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哀诗》原文赏析翻译-王粲乐府诗相和歌辞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16 20:23

七哀诗作品原文

七哀诗

王粲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

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

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七哀诗》原文赏析翻译-王粲乐府诗相和歌辞

七哀诗作品赏析

唐吴兢曰:“《七哀》,起于汉末。”(《乐府古题要解》)《乐府诗集》未收。然其相和歌辞楚调曲中有曹植《怨诗行》(按:即《七哀》“明月照高楼”),《宋书·乐志》楚调《怨诗》亦载:“《明月》,东阿王词,七解。”似亦当属相和歌一类。所谓“七哀”,吕向云:“谓痛而哀,义而哀,感而哀,怨而哀,耳闻目见而哀,叹而哀,鼻酸而哀也。”(《文选六臣注》)元李冶《敬斋古今注》、何焯《义门读书记》亦各有说法,然皆臆测之词。但意指哀思之多则无疑问。王粲《七哀诗》共三首。此选一首,原分列第一。本篇作于初平三年(192),遭李傕、郭汜之乱赴荆州途中。

此为身处离乱而思治之作。首两句交代其时背景。“乱无象”,是对局势混乱、民不聊生的高度概括,而其形成则是因“豺虎”遘患所致,这正是“复弃中国去”之由。王粲本从洛阳流离长安,今又要赴荆,故云“复弃”。“荆蛮”是远离长安僻远之地,特加拈出,以示此番“委身”,情非得意,故亲友追攀,悲伤至极。“出门”以下,具体写“乱无象”,“无所见”,正是为了突出下句“白骨蔽平原”。其时乱军“放兵略长安,老少杀之悉尽,死者狼藉”(《三国志·董卓传》),此为兵祸;关中饥荒,民众饿死无数,“流入荆州者十万余家”(《三国志·卫觊传》),此为天灾。累累白骨遍地,正是兵祸天灾造成的惨景,堪称实录。至此,诗人笔锋一转,插入一饥妇弃子悲剧。吴淇曰:“兵乱之后,其可哀之事写不胜写,但用‘无所见’三字括之,则城郭人民之萧条,却已写尽。复于中单举妇人弃子而言之者,盖人当乱离之际,一切皆轻,最难割者骨肉,而慈母于幼子尤甚。写其重者,它可知矣。”(《六朝选诗定论》)末四句归结到思治。“霸陵者,汉文之所葬也;长安者,汉文之故都也。使在长安者犹汉文也,岂有白骨蔽野、母子不相顾之事,而己亦何至舍弃中国而去哉!故《下泉》伤天下之无主,盖有今日之乱罪累上之意。”(同上)方东树评此诗曰:“沉痛悲凉,寄哀终古。其莽苍同武帝而精融过之。其才气喷薄,似犹胜子建。感愤而作,气激于中而横发于外,后惟杜公有之。”(《昭昧詹言》)

七哀诗作品注释

①西京,指长安(今陕西西安)。东汉都洛阳,长安在洛阳之西,故称之为西京。

②豺虎,指董卓余党李傕、郭汜等人。方遘患,正在制造祸乱。遘,同“构”。据《三国志·董卓传》,董卓被司徒王允用计诛杀后,其部将李傕、郭汜继续兴兵作乱,“围长安城,十日,城陷”。

③中国,此泛指北方中原地区。

④委身,托身、寄身。适,往。荆蛮,指荆州(治所在今湖北襄阳)。荆州本楚国之地,楚本名“荆”;古人又称南方民族为“蛮”,故旧称荆州为蛮荆或荆蛮。时荆州未遭兵祸,荆州刺史刘表又曾就学于粲祖父王畅,故赴荆避难。

⑤攀,谓攀拉车辕,表示恋恋不舍。

⑥蔽,遮蔽。此句可见其时战乱饥馑造成的惨况。

⑦顾,但、只。《礼记·祭统》郑玄注:“顾,但也。”一说,顾,回头。

⑧挥涕,洒泪、流泪。李善曰:“言回顾虽闻其子号泣之声,但知挥涕独去,不复还视也。”(《文选注》)两句写饥妇无奈弃子之状。

⑨两相完,两者都得以保全。

⑩霸陵,汉文帝刘恒墓,地处长安东南(见《三辅黄图·陵墓》)。岸,高地。

《下泉》人,指《下泉》诗的作者。刘履曰:“下泉人,谓赋《下泉》之诗,而思念周京之治者也。”(《选诗补注》)《下泉》,《诗经·曹风》篇名。《毛诗序》:“《下泉》,思治也。……曹人思明王贤伯也。”下泉,即“黄泉”,指地下。

喟(kuì)然,叹息的样子。这四句意为登霸陵而回望长安,思及汉文帝时之太平治世,从而领悟《下泉》诗作者怀念明君,渴求治世之心情,不由伤心感叹。

更多王粲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