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调·庆东原》京口夜泊原文赏析-明代汤式散曲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17 00:51

【双调·庆东原】京口夜泊作品原文

【双调·庆东原】京口夜泊

汤式

故园一千里,孤帆数日程,倚蓬窗自叹漂泊命。

城头鼓声,江心浪声,山顶钟声。

一夜梦难成,三处愁相并。

《双调·庆东原》京口夜泊原文赏析-明代汤式散曲

【双调·庆东原】京口夜泊作品赏析

游子在旅途中思念故乡,这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主题。汤式的《京口夜泊》,运用朴实而又秀雅、通俗而又凝练的语言,抒发深切的思乡之情和身世之感,体现了散曲“文而不文,俗而不俗,要耸观,又耸听”(元周德清《中原音韵》)的特殊风味。

汤式生于元末,明成祖永乐年间(1403—1425)尚健在。“京口夜泊”,当写于他在元明之交流离江湖之时。

京口,即今江苏镇江,与汤式的故乡宁波相隔遥远。首二句分别从空间(“一千里”)和时间(“数日程”)上,极言游子与故乡的遥隔,从而逼出了“倚篷窗自叹漂泊命”的深沉喟叹:命中注定一生流离无定,怎不令人自怨自叹!

怀着如此惆怅抑郁的心情,作者本已辗转反侧,难以成寐,更何堪“城头鼓声,江心浪声,山顶钟声”,整整一夜,此起彼伏,声声叩击心扉!古代城楼上多建鼓楼,用以报时,每一更(两个小时)击鼓一次,所以“一更”又称为“一鼓”。鼓声频催,使人易生光阴蹉跎的感慨;而阵阵浪声,则使人产生世途“风波恶”、人间“行路难”(见宋辛弃疾《鹧鸪天·送人》)的浩叹;山顶钟鸣,夜深人静,更激起凄凉惆怅的落拓情怀。诗人以鼎足对,押同字韵,将鼓声、浪声、钟声声声逼人的效果表现得十分强烈。末二句明言愁多且深:“一夜梦难成,三处愁相并。”“梦难成”,言愁之深;“相并”,言愁之多。在漫漫长夜里,鼓声、浪声、钟声,搅动了一腔愁绪。无限身世之感与思乡之情,本来只有在睡梦中才能解脱,也只有期待在睡梦中暂时忘却一切,可现在却连梦也做不成,只能沉溺、挣扎于现实情怀中,其悲其哀,更深一层。

全曲寓情于景,以景衬情,渲染寂寞凄清的气氛,表达了失意惆怅的情绪。四、五、六三句语面平淡而意蕴深永,既有“寺楼钟第催昏晓,墟落云烟自古今”(宋陆游《渡浮桥至南台》)的人生感怀,又有“听疏钟断鼓,似近还遥,惊心事,伤羁客”(宋刘一止《梦横塘》)的身世慨叹,发人遐想。另外,全曲除第三句外,通篇皆用对仗,显得语句工整凝练、音节和谐。

(郭英德)

《双调·庆东原》京口夜泊原文赏析-明代汤式散曲

【双调·庆东原】京口夜泊作者简介

汤式,生卒年不详,字舜民,《录鬼簿续编》:“汤舜民,象山人,号菊庄。补本县吏,非其志也。后落魄江湖间。好滑稽。与余交久而不衰。文皇帝在燕邸时,宠遇甚厚,永乐间恩赉常及。所作乐府、套数、小令极多,语皆工巧,江湖盛传之。”所作杂剧《瑞仙亭》《娇红记》二种,均不传;其散曲今存《笔花集》,有小令170首,套数68套。明朱权《太和正音谱》把他推重为“国朝一十六人”之一,并评其曲作风格“如锦屏春风”。

《双调·庆东原》京口夜泊原文赏析-明代汤式散曲

更多汤式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