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戏为六绝句》庾信文章老更成赏析句解-唐代古诗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15 18:50

戏为其一原文

戏为其一

杜甫

庾信文章老更成(1),凌云健笔意纵横。

今人嗤点流传赋(2),不觉前贤畏后生(3)。

戏为其一句解

1、庾信,南北朝时期的著名诗人。文章,泛指文学。老更成,指文章在作者上了年纪之后更加老练。

2、今人,指与杜甫同处一个时代的人。嗤点,这里指嗤笑、指点。流传赋,指庾信流传下来的文章。

3、前贤,指庾信。对于那些胡乱批评文章的后生小子,前贤(指庾信)没什么值得畏惧的。

杜甫《戏为六绝句》庾信文章老更成赏析句解-唐代古诗

戏为六绝句其二原文

戏为六绝句其二

王杨卢骆当时体(1),轻薄为文哂未休(2)。

尔曹身与名俱灭(3),不废江河万古流(4)。

戏为六绝句其二句解

1、王杨卢骆,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这四人都是初唐时期最有名的诗人,时人称之为“初唐四杰”。>当时体,那个时代的体裁,这句是说因为所处的时代不一样,在评论的时候要综合考虑,不可以偏执。

2、轻薄,这里指人,就是那些轻薄之人,与“尔曹”是相同的意思。>哂,嘲笑。这句是说轻薄文士们对于四杰的文章进行嘲笑和抨击。

3、尔曹,是一种轻视性的称呼,指那些哂笑的人。>身与名俱灭,只懂得苛求、责备前贤,而不能去想一想他们自己,有生之年尽管能够哗众取宠,但是,死后就会寂寂无名。

4、不废,指不害、不伤,不会影响。>江河,长江、黄河,这里用来比喻包括四杰在内的优秀作家。这句是说不会损害四杰英名的万古流传。

杜甫《戏为六绝句》庾信文章老更成赏析句解-唐代古诗

戏为六绝句其三原文

戏为六绝句其三

纵使卢王操翰墨,劣于汉魏近风骚(1)。

龙文虎脊皆君驭(2),历块过都见尔曹(3)。

戏为六绝句其三句解

1、这两句是说尽管四杰的作品,比不上汉魏那类接近《国风》及楚辞的作品,但依然有可取之处,不应当一律抹杀。>劣于,指低于。>汉魏,指汉魏时代有名的作家。

2、龙文、虎脊,这是汉代两匹良马的名字,这里用于比喻四杰。这句是说,四杰的作品尽管赶不上汉魏时候的佳作,但依然是好作品,是良马,都可以担当起天下重任的人。>君,指国君或君王。

3、历块过都,是说良马跨越一国就犹如奔驰过一小块土块一样,这里是用来比喻文章的创作及实践。这里是说你们这些人只是会嘲笑四杰,怎么不自己去写写看,恐怕那时,你们就要感到自己无法创作了。

杜甫《戏为六绝句》庾信文章老更成赏析句解-唐代古诗

戏为六绝句其四原文

戏为六绝句其四

才力应难跨数公(1),凡今谁是出群雄?

或看翡翠兰苕上,未掣鲸鱼碧海中(2)!

戏为六绝句其四句解

1、跨,超过。>数公,此处指庾信及四子。>公,对人的尊称。

2、这两句也是比喻性的说法,只能看到现在的人的小巧,赶不上前贤的伟大。>翡翠,指一种美丽的小鸟。>兰苕,指香草。>掣,牵引。>鲸,此处指大鱼。这几句意思是说到摹写景物,研揣声病一类的作品,还是可以看到一些的,至于那些反映社会现实的伟大作品,那他们就都写不出来了。

杜甫《戏为六绝句》庾信文章老更成赏析句解-唐代古诗

戏为六绝句其五原文

戏为六绝句其五

不薄今人爱古人(1),清词丽句必为邻(2)。

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3)。

戏为六绝句其五句解

1、这句是说杜甫不但对齐梁、四杰,不肆意加以菲薄,就是对同一时代的诗人,也多所推崇。>今人,指当代的作家。>古人,指古代的作家。

2、必为邻,离不开或是少不了。

3、这两句的含义是,你们想去高攀屈原、宋玉,这没错,但是,应当从实际行动上争取与他们能够并驾齐驱,不然,尽管你们轻视齐梁的作品,恐怕还是要落在齐梁的后面。>屈宋,指屈原与宋玉。>齐梁,南朝的两个朝代,文风以浮艳、注重形式为特色。

杜甫《戏为六绝句》庾信文章老更成赏析句解-唐代古诗

戏为六绝句其六原文

戏为六绝句其六

未及前贤更勿疑(1),递相祖述复先谁(2)?

别裁伪体亲风雅(3),转益多师是汝师(4)!

戏为六绝句其六句解

1、前贤,是指那些从古至今的诗人、作家。轻薄的人通常没有自知之明,所以杜甫就直接说“更勿疑”。>未及,赶不上。>前贤,包括庾信及四杰在内的优秀作家。>勿疑,不要去怀疑。

2、递相祖述,世代相传,继承前人的优良传统。>复先谁,不必分谁先谁后。这句诗是说既然比不上前贤,那么前贤就一定有许多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地方,怎么能要捧这个,嘲笑那个呢。

3、别,指区别。>裁,裁汰。>伪体,指那些富有形式主义的诗。这句是说在我们学习前贤或继承遗产时,要善于区分其精华与糟粕,要分别加以区分对待。

4、转益多师,指多方面地寻找老师。>汝,就是前面所说的“尔曹”。这句是说假如可以虚心向前贤学习,那老师就会越来越多,而这些,才是你们真正的老师。

杜甫《戏为六绝句》庾信文章老更成赏析句解-唐代古诗

戏为六绝句赏析

这组诗大约写作于宝应元年(762)。在我国文学史当中,以绝句这种体裁进行论诗,这是首创。杜甫在这组诗当中评点作家,批评当时文人彼此相轻的风气,谈自己的学习与创作体会。由于他的见识极为广博,因而不但他的观点受到后人的认可,而且这种以诗论诗的形式此后也时常被后人所效仿。这六首绝句可以被看作是文艺批评,也可看作杜甫个人的学习经验与创作经验,是针对当时诗学界所普遍存在的贵古贱今、好高骛远、夜郎自大等毛病而作的,值得我们去借鉴。杜甫不欲“自以为是”,同时也为了冲淡教训人的意味,所以题作“戏为”。

六绝句首章推美庾信,其次彰表四杰,其三言四杰逊于汉魏风骚,却远过于嗤点前辈者。其四言当今之人才力俱在庾信、四杰之下,并无掣鲸之大才;其五为杜公自道;其六戒当世为文之人。六章气格才情,纵横跌宕,以议论抒胸臆,实开以绝句论诗之先河。至金代元好问撰《论诗绝句三十首》,则论诗绝句形制大定矣。

戏为六绝句作者简介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出生巩县(今属河南)。开元二十三年(735),杜甫自吴越漫游归来,赴东都洛阳参加进士考试,未取。天宝三载(744),初次遇李白于东都。后又赴长安应征召,因李林甫的把持,与元结一同落第,所以终身未成进士。后曾向玄宗三次献赋,以文干禄,这些赋自然难以写得好。天宝十四载,拒受河西尉,后改任率府参军。幼子即在这一年饿死。安史乱起,辗转兵间,曾任肃宗朝左拾遗,后因营救房琯得罪肃宗,贬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弃官而去。经秦州而入蜀,构草堂于成都,从此草堂就和杜甫结合在一起,一同经受怒号的秋风。但他在草堂实际生活的时间不过一年多,因中间曾避居梓州。入剑南节度使严武幕时,曾授检校工部员外郎,世因称杜工部。代宗大历三年(768),携家出峡,打算到郴州去依靠舅父崔伟,不料途中阻水,风痹加剧,病倒船中,不久就死了。他的绝笔为《风疾舟中伏枕书怀》:“公孙仍恃险,侯景未生擒。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指京都)深。”对于当时的军阀混战,危及京都的动荡局面,他还是十分耽心,最后两句的“家事丹砂诀,无成涕作霖”,则又写出贫病中已乏炼金之术,无法妥筹家事,善处身后了。

杜甫祖父审言病危时,曾对问病的宋之问等说:“但恨不见替人!”(《新唐书》本传)可是杜甫不但做了他祖父的替人,还自豪地对他儿子宗武说过:“诗是吾家事。”

他死后,家属因无力营葬,只好旅殡于岳州。儿子宗武,后也流落湖湘而死。临终,曾命其子嗣业给杜甫迁葬,也因家贫而未成。直到元和中,才移葬于首阳山下杜审言墓旁。李杜两大诗人的身后,竟凄惨到这样地步。宋人徐介《耒阳杜工部祠堂》诗云:“故教工部死,来伴大夫魂。流落同千古,风骚共一源。”有了杰出的人才而不知道爱护纪念,这就说明当时的时代正是一个悲剧的时代。

杜甫是一个严肃的人,一个具有高度政治热情的诗人,虽然他参加实际的政治生活时间,总起来不过三年,但关心国事,同情人民却是贯串始终。“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这些都是他三十岁前作品,却已表现出他的政治抱负和创作锋芒。相对说来,李白的出世思想多些,杜甫的入世思想多些,也比较现实些。希望有一个好皇帝,使百姓温饱,风俗淳厚;希望有广厦万间来大庇寒士,免得雨漏床头,彻夜不眠。所以他也不大讲究虚幻缥缈的神仙佛道。而他的政治热情和生活态度又较为一致,很少有轻薄的绮艳语句,对妻儿弟妹也有着深挚之爱。儒家思想对他的影响,毋宁说,积极的一面多于消极的一面。缺点是拘谨,不像李白那样敢于突破。

历来封建士大夫中,也有不少描写民间疾苦的诗文,除了其中装腔作势、自表“仁爱”外,某些较好的作品,读起来总觉得和人民的痛痒隔了一层,多少有些像旁观者似的,杜甫就不同,和人民的距离就少些,好多作品,使人真有相濡以沫、相呴以湿之感。这原因,固然由于他自己也饱经忧患,因而对人民的苦乐也有更深刻敏锐的了解与体会,所谓己饥己溺,也促使他逐渐确立了对人民的态度。然而自安史之乱至唐朝灭亡,类似杜甫那样的出身学养、那样流离困顿的封建士大夫不止一个,为什么他们在创作上不能达到杜甫那样的成就,他们的作品为什么不能使后世的读者那样感动?万方多难、千家野哭的客观历史是人人心中共同感受的,但倾诸纸墨,使读者感到如泣如诉,引起强烈共鸣的却不是人人笔下所有。从这一意义上说,就不能不感到杜甫之难能可贵了。

更多杜甫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