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解闷十二首》草阁柴扉星散居赏析句解-唐代古诗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15 19:51

解闷其一原文

解闷其一

杜甫

草阁柴扉星散居(1),浪翻江黑雨飞初。

山禽引子哺红果,溪女得钱留白鱼(2)。

解闷其一句解

1、柴扉,即柴门,指穷苦人家的住所。星散居,形容当地百姓的住所很小而又分散。

2、引子,指山禽来养育幼子。溪女,一作“溪友”。《云安》诗:“负盐出井此溪女。”可见溪女卖鱼,是夔州当地的风俗。留白鱼,把白鱼留给买主。这句是说溪女将所捕捉到的白鱼留下来卖钱。

杜甫《解闷十二首》草阁柴扉星散居赏析句解-唐代古诗

解闷其二原文

解闷其二

商胡离别下扬州(1),忆上西陵故驿楼(2)。

为问淮南米贵贱(3),老夫乘兴欲东游(4)。

解闷其二句解

1、商胡,即胡商,从波斯地区前来的商人。《洛阳伽蓝记》:“商胡贩客,日奔塞下。”唐代的扬州是外商的聚集地。

2、杜甫早年曾游历吴越,因而忆及。>西陵,位于浙江杭州市萧山区西二十里,其地风景优美,唐时在这里设有驿站。

3、为问,为我打听。>米贵贱,即米价高低,这是嘱咐胡商的话。

4、老夫,作者的自谓。

杜甫《解闷十二首》草阁柴扉星散居赏析句解-唐代古诗

解闷其三原文

解闷其三

一辞故国十经秋(1),每见秋瓜忆故丘(2)。

今日南湖采薇蕨(3),何人为觅郑瓜州(4)。

解闷其三句解

1、故国,原指祖国,引申为故乡。

2、故丘,指诗人曾居住的下杜城。此地出产的瓜十分好,诗人见瓜而回忆那里。

3、南湖,指郑审当年谪居之地。>采薇蕨,隐居。

4、郑瓜州,即指郑审。古人为表达自己对某人的敬意,在提及对方名字时往往不去直呼其名,而是称呼该人的出生地或是居住地。郑审的故居位于瓜州,因此诗人称其为郑瓜州”。

杜甫《解闷十二首》草阁柴扉星散居赏析句解-唐代古诗

解闷其四原文

解闷其四

沈范早知何水部,曹刘不待薛郎中(1)。

独当省署开文苑,(2)兼泛沧浪学钓翁(3)。

解闷其四句解

1、沈范,指南北朝时期的梁朝诗人沈约及范云,以清秀隽永的诗风著称。>何水部,即梁朝的诗人何逊,八岁就可以赋诗,深得沈约及范云二人的赞赏。>曹刘,指曹植及“建安七子”之一的刘桢,二人都擅长写作五言诗,而且都能推崇名士,是建安时代杰出的人才。>薛郎中,指薛据,诗人的好友。这句话是说薛据尽管才高,却恨与古人不及相见。

2、省署,指尚书省的官署。

3、沧浪,古代河名,在今湖北省境内。

杜甫《解闷十二首》草阁柴扉星散居赏析句解-唐代古诗

解闷其五原文

解闷其五

李陵苏武是吾师,孟子论文更不疑(1)。

一饭未曾留俗客(2),数篇今见古人诗(3)。

解闷其五句解

1、李陵、苏武,汉武帝时代的人。很多人都认为五言诗始于苏李,所以诗人将李陵、苏武称为“吾师”。>孟子,指孟云卿。>子,古人对男子的尊称,也用为表达敬意的第二人称代词。

2、这句话是说孟云卿从来都不与庸俗的人交往。

3、古人诗,指孟云卿的诗作。

杜甫《解闷十二首》草阁柴扉星散居赏析句解-唐代古诗

解闷其六原文

解闷其六

复忆襄阳孟浩然,清诗句句尽堪传(1)。

即今耆旧无新语(2),漫钓槎头缩颈鳊(3)。

解闷其六句解

1、孟浩然,唐代著名诗人。>清诗,孟浩然的诗风极为淡远清旷,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佳作,因此称其诗为“清诗”。

2、耆旧,故老,年高而有声望者。>新语,指新写的好诗。

3、槎头缩颈鳊,汉水中的鳊鱼极为鲜美,常常禁止人去捕捞,捕捞时使用木槎断水,因此称为“槎头缩颈鳊”。

杜甫《解闷十二首》草阁柴扉星散居赏析句解-唐代古诗

解闷其七原文

解闷其七

陶冶性灵存底物(1)?新诗改罢自长吟(2)。

孰知二谢将能事(3),颇学阴何苦用心(4)。

解闷其七句解

1、性灵,泛指人的精神、思想以及感情等。>底物,何物或此物。>存底物,就是依靠什么东西。>陶冶,陶铸,烧制陶器或是冶炼金属,引申为化育生成,修身养性。

2、吟,唐诗兼重音律,尤其是律诗,所以必须“吟”。

3、孰,同“熟”,熟知,明知。>二谢,指南北朝时期的谢灵运和谢朓,都是著名诗人。

4、阴何,阴铿、何逊,都是南北朝时期的著名诗人。

杜甫《解闷十二首》草阁柴扉星散居赏析句解-唐代古诗

解闷其八原文

解闷其八

不见高人王右丞,蓝田丘壑漫寒藤(1)。

最传秀句寰区满,未绝风流相国能(2)。

解闷其八句解

1、王右丞,指盛唐诗人王维,曾经在乾元年间出任尚书省右丞相。>蓝田,王维在晚年拥有宋之问的别墅,在蓝田辋川。

2、秀句,秀美的诗句,这里指代王维的诗句。>寰区,本义指天子直辖的地区,引申指天下。>相国,指王维的弟弟。

杜甫《解闷十二首》草阁柴扉星散居赏析句解-唐代古诗

解闷其九原文

解闷其九

先帝贵妃俱寂寞,荔枝还复入长安(1)。

炎方每续朱樱献,玉座应悲白露团(2)。

解闷其九句解

1、先帝,指唐玄宗李隆基。>贵妃,指杨玉环。>俱,都。>寂寞,死去。唐玄宗及杨贵妃尽管都已死去,但是岁贡荔枝的制度却没废除。

2、炎方,炎热的南方,这里代指四川。>朱樱献,以鲜红的樱桃作为献庙之礼。>玉座,华丽高贵的座椅,这里指代先帝(明皇)。>白露团,指剥掉壳的荔枝。这两句是说当你(代宗)将四川进贡来的荔枝在继樱桃后荐庙时,假如先帝有灵,看到洁白如玉的荔枝会感到悲伤的。

杜甫《解闷十二首》草阁柴扉星散居赏析句解-唐代古诗

解闷其十原文

解闷其十

忆过泸戎摘荔枝,青峰隐映石逶迤(1)。

京中旧见无颜色,红颗酸甜只自知(2)。

解闷其十句解

1、泸戎,即泸州及戎州。泸州,今四川省泸州市。戎州,今四川省宜宾市。这句是诗人回想自己当年去摘荔枝的事。

2、无颜色,失去了本来的颜色。荔枝,原名离枝,这种水果一旦离开果枝,就会很快失去原有的色、香、味。这句话是说从遥远的地方进贡到京城的荔枝,会丧失原来的香味。红颗,指荔枝,荔枝的外壳为朱红色的。

杜甫《解闷十二首》草阁柴扉星散居赏析句解-唐代古诗

解闷其十一原文

解闷其十一

翠瓜碧李沉玉甃,赤梨葡萄寒露成(1)。

可怜先不异枝蔓,此物娟娟长远生(2)。

解闷其十一句解

1、玉甃,指皇家宫廷园当中的水井。甃,井壁。

2、娟娟,形容荔枝味道的美好。

杜甫《解闷十二首》草阁柴扉星散居赏析句解-唐代古诗

解闷其十二原文

解闷其十二

侧生野岸及江浦(1),不熟丹宫满玉壶(2)。

云壑布衣鲐背死,劳生重马翠眉须(3)。

解闷其十二句解

1、侧生,指荔枝。

2、丹宫,天子的宫殿。不熟丹宫,不生长成熟在宫中。满玉壶,指远方所进贡而来的荔枝能够装满整个玉壶。

3、这两句是说明皇重色而不去重视人才。鲐,一种海鱼,也叫青花鱼。鲐背死,指人因年老而死。劳生,即劳民。重马,一人有两马,以防其中一匹过度劳累而倒毙。翠眉,指杨贵妃。

杜甫《解闷十二首》草阁柴扉星散居赏析句解-唐代古诗

解闷十二首赏析

这是一组七言绝句,应当写于大历元年(766)秋天。杜甫常作诗来排解愁闷,所以说“排闷强裁诗”“遣兴莫过诗”。但有时也是无效果的,所以又说“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由于诗人的愁闷是源自多方面的,所以诗的内容非常庞杂,主要是评议诗人的诗作,记录生活当中的感受,或抒情,或议论,或叙事,自由随意,读来也极为亲切自然。通过这组诗,能够窥见诗人当时的心境。不拘绳墨、挥洒自如的妙处也受到后人的喜爱。

解闷十二首作者简介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出生巩县(今属河南)。开元二十三年(735),杜甫自吴越漫游归来,赴东都洛阳参加进士考试,未取。天宝三载(744),初次遇李白于东都。后又赴长安应征召,因李林甫的把持,与元结一同落第,所以终身未成进士。后曾向玄宗三次献赋,以文干禄,这些赋自然难以写得好。天宝十四载,拒受河西尉,后改任率府参军。幼子即在这一年饿死。安史乱起,辗转兵间,曾任肃宗朝左拾遗,后因营救房琯得罪肃宗,贬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弃官而去。经秦州而入蜀,构草堂于成都,从此草堂就和杜甫结合在一起,一同经受怒号的秋风。但他在草堂实际生活的时间不过一年多,因中间曾避居梓州。入剑南节度使严武幕时,曾授检校工部员外郎,世因称杜工部。代宗大历三年(768),携家出峡,打算到郴州去依靠舅父崔伟,不料途中阻水,风痹加剧,病倒船中,不久就死了。他的绝笔为《风疾舟中伏枕书怀》:“公孙仍恃险,侯景未生擒。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指京都)深。”对于当时的军阀混战,危及京都的动荡局面,他还是十分耽心,最后两句的“家事丹砂诀,无成涕作霖”,则又写出贫病中已乏炼金之术,无法妥筹家事,善处身后了。

杜甫祖父审言病危时,曾对问病的宋之问等说:“但恨不见替人!”(《新唐书》本传)可是杜甫不但做了他祖父的替人,还自豪地对他儿子宗武说过:“诗是吾家事。”

他死后,家属因无力营葬,只好旅殡于岳州。儿子宗武,后也流落湖湘而死。临终,曾命其子嗣业给杜甫迁葬,也因家贫而未成。直到元和中,才移葬于首阳山下杜审言墓旁。李杜两大诗人的身后,竟凄惨到这样地步。宋人徐介《耒阳杜工部祠堂》诗云:“故教工部死,来伴大夫魂。流落同千古,风骚共一源。”有了杰出的人才而不知道爱护纪念,这就说明当时的时代正是一个悲剧的时代。

杜甫是一个严肃的人,一个具有高度政治热情的诗人,虽然他参加实际的政治生活时间,总起来不过三年,但关心国事,同情人民却是贯串始终。“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这些都是他三十岁前作品,却已表现出他的政治抱负和创作锋芒。相对说来,李白的出世思想多些,杜甫的入世思想多些,也比较现实些。希望有一个好皇帝,使百姓温饱,风俗淳厚;希望有广厦万间来大庇寒士,免得雨漏床头,彻夜不眠。所以他也不大讲究虚幻缥缈的神仙佛道。而他的政治热情和生活态度又较为一致,很少有轻薄的绮艳语句,对妻儿弟妹也有着深挚之爱。儒家思想对他的影响,毋宁说,积极的一面多于消极的一面。缺点是拘谨,不像李白那样敢于突破。

历来封建士大夫中,也有不少描写民间疾苦的诗文,除了其中装腔作势、自表“仁爱”外,某些较好的作品,读起来总觉得和人民的痛痒隔了一层,多少有些像旁观者似的,杜甫就不同,和人民的距离就少些,好多作品,使人真有相濡以沫、相呴以湿之感。这原因,固然由于他自己也饱经忧患,因而对人民的苦乐也有更深刻敏锐的了解与体会,所谓己饥己溺,也促使他逐渐确立了对人民的态度。然而自安史之乱至唐朝灭亡,类似杜甫那样的出身学养、那样流离困顿的封建士大夫不止一个,为什么他们在创作上不能达到杜甫那样的成就,他们的作品为什么不能使后世的读者那样感动?万方多难、千家野哭的客观历史是人人心中共同感受的,但倾诸纸墨,使读者感到如泣如诉,引起强烈共鸣的却不是人人笔下所有。从这一意义上说,就不能不感到杜甫之难能可贵了。

更多杜甫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