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汉其志,林泉其识-王勃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2-12 03:23

高宗龙朔初年(661年左右),以上官仪为代表的一伙人,倡导淫靡浮艳的宫廷诗风靡一时,王勃以他的诗歌创作实践,力矫时弊,成为初唐时期诗歌革新运动的前驱,也被时人许为“初唐四杰”中的领军人物。

云汉其志,林泉其识-王勃

王勃的一生是短暂的,流传下来的诗歌尽管数量不多,令人瞩目的创作成就却赢得诗坛的广泛赞誉。

他在送杜县尉赴四川任职的时候,写了一首诗: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诗章一反传统的思维惯性,没有习见的低沉与伤感;情真意挚,语重心长,感人肺腑,催人奋进;笔力矫健,辞风爽朗,给唐初诗坛输送一股刚健清新的气息。

王勃还写过一首《咏风》诗: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咏风》)

诗人用拟人化的手法,通过“动息有情”来托物寄意。它告诉我们:“风”这个自然物尚且懂得勤奋不息给人们生活带来好处;人作为有情感有理智的生命体,反而能饱食终日而碌碌无为吗?从自然物中给人以思想的启迪,这样的咏物小唱怎能不逗人喜爱呢?

王勃,绛州龙门(今山西省万崇县)人,出身于名门望族。据说,门人们在他家门上贴着一副对联:“教衍河汾,门罗将相;道存子集,名著隋唐。”

王勃小时候就聪慧过人,而且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刚6岁的时候就能写诗,被时人许为“神童”。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它的作者班固为了追求文句的对称和典雅,文字写得很艰深,读起来晦涩难懂,就连被认为“才高学博,为世通儒”的儒学大师马融也不能完全读懂它。唐代长安人颜师古,是一位大训诂学家,写了本《汉书注》,被人们许为最权威的注本。王勃刚9岁的时候,就大胆指出《汉书注》中的错误,还写了一本《汉书注指瑕》。一个乳臭未干的孩子,不但有广博的学识,还敢于向权威挑战,这件事在文坛传开之后,谁不是赞叹不已?

高宗德麟元年(664),王勃才14岁,在科举考试中,以十分优异的成绩,受到高宗皇帝的召见。高宗很欣赏他的才华,封他为朝散郎。乾封元年(666),由于受到沛王李贤的赏识,委任他为王府修撰和沛王侍读。

沛王李贤也常常跟弟弟英王李哲一块玩“斗鸡”。也许是想借舞文弄墨来提高游戏的情调吧,沛王授意王勃写一篇《檄英王斗鸡文》,于是,他洋洋洒洒,一挥而就。不用说,文章写得诙谐幽默,妙趣横生。脱稿之后,口口相传,不胫而走,竟传到高宗皇帝李治的耳朵里。李治读完这篇文章之后,非常气愤,一怒之下,竟革除王勃所有官职,还下令硬是把他赶出长安。

云汉其志,林泉其识-王勃

原来,它正好伤到了李治的软肋,触到了他的痛处:想当年,李治为了争夺皇位,不惜兄弟相残、父子相斗,他正是用骨肉的鲜血换来君临天下的宝座。这篇檄文虽然写的是“斗鸡”,不也暗喻兄弟之间的争斗?这不正好揭出了李治见不得人的隐私吗?

这时候,王勃才19岁,虽然才华满腹,毕竟涉世未深,对黑暗污浊官场的尔虞我诈、钩心斗角更是一无所知。他哪里会想到一篇游戏文字竟被联系到封建王室内部的权力斗争,并因此而殃及自身呢?

总章二年(669)五月,王勃被逐出长安。之后他决定南下巴蜀,开始游历生涯。在蜀中3年时间,他写了30多篇《入蜀纪行诗》。还有一篇《入蜀纪行诗序》,其中有这样的话:

若乃采江山之俊势,观天下之奇作,丹壑争流,青峰杂起,陵涛鼓怒以伏注,天壁嵯峨而横立,亦宇宙之绝观者也。

他虽历尽艰辛,饱经磨难,蜀中之行终于成就他杰出的诗名,并跻身于“初唐四杰”的行列。

王勃在绵州跟朋友们欢聚的时候,曾写过一篇诗序,序中有这么几句:

今之群公,并受奇彩,各仗异气,或江海其量,或林泉其识,或簪裾其迹,或云汉其志,不可双得也,今并集此矣。

云汉其志,林泉其识-王勃

时间一久,难免游倦思归。在一个深秋季节,面对满山秋色,他写了这么一首诗: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山中》)

滞留江滨的时日,实在太久了,乡关万里,水远山长,怎能不使寄迹他乡的游子归心日炽?更何况晚秋风紧,黄叶飘飞,又是一年将尽!

咸亨三年(672),王勃回到了长安。才过一年,经时任虢州司马的朋友陆季友介绍,出任虢州(今河南西部)参军,这是王勃第二次踏上仕途。他想尽管官职卑微,凭自己的才华,日后总是可以为社会做一番事业的。哪知出任不久,却祸生不测,那年深秋就遭人诬陷。第二年,也就是上元元年(674),锒铛入狱,按律当死。幸亏这年改元大赦,才算捡回一条小命,老父亲王福畤却受到牵连,被贬到遥远的南方,任交趾县令。

上元三年(676),王勃到交趾去探望父亲,路过江西南昌的时候,适逢时任南昌都督阎某(有人说是阎伯玙)于九月九日重阳节那天,在滕王阁上举办一次盛大宴会,宴请的既有高官显贵、地方贤达,也有宿彦通儒、文坛巨子。因为王勃在长安文坛很有名气,当然也在应邀之列。

唐末光化年间进士、江西南昌人王定保在他撰写的笔记体《唐摭言》第五卷里还绘声绘色地敷衍出这么一则故事——

阎都督教他的女婿孟学士事前写好一篇文章,准备在宴会上露露脸。孟学士其人纵然算不上是“腾蛟起凤”的“词宗”,可是,他能受到阎都督的器重与赏识,起码也算得上是写文章的好手。又经过长时间的精心准备,在阎都督看来,一定会在众宾客面前制造出一场“轰动效应”。

酒过三巡之后,阎都督命人铺纸研墨,请大家写篇文章作为滕王阁盛会的纪念。与其说这是阎都督客套性的礼让,倒不如说是为了让女婿出场渲染气氛。大家都心照不宣。于是大家你推我让,谁也不敢动笔。轮到王勃了,真的是“才高人胆大”,只见他当仁不让,即席挥毫,弄得阎都督当场就满脸不高兴。宴席间谁不为王勃这个不怕虎的“初生牛犊”捏一把汗?你看他,从容自若,笔走龙蛇,顷刻之间,文章脱稿。这篇文章既描画了滕王阁的壮美景观,又铺叙了宴会上的宾主盛况;不但抒发了关山羁旅的情怀,也倾诉了怀才不遇的感慨。辞采绚丽,对仗工整,音韵铿锵,气势奔放,真乃字字珠玑,烟霞满纸。当阎都督读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两句时,禁不住击节赞赏,竟忘情地惊呼:“此真天才,当垂不朽!”在座宾客,无不赞叹!也就是《滕王阁序》这篇旷世雄文,使王勃成为辞赋文坛的初唐霸主。

交趾在现在越南的北部,就当时的交通条件,只能乘木船渡海。一叶扁舟怎敌得过北部湾的滔天海浪?王勃不幸落水惊悸而死。这年王勃才26岁,初唐诗坛一颗耀眼明星刚刚升起就匆匆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