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荣期入道,辞老竟抽簪-贺知章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2-12 03:24

高宗李治显庆四年(659),贺知章出生在浙江省绍兴市东南会稽山一个小山村里。这里距离市中心大约有6千米路程,风光秀美,荟萃了许多著名景点。

不是说“地灵人杰”吗?也许是雄山秀水会钟灵毓秀吧,贺知章少年时期就才华出众而遐迩闻名。

武则天证圣元年(695),他考中进士,被女皇钦点为金科状元。那年,他36岁,风华正茂。不久就进入仕途,被任命为国子四门博士,又升任为太常博士。玄宗开元十年(722),经张说推荐,参与撰修《六典》《文纂》,升任太常少卿。开元十三年(725),又授予礼部侍郎、集贤院学士,很快又被调任为太子右庶子、侍读、工部侍郎。开元二十六年(738),任太子宾客、银青光禄大夫兼正授秘书监。

春风得意,仕途坦荡,一路飙升……

遗荣期入道,辞老竟抽簪-贺知章

天宝三年(744),贺知章已是86岁高龄了。他考虑年老体衰,再也无法为朝廷效命,于是向玄宗李隆基递交了辞呈,要求告老还乡,做遁迹林泉、超脱世俗的道士;并打算把故乡的住宅改为“道观”。

在他启程返乡那天,唐玄宗率领朝廷文武百官在大殿前列队相送,并且在他回乡的东路青门外供帐设宴饯行。为了示恩宠,也为了壮行色,玄宗在宴席上御笔题诗:

遗荣期入道,辞老竟抽簪。

岂不惜贤达,其如高尚心。

寰中得秘要,方外散幽襟。

独有青门饯,群英怅别深。

试想,穿过几千年历史时空的隧道,在我们耳边多少次回响过“伴君如伴虎”的浩叹,也听到过多少次“狡兔死,走狗烹”的悲鸣!混迹官场,几个人有好结果的?贺知章却享有如此高龄,又受到朝廷这么高规格的礼遇,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实在是凤毛麟角!

贺知章,字季真,性格爽朗,襟怀旷达,喜谈笑,不贪小利,不拘细节。他不但深受玄宗信任,与朝廷中大臣们人际关系也相处得很好。他与宰相张九龄、兵部尚书张说、监察御史赵冬曦等忠贞正直官员,都情感深厚,过从甚密。

他爱才惜才,与社会知名人士也有广泛交往,跟李白结交就是典型的例证:

天宝元年(742),贺知章已83岁了,任太子宾客兼秘书监。不但身居高位,在诗坛也早就知名。李白呢,本自布衣,这时候正在四川各地漫游。论年龄比贺知章足足要小42岁,只能称诗坛新秀。按通常世俗情况,他们之间不但政治地位悬殊,生活情趣各异,而且年岁差别这么大,辈分也不同,应该是隔着很深的“代沟”吧。可是当他们初次在长安相识的时候,贺知章既不以朝廷政要自傲,更不以诗坛前辈自居,竟然像老朋友似的赤诚相见、虚怀以待。当贺知章读到李白诗作《蜀道难》的时候,大加赞赏,直呼李白为“谪仙人”,说他横溢的诗才就像是天上神仙下凡。并解下用来象征官位的佩物金龟,为李白换酒买醉。两个人不但结为忘年之交,还留下“金龟换酒”的诗坛佳话。

遗荣期入道,辞老竟抽簪-贺知章

据资料称,李白“醉草吓蛮书”,就是贺知章向玄宗推荐的。

天宝五年(746),李白南游会稽,经过贺知章故宅的时候,贺知章已经仙逝。李白为了怀念他,还写了一首《对酒忆贺盟》(二首选一):

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

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

昔好杯中物,今为松下尘。

金龟换酒处,却忆泪沾巾。

在中国古代,诗与酒也许早就结下了不解之缘。贺知章会写诗,也喜欢饮酒,他还荣膺“饮中八仙”的美誉哩!这8个人是:贺知章、李琎、李适之、崔宗之、苏晋、李白、张旭、焦遂。

他们可以归结为三个不同的群体:贺知章时任太子宾客兼秘书监,李琎是玄宗李隆基的侄子,被封为汝阳王,李适之担任朝廷左丞相,他们算是朝廷显贵;崔宗之倜傥风流,如临风玉树,苏晋长斋礼佛醉里逃禅,他们当然要称当今名士;李白是诗仙,张旭是草圣,焦遂高谈雄辩、语惊四座,他们被许为一代才人。杜甫曾写过一首《饮中八仙歌》,把这8个人的形象特点描画得活灵活现。诗歌一开章就是写贺知章的:“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可见,在时人眼里,贺知章是“八仙”中的首席人物。贺知章能把这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知名人士团结在一起,这不但说明他乐于广阔交游,也证明他善于待人接物。不难想象,当他们举杯醉酒的时候,肝胆相照,酣畅淋漓,没有钩心斗角,没有尔虞我诈,什么蜗角功名,什么蝇头微利,统统在酒精中淡化。你想,有这样的性格与襟怀,还有什么个人郁结不能打开,还有什么人生芥蒂不能化解呢?

贺知章还被时人许为“吴中四士”之一。其他三人是:张旭、张若虚、包融。

贺知章被人们以“诗狂”相称,张旭有“草书书圣”之誉,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脍炙人口,包融在诗坛也颇知名。

贺知章的家在四明山附近,他自号为“四明狂客”。贺知章不但善结人缘,广交朋友,而且慧眼识才,奖掖后进。

他是唐肃宗李亨的老师,教给李亨很多治国理政的本领,李亨也很尊敬他。他非常重视对李泌的教导与培养,后来李泌在平定安史之乱中立了大功,还当上了肃宗朝的宰相,为稳定唐王朝的政局作出了贡献。

开元十年(722),时任兵部尚书的张说被任命为丽正殿修书使,他和宰相张九龄一道,负责编纂《六典》。他们俩同时向玄宗推荐贺知章参与这项工作。经大臣徐坚的推荐,贺知章同时参加了《文纂》的编修工作。

当然,贺知章的本色是一位诗人——

在他的诗章中,大家耳熟能详、妇孺皆知的,当推《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诗人用比喻与拟人相结合的手法,不但描画了春柳生意盎然的靓姿,也赞颂了春风化育万物的伟力。这样的咏物小唱,怎能不脍炙人口?

还有《回乡偶书》两首,在诗坛也很知名: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无疑,这两首诗是写乡情的姐妹篇。两首诗都写了故事发生的场景,故事的场景却并不相同;都写了家乡的“变”与“不变”,呈现的主体也各异其趣。

这两首诗之所以传诵千年而不衰,还不是因为诗人通过回乡后的切身感受,演绎出漫漫人生的共同体验?

尽管贺知章存诗才20多首,可是从来没有谁怀疑过他在诗坛的位置。

贺知章还是一位著名的书法家,他的楷书、隶书都写得好,尤其擅长草书。

遗荣期入道,辞老竟抽簪-贺知章

天宝三年(744),当贺知章从太子宾客任上辞官还乡的时候,李白写了首《送贺宾客归越》:

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

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

这后两句就是用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故事:据《太平御览》说,王羲之喜欢白鹅。山阴有一道士请他写道教经典《黄庭经》,把所养的一群白鹅作为报酬。显然,李白是把贺知章比作大书法家王羲之的。这首诗不但流露出两人之间的深厚友谊,也表现出李白对贺知章书法造诣的推崇与赞许。

有资料说,贺知章草书的《孝经》至今传世。只可惜它的原本还流落海外。

贺知章回乡后溘然病逝,唐玄宗得到噩耗后伤悼不已,并下旨厚葬他。后来唐肃宗还追认他为礼部尚书。逝后哀荣,既是为了表示唐王朝的最高礼遇,也是为了表示对他深沉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