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调·绵搭絮》春日书怀(六首其一、其五)原文赏析-明代徐媛散曲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17 08:52

南【越调·绵搭絮】春日书怀(六首其一、其五)作品原文

南【越调·绵搭絮】春日书怀(六首其一、其五)

徐媛

薄寒轻悄,红雨染春条。

翠衬香芸,一片烟丝软蝶娇。

杨柳色,子规声小,卜归程金鞭难拗。

玉关人老,经春望断黄麻诏,三岁瓜期折大刀。

残霞如茜,玉斗转阑干。

徘徊凝望,碧鸡关外涨狼烟。

天涯草,绿满秦川,锦字书衡阳回雁。

登楼王粲,盼杀平原旧苑,到如今花老鹡鸰原。

《越调·绵搭絮》春日书怀(六首其一、其五)原文赏析-明代徐媛散曲

南【越调·绵搭絮】春日书怀(六首其一、其五)作品赏析

徐媛的〔绵搭絮〕《春日书怀》共六首,从曲中所写情事来看,当是丈夫范允临出任云南按察司、提调学政,她随其赴任,因在滇日久,因而感羁旅、思故国,遂发为吟咏。曲中不仅有乡国之思和羁旅之愁,还融汇了丈夫游宦他乡而归计难成之叹。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一首和第五首。

其一“薄寒轻悄”是春日思归之曲。前四句用明快的色调点出了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杨柳”“子规”“归程”“金鞭”,这些意象都点出了思归的主旨;“玉关人老”一句,写其据边日久而思归——他又等来了一个春天,却仍未等来天子招还的“黄麻诏”;三年的“瓜期”已经到了,他迫不及待地想要还归故乡。这里的“瓜期”出自《左传·庄公八年》,指戍期已满;“折大刀”出自唐杜甫《八月十五夜月》:“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杜诗写归心如大刀之折,恨不能还,徐媛此曲借用其意,感叹归期已到,自己和丈夫却不能返归故乡与亲人团聚。

其五“残霞如茜”一曲,在归期无望中又替丈夫感慨壮志难酬。曲中主人公登高望远,但见狼烟四起,书信难通。“碧鸡关”,滇中关隘,在碧鸡山上。“涨狼烟”,此为写实。据清汪琬《前明福建布政使司右参议范公墓碑》记载,徐媛丈夫范允临在云南任提学时,值凤克乱,省城被围,他受巡抚陈某委托,曾发动城内居民守住城池,并献计大败叛军,但结果却受人猜忌。“锦字书”,用前秦窦滔妻苏蕙织锦回文之典,代指情书或家书。“衡阳回雁”,古有鸿雁传书之说,相传秋末冬初,大雁由北向南,至湖南衡阳之回雁峰便停留下来,不再南飞了,而云南更在衡阳之南,大雁自然不能到达,所以家书也就无由传递了。在烽火连天的时局下,面对丈夫的遭际,作者自然想起了三国时王粲依附刘表欲有所作为,结果却因刘表以貌取人而不得重用。显然,在这里,作者引王粲史实,叹惋自己的丈夫虽有才能,却遇不到善于养士的平原君,也只有空自惆怅,“花老鹡鸰原”了。鹡鸰是一种嘴细、尾巴和翅膀都很长的小鸟,只要一只离群,其余的就都会鸣叫起来寻找同类。《诗经·小雅·棠棣》云:“脊令在原,兄弟急难。每有良朋,况也求叹。”后世以“鹡鸰在原”比喻兄弟友爱,这里感慨自己的丈夫难求友声,只有年华空耗了。

这组小令,采用闺情之曲的写法抒怀写意,用典甚多,典雅含蓄,蕴藉有致,诚如赵义山《明清散曲史》所言,“表现出一种近乎词体的婉丽柔美”。

(郭梅)

《越调·绵搭絮》春日书怀(六首其一、其五)原文赏析-明代徐媛散曲

南【越调·绵搭絮】春日书怀(六首其一、其五)作者简介

徐媛(1560—1617),字小淑,南直隶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太仆徐时泰女,副使范允临妻,好吟咏,与夫婿极唱随之乐;与寒山陆卿子合称吴门二大家。著有《络纬吟》12卷等。其现存之散曲,谢伯阳《全明散曲》辑有小令26首,套数2套。清王端淑评之曰“高亮轻圆”。

《越调·绵搭絮》春日书怀(六首其一、其五)原文赏析-明代徐媛散曲

更多徐媛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