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细微处见精神-李白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2-12 03:38

李白,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在隋末因罪徙居中亚,他诞生在中亚的碎叶城(今俄罗斯的托克马克,当时属安西都护府)。5岁时随父迁居绵州彰明县(今四川江油县)青莲乡,因自号为“青莲居士”。

据《唐才子传》说,他的出生很富传奇色彩,在诞生的前夜,他母亲梦到一颗灿烂明亮的太白金星投进怀中,这不分明是“太白金星”降临人世?父母当然喜出望外,于是给他取了“太白”这个名字。

小时候,就“天才赡逸”。“十岁通五经”,兴趣广泛,博览群书,诸子百家,无所不读,特别痴迷于道教经典。喜欢“纵横术”,击剑弹琴,任侠仗义。传说他曾经为打抱不平而“手刃数人”,成为遐迩知名的少年游侠和羽客。

因为他的诗写得好,贺知章很赏识他,并送给他“谪仙”的雅号;杜甫也赞扬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时人因此奉献上“诗仙”的桂冠。

于细微处见精神-李白

对此,读者有理由会想,这么一个“神仙”级的诗坛人物,他的生活经历一定不同凡响吧?

如果说,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那么,从几件小事中何尝不可以烛照出人物的精神风貌?还是让我们看看李白生活中几件饶有趣味的小事——

其实,纵然是“天才”人物,他的才能也决不是天赋神授,只是敏于从平凡的事物中捕捉到闪光的质素;他的成长过程也并不是一帆风顺,只是善于从失败的履途中演绎出成功的经验。《潜确类书》卷六十中就记载了李白小时候这么一则故事:

爱玩也许是儿童的天性,李白像其他孩子一样也非常贪玩。他在象耳山读书时,总觉得那些深奥难懂的经书,读起来枯燥乏味,有时就编造个理由丢下书本,跟一帮孩子一起逃学去玩。

一天,他走到一条小河边,看见一位老奶奶正在一块青石上磨一根极大的铁棒;虽然是那么费力气,她却心不旁骛。出于好奇心理,李白走上前去问她:“老奶奶,你这是干啥呀?”“我在磨针呀。”老奶奶慈祥地回答。李白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说:“这铁棒子又粗又长,那要磨到猴年马月呀?”老奶奶并没有放下手中的活,只是笑了笑,语重心长地说:“是呀,要把它磨成针,的确不是件容易事;可是,只要我们不怕多难多累,坚持下去,永不放弃,总有一天会把它磨成针的!我们乡间不是有句老话:‘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吗’?”

李白一下子悟出了这样的道理:做任何事要想取得成功,既要有恒心,坚持不懈;又要有毅力,不怕困难。从此,他再也不逃学了。

随着岁月迁流,李白饱读诗书,能诗会赋,乡里之间已经是小有名气了。曾经任过彰明县令的东蜀人杨天惠在《彰明逸事》中就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

当时的彰明县令是一个附庸风雅的人。当他听到李白的才名后非常感兴趣,他想,我如果把他招进县衙,不但会博得爱才若渴的好名声,县府公文也会写得富有文采,在上司面前会更有面子;再说,这对自己吟诗作对也有帮助。这样一举多得的好事,不是“踏破铁鞋无处觅,得来全不费工夫”吗?于是,他立即派遣官差去聘请李白。李白心里却犯起了嘀咕:去当一个县衙小吏,这难道不是大材小用?可转念一想,自己出自商人家庭。按照大唐律令,不准参加进士考试,通向仕途的大门已被堵死;纵观历朝历代,不也有人从下层小吏直至名臣良相吗?权衡再三,李白还是慨然应聘。

县衙里清闲得很,也无聊得很。一天,他正在院子里踱步,忽然听到“哞哞”的牛叫,抬头一看,原来是一个牧童牵着一头老牛从院门外经过。李白顿时眼睛一亮,他想,如果让县令看到这头耕牛,也许会引起对农业生产的重视。这样的“曲线进言”不是比当面陈说的效果要好得多吗?尽管李白的想法多么稚气与天真,他当时还暗自得意哩!

于是,他亲手牵着这头黄牛大摇大摆地走进县衙的公堂里。说来也巧,正逢县令夫人从卧室里出来。这位风姿绰约的县令夫人,一向锦衣华服,养尊处优,当她走到栅栏前,看到这又脏又笨的老牛,不由怒火中烧,暴跳如雷。夫人的咆哮声惊动了县令。县令本来就怕老婆出了名,哪里禁得起“河东狮吼”?顿时就慌了手脚。他为博得夫人的欢心,正想对李白厉声训斥!只见李白镇定自若,冲口就吟出一首诗:

素面倚栏钩,娇声出外头。

若非是织女,何必问牵牛。

县令夫人一听,她想,他把我比成“织女”,不是在夸我像仙女一样美貌吗?原来这英俊多才的小伙,正是在变着法儿来讨我的喜欢哩!她马上心花怒放,高兴得不知所以。县令一见夫人这么高兴,也就转怒为喜,对李白连声地夸奖:“好诗,好诗,不愧是青年才子,青年才子!”

一天,李白跟随县令外出视察农情。忽然发现前面山谷里发起了山火。一群农民正在观望。随着火势渐渐地熄灭,观望的人也就陆续回家了。山火没有造成什么灾害,倒燃起了县令的诗兴,于是他哼哼叽叽地吟出了两句诗:

野火烧山后,人归火不归。

哪知灵感女神偏偏恶作剧,尽管他再如何摇头晃脑,如何蹙紧眉头,却硬是说不出下句。他只好用求助的眼光看着李白,李白立即续上两句:

焰随红日远,烟逐暮云飞。

余焰犹存,辉映远空的红日;青烟缭绕,飞逐天际的暮云。这不正是山火熄灭、余烬尚在的最形象的写照吗?县令不得不打心眼里佩服,可是又碍于面子,于是嘴上没说什么就起轿回府了。

随着夏季到来,江水猛涨,县令带着一班僚属外出考察水情,刚到江边,发现靠岸的芦苇丛中漂浮着一具年轻的女尸。

顿时议论开了:有的说,是这女子失足落水的;有的说,是被坏人谋害的;也有的说,是她自寻短见的……对女子溺水的原因,僚属们作出各自的猜想,真的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惹得县令诗兴大发,他捻了捻胡须,从嘴边挤出了两句:

二八谁家女,漂来倚岸芦?

大概是对开头两句感觉不错吧,哼哼了半天,又来了两句:

鸟窥眉上翠,鱼戏口旁朱。

你看,那美丽的翠眉,逗来窥探的飞鸟;那朱红的双唇,引来嬉戏的游鱼。说白了,还不是因为这溺水的妙龄女郎有几分姿色,勾引得这位县令大人春心荡漾?他总觉得意犹未足,想再来几句,可是,尽管想来想去,绞尽脑汁,半天了,还是憋不出一个字来。不得已,眼巴巴望着李白。李白看到县令那色眯眯的样子,早就按捺不住心头的怒火,也想讽刺他几句。于是,随即来了四句:

绿发随波散,红颜逐浪无。

何因逢伍相,应是怨秋胡。

这里引用了两个历史人物:

“伍相”,指春秋时期的伍子胥。楚平王听信谗言要追杀他,他在逃亡途中饥寒交迫,一位浣纱女送来米汤,为了表示不泄露他逃亡的行踪,竟溺水而亡。

“秋胡”,春秋时期鲁国人。他娶妻3个月后外出做官。3年后在返乡的路上,看见一位采桑女颇有姿色,就上前挑逗。后来发现竟是他的妻子。妻子当即指责他好色无度。一气之下,投河自尽。

县令明明知道李白是在影射他像秋胡那样,是一个好色之徒。可是又不好意思发作。心里也不得不佩服李白才思敏捷。只好怀着一肚子怨气愤愤地回去了。李白怕遭到报复,也就离开了县衙。

时间过得真快,天宝元年(742)李白已届不惑之年,他和道士吴筠隐居剡中。经吴筠和贺知章的鼎力推荐,玄宗下诏宣召李白进京。玄宗不但接见了他,还把自己用的手巾递给李白擦嘴,并给他御手调羹,真的是宠渥有加,并任命李白为供奉翰林。

于细微处见精神-李白

春日,玄宗和杨贵妃在宫中观赏牡丹花,玄宗一时兴起,命李白谱写新的乐章。李白当即应命谱成《清平调》三首: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琼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既写花,又写人;既赞美贵妃月貌花容,天然丽质;又把她比成天宫仙女,举世无伦。不但赞颂贵妃倾国倾城的美丽,也歌唱了君王与贵妃爱情的甜美与幸福。

也就是在玄宗与李白日益亲近的时候,有一天,渤海国派遣使者来京,呈送的国书竟然是番邦文字。满朝大臣中虽不乏饱学之士,却没有一个认识。玄宗勃然大怒,弄得大家都惶恐不安。这时候,贺知章向玄宗推荐了李白,说:“李白遍览群书,博学多识,解答蛮书,非他莫属。”于是,在权力至上的中国封建政治舞台上,上演了一幕李白醉草《吓蛮书》,命杨国忠磨墨,高力士脱靴的宫廷喜剧。

也许有人认为,这是李白心挟夙嫌,睚眦必报;其实,如果我们深入一层去想,在唐玄宗晚年,杨国忠、高力士是最受宠幸的权臣,简直鼻息干霓、炙手可热,朝廷大臣谁不是趋之唯恐不前?李白却不计仕途得失,敢于羞辱他们,当众打击他们的嚣张气焰,这不正表现出他敝屣富贵、粪土王侯?

李白常常自比谢安,本来是怀着经邦济世的宿愿来到京城的,哪知只不过是充当玄宗皇帝的文学弄臣,还要受权贵们的窝囊气,他感到十分失望。于是,在天宝三年(744)毅然离开长安,沿黄河泛舟东下。当他来到东都洛阳,遇见了杜甫;之后,又在汴州遇见了高适。于是,诗坛三杰相约携手漫游于大梁(今河南开封一带)和宋州(今河南商丘)两地之间。一天,他们来到开封的梁园(也叫梁苑,汉代梁孝王所建),指点江山,举杯畅饮。当酒酣耳热之际,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扬悦耳的琴声。也许是这“高山流水”般美妙的旋律诱发了李白创作的灵感,他顿时笔走龙蛇,一口气在僧舍墙上挥洒一首激情奔放的《梁园吟》:

……昔人豪贵信陵君,今人耕种信陵坟。

荒城虚照碧山月,古木尽入苍梧云。

梁王宫阙今安在?枚马先归不相待。

舞影歌声散渌池,空余汴水东流海……

曾经贵极一时的魏公子无忌,至今却丘墓不存,留下的不过是冷月荒城,苍云古木;从前那金碧辉煌的梁王宫殿,如今踪影全无,连举世知名的大辞赋家枚乘、司马相如也早已作古;当年的舞影歌声已散入渌池清波,唯见滔滔汴水长流不断,一切富贵繁华犹如过眼烟云,只有宇宙永存,江山长在……

诗人真的是信奉历史的虚无,陷入消沉的人生吗?很显然,这不过是功业来就,壮志难酬的愤激之辞。请看,就在这怀古抒愤的琴弦上,终于迸出了时代的强音:

歌且谣,意方远,东方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

总有一天,会像高卧东山的谢安一样,被请出山实现匡时济世的宏愿;这是多么强烈的期待,又是多么坚定的自信!诗人内心永远燃烧着一团救国救民的烈火!

也许是一种宿缘吧,不多久,已故宰相宗楚客的孙女宗小姐来到这里。当时李白听到的那美妙琴音就是从她纤纤玉指间流出的。当她读到李白这气势磅礴的诗句时感动不已,竟然用一千两白银买下了这墨迹未干的寺院墙壁,以示仰慕之情。宗小姐这一“千金买壁”的故事不但成就了一段两情相悦的美好姻缘,也给中国诗坛留下一段脍炙人口的佳话。

从此,李白开始了长达10年的梁园生活。

于细微处见精神-李白

之后,李白又漫游四方。一天,他来到陕西华阴县境内。他想,华山是我国西岳名山,怎能让它失之交臂?于是决定到华山一游。他担心山上没有酒喝,就先在山下一家酒店喝得醉醺醺的。他乘着几分醉意,骑着一头毛驴,向华山走去。经过华阴县衙门口的时候,哪知小毛驴受了惊,竟闯进了县衙。县令大发雷霆,厉声质问:“你是何人,竟敢如此无礼?”并要他写一份认罪的供状,李白当即写了一份不具名的“供状”:

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

县令一看,大吃一惊,连忙向李白道歉:“实不知是李翰林大驾光临,冒犯,冒犯,恕罪,恕罪!”于是将李白扶到上座。李白却一翻身骑上驴背,一拍毛驴,大笑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