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有吏干,尤擅诗才-刘长卿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2-12 03:39

刘长卿,字文房,河间(今属河北)人,玄宗天宝年间进士及第。他是从长洲县尉的地方小吏进入仕途的。肃宗至德年间,曾官监察御史;代宗大历年间,以检校祠部员外郎任转运使判官,知淮南鄂岳转运留后,成为掌管地方财赋的副官;他的诗歌结集被命名为《刘随州集》,是因为他是以随州刺史结束官场生活的。

纵观他的仕宦生涯,官阶并不算十分显赫,却两次遭到贬谪:第一次是在肃宗至德三年(758)春天。他刚刚被擢升为海盐县令,好不容易当上了一个地方行政长官,当年就被贬为潘州南巴(今广东省茂名县南)县尉。第二次是在代宗大历八年至十二年间(773—777)的一个深秋。那时他正在鄂岳转运留后任上,遭到鄂岳观察使吴仲孺的诬奏,被贬为睦州(今浙江建德)司马。幸亏有人为他申辩,才避免了更大的灾难。

有人也许会问,刘长卿经历这么多官场的风风雨雨,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既有吏干,尤擅诗才-刘长卿

在德宗建中元年编修《中兴间气集》的高仲武是这么评说的:“长卿员外有吏干,刚而犯上,两遭迁谪,皆自取之。”(《唐诗纪事》)且不说高仲武把责任一股脑儿全部推到刘长卿自己身上,似乎与执政者没有任何关系,他的发言有官方色彩之嫌;可是我们从他的发言中仍然可以悟出两点:(一)他说刘长卿“有吏干”,也就是有政治管理能力,办事干练。这说明,刘长卿被贬官并不是因才力不逮,办事不称职。(二)说他“刚而犯上”,可见他并没有违法乱纪、作奸犯科,而是刚正不阿,说话做事从来不是为了讨好上级。这从侧面表明刘长卿襟怀坦荡,光明磊落,这样的人却不见容于官场,不正好反衬出唐代官场的黑暗和污浊?

刘长卿和杜甫同时,比元结、顾况年长10多岁,可是他的诗歌创作活动主要是中唐时期。他的诗气韵流畅、音调谐美,诗歌风格研练深密而婉曲多讽。在他的诗集中,五言诗占十之七八,他曾自许为“五言长城”(权德舆《秦征君校书与刘随州唱和诗序》)。

先看《关北逢人归渔阳》:

逢君穆陵路,匹马向桑干。

楚国苍山古,幽州白日寒。

城池百战后,耆旧几家残。

处处蓬蒿遍,归人掩泪看。

穆陵关在湖北麻城北面,古代属楚国,是诗人经常活动的地方。这块古老的土地,看来青山依旧。桑干河,即今永定河,流经河北,也就是渔阳一带,是朋友孤身匹马将要归来的地方。诗中用“幽州”来指代它,这里曾经是安史叛军长期盘踞的巢穴。经过多次战争的洗劫,城池破坏,士族凋零,虽然也有白日朗照,人民却挣扎在饥寒交迫的痛苦中。如今蓬蒿遍地、村落丘墟,那触目凄凉只会赚得归来游子的满腔热泪!

再读《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诗人在山间的小路上艰难地奔走,总觉得越走越远,仿佛这山路没有尽头似的。夜的帷幕在迅疾地从周边降落……旅途奔波的疲惫,黑夜降临的焦急,交织成急于投宿的心理,不是从这个“远”字中款款传出吗?

好不容易来到村头,举目四顾,在这荒凉的山坳里蜷缩着几间简陋的茅舍,屋顶上的几茎枯草也在凛冽的寒风中瑟瑟发抖。既像是在昭示白屋的破旧与寒碜,又像是在诉说山村人家的贫穷与困顿……

跋涉了一天,诗人也实在有些劳累,跟主人寒暄几句之后就草草躺下了。

不知过了多久,室外传来野兽咆哮般北风怒吼声,夹杂着瑟瑟作响的雪花飘落声。不用说,又是一个风雪交加之夜!

忽然,传来几声犬吠,接着就是柴门开启声和细细人语声,诗人侧耳聆听,原来是主人家有人夤夜归来。诗人不由在想,在这寒冷的风雪之夜,竟遑遑然远道奔走,无疑是被生活鞭子所驱赶,山村人家活得多么艰难啊……

对两首诗粗略解读之后,不难看出,《穆陵关北逢人归渔阳》诗中“楚国苍山古,幽州白日寒”这两句,通过两幅苍凉的画面,进行南北对比,表达对朋友“匹马”归去的殷忧;《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诗中“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这两句,则是用白描手法,表现诗人暮宿山村,发现山村农家的生存困境。

《送灵澈上人》诗是一首别饶情趣的五言诗。

灵澈是中唐时期一位著名诗僧,俗姓汤,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自幼出家为僧,后从严维学诗,与诗僧皎然交游,为时人所重。“上人”,对僧人的尊称。他出家的本寺就在会稽云门山云门寺。竹林寺在润州(今江苏镇江),是他此次游方歇宿的寺院。

这是一天日暮时分,夕晖斜照,山色青苍。诗人送他归寺,援笔写了这首诗: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青苍色的山林掩映着一座建筑精美的寺院,在苍茫暮色中似隐似现;从寺院传出的暮钟声,在晚风中荡漾着悠长的余韵,听起来若有若无。安恬幽静的环境营造出多么清幽静穆的氛围。

灵澈上人背着古色古香的斗笠,披着轻轻淡淡的斜阳,向青山深处悠然归去。渐行渐远,诗人视野所及只有一个朦胧的背影……

既有吏干,尤擅诗才-刘长卿

《听弹琴》这首五言诗,抒发人生失意的感慨,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古代的琴由七根弦组成,所以这里用“七弦”来指代它。既是一种民族乐器,当然要算传统的文化遗产。“泠泠”,形容琴声清越悠扬,朱熹就写过:“更把枯桐写奇趣,鹍弦寒夜独泠泠。”(《题卧云庵》)静静地听来,犹如习习清风穿越松林,使人侵肌浃髓,遍体清凉,油然而生轻轻的寒意。应该说,聆听这么美妙的乐音,会使人涤清俗虑、心旷神怡!

可是,从西域琵琶输进中原之后,“琵琶起舞换新声”,“欲饮琵琶马上催”。不但在军营里赢得广泛受众,就是世俗的审美观念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是啊,谁不喜欢追随时尚,热衷于欢快的新声呢?那高雅的琴音属于“古调”,除了自我欣赏、自我陶醉,人们再也不愿弹它了。

《余干旅舍》更是一支诗情浓郁、风调凄清的乡思曲:

摇落暮天迥,青枫霜叶稀。

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

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

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

诗人久久地伫立在余干(今属江西)旅舍门外,惆怅地回顾,草木摇落,枫叶稀疏,节令已进入深秋,眼看年华将尽,苍茫的暮色向远方伸展,仿佛要平铺到天的尽头,这一天又将过去!诗人不由得想到,久滞他乡,归期难卜,在这深秋日暮,怎能不使他乡游子归心日炽?

也许是因为夜幕降临,余干城门已经关闭。孤零零的小鸟在空间盘桓,大概是飞倦寻巢,你看它正背着人向山林飞去!城里已是华灯初上,渡口上一弯新月也升到柳树梢头,邻家的渔船也该回来吧!

纵目望去,旷野无垠;听听四周,万籁俱静。忽然间,晚风送来阵阵捣衣声。是谁家少妇在为远方亲人赶制寒衣呢?

此时此刻,诗人百感交集,羁旅的愁思,客居的孤寂,仕途的坎坷,亲人的牵挂……汇成一股汹涌情感的潮水涌上心头。寄迹他乡,欲诉无伴,又怎能不乡心欲绝?

既有吏干,尤擅诗才-刘长卿

其实,他的七言诗也写得清新可喜,如《酬李穆见寄》:

孤舟相访至天涯,万转云山路更赊。

欲扫柴门迎远客,青苔黄叶满贫家。

李穆是诗人的女婿,女婿去看望老丈人,本来是生活中最常见的事,诗人却凭睿思妙悟,偏能平中见奇:从并不十分遥远的航程中突出辗转颠簸的艰难,从常见的省亲活动中显示翁婿间不平常的情感。

诗题中的“酬”字告诉我们,这是一首答谢李穆的诗。李穆的原唱是这样:

处处云山无尽时,桐庐南望转参差。

舟人莫道新安近,欲上潺湲行自迟。

一首送往迎来的普通题材的小诗,竟被诗人挥洒得摇曳多姿,风情万种!

既有吏干,尤擅诗才,刘长卿当之而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