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鹧鸪的唐诗故事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2-12 10:05

和李商隐一样独具慧眼能够从娃娃中认出潜在诗人的,还有诗评家司空图。他著有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名篇《二十四诗品》,推崇的“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被李商隐化入代表作《锦瑟》之中。司空图曾与永州刺史郑史同住在一个干部大院里,见郑史七岁的儿子聪明颖悟居然像骆宾王一样能作诗了,很是喜欢,有一天就问这孩子:“你读过我写的诗吗?”孩子乖巧地点头:“读过。”司空图故意逗他:“那你认为写得如何呢?”孩子老气横秋地表扬道:“您的《曲江晚望》里有一句‘村南斜日闲回首,一对鸳鸯落渡头’,我觉得很有深意。”司空图一听,惊讶得眼珠都差点弹出来,不禁爱惜地抚摸着孩子的脊背道:“你将来必在文坛上独领一代风骚啊!”这个被司空图寄予厚望的孩子,名叫郑谷,他长大后果然没有让司空叔叔失望。

因为郑谷的故事比较多,让我们先看看司空图的一位好友崔道融。他有一首生动的《溪居即事》: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郑鹧鸪的唐诗故事

崔道融更有名的作品,是借着《甄嬛传》而被广为人知的《梅花》:

数萼初含雪,孤标画本难。

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

横笛和愁听,斜枝倚病看。

逆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

甄嬛在倚梅园用卓文君的那句“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许下心愿,但一转念,这在孤寂深宫之中纯属痴心妄想啊,不由地长叹一声,唯愿“逆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这里的“逆风”,在有的版本中作“朔风”,即北风。寒冷的北风如果能够理解梅花出尘傲世的孤标心境,就请不要再轻易摧残她了。结果这句诗被皇帝偶然听见,觉得她与众不同,大感兴趣。树欲静而风不止,从此甄嬛就被卷入后宫争斗的激流漩涡之中。

让我们回到被司空图寄予厚望的郑谷。郑谷,字守愚,是钱镠的同龄人,成名作是《鹧鸪》: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

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鹧鸪是产于我国南方的鸟类,人们将其“咿呀咯咯”的鸣叫声拟音为“行不得也哥哥”,用以表示行路的艰难,同时也表达了对离别的伤感惆怅。郑谷是江西人,对于鹧鸪很熟悉。当时已经有《鹧鸪曲》流行,此曲反映离人思乡。漂泊流离的游子征夫一听就潸然泪下,望穿秋水的闺中女子一唱则低眉神伤,可谓高楼怨妇相思曲、天涯游子断肠歌。“湘江阔”和“日向西”的幽冷景象,使鹧鸪之声越发凄凉。诗虽尽而意无穷,沉甸甸的乡愁直压人心。

郑鹧鸪的唐诗故事

这首《鹧鸪》一面世就广为传唱,人们因此称郑谷为“郑鹧鸪”。有一次他参加酒宴,主人还特意安排歌手演唱该诗,以此向他致意。郑谷即席赋诗一首作为答谢:

花月楼台近九衢,清歌一曲倒金壶。

座中亦有江南客,莫向春风唱鹧鸪。

意即请你不要再唱《鹧鸪》了,否则又要让我们这些南方人想家啦。结果这首《席上贻歌者》也大受欢迎。《红楼梦》里林妹妹曾试探宝哥哥:“水止珠沉,奈何?”翻译出来就是:“要是我死了,你怎么办?”宝玉坚定地回答说:“禅心已作沾泥絮,莫向春风舞鹧鸪。”翻译出来就是:“你若死了我就出家为僧,即使听到鹧鸪叫也不会想家的。”前一句摘自北宋著名僧人道潜的《口占绝句》,后一句就用了郑谷的这句诗。

“郑鹧鸪”的名头太响亮可能并非好事,反而掩盖了郑谷其他佳作的光芒。其实他有一首送别诗《淮上与友人别》写得感人肺腑: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诗歌通过春色、杨花、风笛、离亭、日暮这一系列令人伤感的事物对离别之情进行反复渲染,使人对即将到来的漫长寂寞旅程更觉凄凉。离别是人世间痛苦无奈的事物之一,南朝江淹在其《别赋》中写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此句太过淋漓尽致地说出了所有经历过离别的有情人的心底感受,所以后来江郎才尽了。杨过一想到与小龙女的生离死别,了无生趣之下使出的“黯然销魂掌”大概能使战斗值翻番,瞬间完胜功力本在伯仲之间的金轮法王。郑谷此诗中的“杨”字、“向”字均有重复,原应避免,但他似乎觉得这个重复不但不显累赘,反而更出味道,所以坚决重复,真是艺高人胆大。

郑鹧鸪的唐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