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调·蟾宫曲》闺怨原文赏析-明代汤式散曲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17 00:52

【双调·蟾宫曲】闺怨作品原文

【双调·蟾宫曲】闺怨

汤式

冷清清人在西厢,叫一声张郎,骂一声张郎。

乱纷纷花落东墙,问一会红娘,絮一会红娘。

枕儿余,衾儿剩,温一半绣床,间一半绣床。

月儿斜,风儿细,开一扇纱窗,掩一扇纱窗。

荡悠悠梦绕高唐,萦一寸柔肠,断一寸柔肠。

《双调·蟾宫曲》闺怨原文赏析-明代汤式散曲

【双调·蟾宫曲】闺怨作品赏析

本曲不见于《笔花集》,但被辑入明末李玉《北词广正谱》和清孔广林《元明小令钞》。明刻本《新刊奇妙全相注释西厢记》、元本《题评音释西厢记》等书附有《闺怨蟾宫》四首,不注撰人,此曲列为第三首。隋树森先生《全元散曲》中认为:“余三首就句式观之,似应出一人之手。”所见极是。故据此推测,汤舜民一共写了四首〔双调·蟾宫曲〕,这是第三首。这一组〔蟾宫曲〕都是模拟《西厢记》中崔莺莺的口吻,抒发相思之情。第一首写崔莺莺盼望张生来信不得,只好自己“染霜毫,题恨词”,写情书给他;第二首写崔莺莺在夜色中与张生私会,“怕多情莺燕疑猜,遮一半香腮,露一半香腮”;第三首即本曲,写崔莺莺深夜难眠,思念张生;第四首写张生赴京赶考之后,崔莺莺“数一日归程,盼一日归程”的相思之苦。借《西厢记》人物、故事另创新词,大约是汤舜民的首创。这一方面说明《西厢记》在当时的巨大影响,另一方面说明汤舜民对王实甫非常佩服,以至于技痒难耐,不由得进行了再创作。此后仿作者甚多,成为《西厢记》传播史上一种非常有趣的现象。

还有一种现象值得玩味,即本曲中的崔莺莺与杂剧《西厢记》中的崔莺莺相比,性格发生了明显的变异。《西厢记》中的崔莺莺性格何等内敛矜持,表达感情何等含蓄蕴藉,而在本曲中,她思念情人不来,便“叫一声张郎,骂一声张郎”,何等直率、何等泼辣。她丝毫不怕丫鬟红娘取笑,直通通地“问一会红娘,絮一会红娘”,不但问,而且反复絮叨地问,真情流露,毫不掩饰。这样的变化,使崔莺莺少了一些贵族小姐的端庄,多了一些下层妇女甚至风尘女子的洒脱、开朗,其实更符合自然本色的人性。

接下来由语言描写转为行为描写,写崔莺莺把枕头、绣床都留出一半给张生;连纱窗都要留一扇不关,以免听不到归人的声音。用细腻的细节描写,把人物心理凸显出来。末三句写梦境:“荡悠悠梦绕高唐,萦一寸柔肠,断一寸柔肠。”在梦中更加柔肠寸断、相思绵绵。

作者善用白描手法,语言通俗易懂,几乎全用口语,在自然浑成中透出典雅清丽。

(马冀)

《双调·蟾宫曲》闺怨原文赏析-明代汤式散曲

【双调·蟾宫曲】闺怨作者简介

汤式,生卒年不详,字舜民,《录鬼簿续编》:“汤舜民,象山人,号菊庄。补本县吏,非其志也。后落魄江湖间。好滑稽。与余交久而不衰。文皇帝在燕邸时,宠遇甚厚,永乐间恩赉常及。所作乐府、套数、小令极多,语皆工巧,江湖盛传之。”所作杂剧《瑞仙亭》《娇红记》二种,均不传;其散曲今存《笔花集》,有小令170首,套数68套。明朱权《太和正音谱》把他推重为“国朝一十六人”之一,并评其曲作风格“如锦屏春风”。

《双调·蟾宫曲》闺怨原文赏析-明代汤式散曲

更多汤式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