刺客列传》。唐代诗盛,也把侠义写进了诗歌。李白、元稹都作《侠客行》。李白对“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津津乐道,元稹则直截了当写侠士的品格:“侠客不怕死,怕死事不成。”在传奇小说中,从干宝《搜神记》起,侠义形象就蜿蜒缠绵,若隐若现。直到明清,小说成为文学的主要形式后,侠义小说迅速成为小说中的一大流派。《三侠五义》《施公案》等为人传诵,《水浒传》亦可归入侠义小说行列。侠义,为文学增色;文学,为侠义立传。

"荆轲饮燕市,酒酣气益震"出处赏析

每个时代都有侠客义士,然而,中国最著名的侠客,恐怕很难撇下荆轲的名字。

其实荆轲的故事很简单。战国末年,秦国一枝独秀,其他六个国家面临被吞并的危险,整日惴惴不安。当政治家束手无策时,会有一些鸡鸣狗盗的思维,以延续国祚。

当秦国攻破赵国,俘虏赵王,赵国灭亡时,离秦国最远的燕国就暴露在秦国的眼皮底下,燕国感受到了山雨欲来的压力。燕国的太子名叫“丹”,这个时候内心被震惊和恐惧所占据,他已没有时间去富民强兵,也没有能力去连横抗秦。他把这一切归为秦国有一位雄才大略的国王,就是嬴政。如果没有嬴政,秦国就不会这样强大。如果嬴政死了,至少秦国短时间内无暇进攻燕国。现在来看,这种想法鼠目寸光,但总比坐以待毙好一些。于是太子丹决定刺杀秦王。

这个以卵击石的使命交给了荆轲,无论刺杀成功,还是不成功,荆轲都无法全身而退,他只有一种命运,就是死。

荆轲,是不用鱼钩钓鱼的姜太公的后代,出生时已经落户到了卫国。小的时候爱读书,好剑术。长大了,游历天下,和人交流切磋剑术。有人分析,荆轲的剑术不算高明,他在和一个叫盖聂的探讨剑术的时候,盖聂觉得他说的有问题,拿眼睛瞪他,荆轲很生气,没跟盖聂打招呼就走了。

看来荆轲还是个自尊心很强的人,不受话。后来和太子丹交往的过程中,也可以看出他这个缺点,并且影响了刺杀秦王嬴政的计划。但这不妨碍他成为伟大的刺客。

自尊心强的人不容易有朋友,但会有知己。荆轲有位知己,叫高渐离。高渐离懂音乐,擅长击筑。筑是一种乐器的名字,跟扬琴有点类似。俩人有个共同爱好,就是好饮酒。有一阵子,天天在燕国的集市上喝酒。酒喝高了,高渐离击筑,荆轲唱歌。唱累了,俩人抱头哭泣,旁若无人。如果是常人,肯定是精神有问题,但对于伟大的人来说,这就叫个性。

后来,别人把荆轲介绍给了太子丹。太子丹急着物色侠士刺杀秦王,所以对荆轲很好,给他盖高档别墅,给他珍宝美女,荆轲就答应了太子丹的请求。

荆轲选择了死亡,与其是对太子丹感恩,不如说是侠义的天性使然。作为侠士,不能死得惊天动地,是人生的遗憾。

后来,在荆轲等待助手的时候,太子丹已经迫不及待了,给荆轲派了个助手,开始实施他那貌似很伟大的刺秦计划。荆轲没有坚持,因为荆轲好自尊,不愿受太子丹责难。事后证明,助手这事,成为刺秦的致命伤。这个助手没见过世面,在秦王的大殿上瑟瑟发抖,根本没有对刺秦起到任何帮助,使刺秦计划功亏一篑。

启程那天,天色阴沉,寒风凛冽。燕国的人们自觉到易水渡口为荆轲送行。送行的人群中,就有荆轲的好朋友高渐离。送行的人眼含泪水,为注定悲壮的英雄送行。这时,高渐离的筑声响起,苍凉凄婉。和着筑声,荆轲为朋友唱最后一次诀别的歌曲: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这是两句简单的歌词,也是简单的诗句。但在文学史上也划下激越的一道亮光。慷慨、悲壮,荡气回肠。人生的高潮和谢幕注定联在了一起,这个时候,我们才看到生命绚丽的悲剧美感。

易水一别,然后就没有了然后。

"荆轲饮燕市,酒酣气益震"出处赏析

易水畔,荆轲把侠义诠释得尽善尽美,不但感动了燕人,也感动了后世的文学。司马迁、阮瑀、陶渊明、骆宾王、王昌龄、柳宗元、贾岛、张耒、陆游、刘克庄、钱谦益、龚自珍等,都为荆轲唱过赞歌。当今,荆轲的故事也成为屏幕追逐的热点,郑少秋、刘威、张丰毅、刘烨都饰演过荆轲的形象。

众多的赞歌中,我们仍然能辨析出左思“酒酣气益震”的高音。

“荆轲饮燕市,酒酣气益震。哀歌和渐离,谓若傍无人。”说的是荆轲和高渐离在燕国集市上喝酒高歌的故事。荆轲人生中那么多精彩之处,诗人独选这一场景,因为酣饮、狂歌,最能表现侠士和英雄的豪爽和独立特行。金庸《天龙八部》中,萧峰和段誉,就是在酣饮中相互敬慕,结为金兰。春秋时孔子到楚国,有一位狂人在孔子的车前高歌,孔子下车想和他交谈,狂人却毫不理会。侠士们在酣饮、狂歌中,蔑视世俗,追求“义”的风范。

“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高眄邈四海,豪右何足陈。”荆轲刺秦,最终没有成功,所以诗人说他“无壮士节”。但是,即使这样,谁能否认,荆轲的卓尔不群,超凡脱俗呢?荆轲刺秦的义举,足以居高临下,斜着眼藐视天下芸芸众生了,那些世家大族更不值一提。

“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埃尘。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贵者,指那些“豪右”,即豪门大族。贱者,出身低贱的人。在诗人心中,那些豪门大族轻得像尘埃,倒是出身低下的人,重得像千钧。这是诗人的价值观,也是诗人的侠义观。

这是一首简单的好诗,就像“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每个人心中都有侠义,但不是每个人都能舍弃世俗的繁华。荆轲做到了,付出生命的代价在所不惜。而歌咏荆轲的诗人,却未必有这样的勇气。左思,貌丑口讷,不好交游,但辞藻壮丽,是西晋的文学家。他是贾谧的“二十四友”之一,而贾谧是著名淫后贾南风的外甥,当时的权贵,著名的花花公子。可见,一个人现实中的行为,和内心对道德的认同,是不完全相同的。

伟大的人之所以伟大,在于他听从内心的理想,不会屈从于现实。从这个意义上说,左思歌咏荆轲,无吝于打了自己嘹亮的耳光。荆轲以悲剧书写了人生的正剧,左思以喜剧书写了人生的哀歌。

更多左思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