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调·沉醉东风》悼伶女(四首)原文赏析-明代汤式散曲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17 00:50

【双调·沉醉东风】悼伶女(四首)作品原文

【双调·沉醉东风】悼伶女(四首)

汤式

讣音至伤心万端,挽歌成离恨千般。

蝶愁花事空,凤泣箫声断,丽春园长夜漫漫。

懊恨阎罗量不宽,偏怎教可意娇娥命短!

铅华树春风甚早,蒺藜花暮雨难熬。

楼空燕子飞,巷静鸡儿叫,问香魂何处飘飘。

恨杀阎罗不忖度,偏怎教可意人儿命夭。

檀板歇声沉鹧鸪,翠盘空香冷氍毹。

娇莺唤不醒,杜宇催将去,锦排场等闲分付。

多管是无常紧趁逐,都不由东君做主。

宝镜缺青鸾影孤,锦筝闲银雁行疏。

拜辞了白面郎,抛闪下黑心母,一灵儿带将春去。

从此阳台梦也无,更想甚朝云暮雨。

《双调·沉醉东风》悼伶女(四首)原文赏析-明代汤式散曲

【双调·沉醉东风】悼伶女(四首)作品赏析

这四支小令结构相似,主题相同,感情强烈,如四支深沉凄怆的挽歌诉说着作者对一位已故伶女的深切哀悼和刻骨铭心的思念。

从惊闻讣音的“伤心万端”和“可意娇娥”的呼唤,可见作者与伶女感情深厚,相知相投。然而这位色艺无双的人儿却没能熬过凄风苦雨的摧残,年纪轻轻便玉殒香消。作者对知音的不幸夭亡悲愤不已,深恨阎罗量窄,命运不公。

作品运用了大量比喻、映衬的手法来烘托伶女的去世,特别是那些表现物是人非、景存人去的部分,真切地反映出作者对伶女和她高超的表演艺术的倾慕、怀恋,极具艺术感染力。如以“花事空”“箫声断”比喻伶女去世,并暗示这位伶女不但美貌如花,而且善于吹箫。“楼空燕子飞”既是写实,又是用典——唐代徐州太守张建封死后,其妾盼盼独守空楼十余年,相思而亡。(见唐白居易《燕子楼》:“燕子楼中霜月夜,秋来只为一人长。”)

值得指出的是,作者虽然极写伶女的美貌,但更欣赏的是她的艺术才能。如“檀板歇声沉鹧鸪”一首,“檀板”指歌唱时用的拍板,多用檀木制成;“鹧鸪”是宋元时流行的曲调名(一名〔鹧鸪天〕)。“歇”“沉”二字沉痛地哀叹:伶女那优美动听的演唱永远消失了。“氍毹”是毛织或麻毛混织的地毯,旧时表演戏剧、歌舞等节目时多用来铺在地上。故以氍毹代指舞台。“排场”是古代戏曲名词术语,指剧情和场面的安排,也指登台演出。“锦排场”即精彩漂亮的演出场面。“等闲”意为随便、平常。“分付”也是古代戏曲名词术语,南宋吴自牧《梦粱录》:“末泥色主张,引戏色分付,副净色发乔,副末色打诨。”王国维说:“此四语实能道尽宋代角色之职分也。主张、分付,皆编排、命令之事。”(《宋元戏曲史》)这位伶女不但善于吹箫、演唱、舞蹈,而且具有导演(古人所谓“分付”“主张”也)才能。对这样一位戏剧全才的去世,作者感到不但失去爱人,而且失去了艺术上的知音,当然非常痛心,故用“宝镜缺青鸾影孤,锦筝闲银雁行疏”两句表达。相传罽宾国王买得一鸾,三年不鸣。后悬镜照之,鸾对镜哀鸣,冲霄一奋而绝,恰当地表达出物在侣失的孤独凄清。

至于伶女去世的原因,作者点出了“黑心母”,是对妓院鸨母摧残人才的控诉。

(马冀)

《双调·沉醉东风》悼伶女(四首)原文赏析-明代汤式散曲

【双调·沉醉东风】悼伶女(四首)作者简介

汤式,生卒年不详,字舜民,《录鬼簿续编》:“汤舜民,象山人,号菊庄。补本县吏,非其志也。后落魄江湖间。好滑稽。与余交久而不衰。文皇帝在燕邸时,宠遇甚厚,永乐间恩赉常及。所作乐府、套数、小令极多,语皆工巧,江湖盛传之。”所作杂剧《瑞仙亭》《娇红记》二种,均不传;其散曲今存《笔花集》,有小令170首,套数68套。明朱权《太和正音谱》把他推重为“国朝一十六人”之一,并评其曲作风格“如锦屏春风”。

《双调·沉醉东风》悼伶女(四首)原文赏析-明代汤式散曲

更多汤式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