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少年游·长安古道马迟迟》赏析-宋代关于四时节序的古诗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14 23:05

少年游·长安古道马迟迟原文

少年游·长安古道马迟迟

柳永

长安古道马迟迟。

高柳乱嘶。

夕阳岛外,秋风原上,目断四天垂。

归云一去无踪迹,何处是前期。

狎兴生疏,酒徒萧索,不似去年时。

柳永《少年游·长安古道马迟迟》赏析-宋代关于四时节序的古诗

少年游·长安古道马迟迟赏析

此词以深秋时分长安道上的见闻,深寓离愁别恨和身世之感,当是柳永中年以后的作品。起句“长安古道马迟迟”,长安为汉唐旧都,长安道,本为繁华热闹之所,北宋时以汴梁为东都,以洛阳为西京,长安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与前代都无法比拟了,长安道上,自然再也没有“车如流水马如龙”的盛况,徒成诗人吊古伤今之地。故“古道”二字,生发出强烈的沧桑之感。“马迟迟”,微逗情思,表现了一种若有深慨的思致。“高柳乱蝉嘶”,写物象,亦点时令。“乱”字,写蝉鸣之缭乱,“嘶”字,写蝉鸣之凄苦,正是典型的深秋况味。隐隐然也展现了词人心绪的烦乱和冷落萧疏。“夕阳”三句,大笔濡染,极力描摹出秋日郊野萧瑟之景。“岛外”,叶嘉莹先生认为长安道上安得有岛,当作“鸟外”。但如此理解,则与下句“秋风原上”不成对句,且“鸟外”二字似亦有不词之嫌,文字上也缺乏版本学依据,故不从之。也有人认为所谓“岛”,即指灞陵境内的白鹿原,又名灞陵原,或亦可从,当然也可完全作为虚拟而非实指来理解。前两句见出词人登高临远,夕阳渐隐,原上风高,苍野在落日的映衬下,辽阔无垠。在如此苍凉荒寒的背景下,一个失志落魄的游子形象显得是那么的身单影孤。于是情思汇心,逼出“目断四天垂”之句,极目望去,天幕垂落,何处是栖止之所?令人顿生向晚之归思。清代王士祯谓此句与周邦彦“楼上晴天碧四垂”、欧阳修“拍堤春水四天垂”等,都是从五代韩偓“泪眼倚楼四天垂”句化出,并谓柳词此句“意致少减”(《花草蒙拾》),实则就笔力的浑厚和情感的深度上来说,“目断四天垂”要远远高过其他数句。上片全从景物着笔,而物我一境,情景交融,感慨极深。下片“归云”二句,先写对于过往旧事的追思,所谓“归云”,兼指人事,既是当年偎香依暖的佳人,更是留存于心底的希望与欢乐,然而“一去无踪迹”,可见一切消逝,不可复返。此句或许是从白居易《花非花》中“去似朝云无觅处”句化出,但沉痛之意更为深郁。“何处是前期”,既指前途未卜,又指后约难凭,悱恻动人。“狎兴”三句,写如今的寂寥落寞之感。对于中年失意的词人来说,最难以消受的还不是孤寂的处境,而是心灵的苍老。酒朋狎侣,老大凋零,当年那种千金买笑、纵酒狂歌的冶游生活,更已冷落荒疏。少年失意,尚有“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的豪情气度,而中年之后,却完全陷入了衰老悲凉的意绪中,感情已无寄托之所。结句“不似去年时”,语度萧然而寄慨万千,凄楚感人,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气象。柳永虽以慢词长调雄视一代,其实他的小令也极有开拓性。如此词即摆脱了晚唐五代以来婉转绸缪之态,将秋思的主题引入词中,极写触目伤怀的失意之悲、萧索之感。元代马致远被誉为“秋思之祖”的散曲名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清代陈维崧《点绛唇》词:“晴髻离离,太行山势如蝌蚪。稗花盈亩。一寸霜皮厚。赵魏燕韩,历历堪回首。悲风吼。临洺驿口。黄叶中原走。”与此词相比,虽然在意境上有同有异,各有擅长,但就格调的悲凉萧瑟、尺幅之中有千里之势的气魄而言,都可谓是一脉相承的。

柳永《少年游·长安古道马迟迟》赏析-宋代关于四时节序的古诗

少年游·长安古道马迟迟作者简介

柳永

柳永(987?─1055后)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人称「柳」,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徙居崇安(今福建)。

祖父柳崇,以儒学名,父柳宜,曾仕南唐,为监察御史,入宋后授沂州费县令,官终工部侍郎。永少时流连于汴京,在秦楼楚馆中恣情游宴。后曾西游成都、京兆,遍历荆湖、吴越。景祐元年(1034)登进士第,历任睦州团练推官、馀杭令、定海晓峰盐场监官、泗州判官、太常博士,终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晚年流落不偶,卒于润州(今江苏镇江)。身后很凄凉,由歌女们聚资营葬。

《宋史》无传,事迹散见笔记、方志。善为诗文,「皆不传于世,独以乐章脍灸人口」(《清波杂志》卷八)。所著《乐章集》凡一百五十馀曲。其词自成一派,世称「屯田蹊径」、「柳氏家法」。《避暑录话》卷三记西夏归朝官语:「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可见柳词影响之大。其词对后世词家及金元戏曲、明清小说有重大影响。词集名《乐章词》,主要内容描写歌妓舞女的生活和思想,抒发自己的不平和牢骚以及羁旅行役之苦、离别怀人之情。都市的风物之美、社会的富庶在词中也得到突出的表现。如描写杭州风光的《望海潮》,相传金主完颜亮读到「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之句,「遂起投鞭渡江之志。」在为歌女们写作的词篇中,表现了对她们的同情,唱出了她们的心声。在这类词中,也有一些庸俗的内容和颓废的情调。艺术成就最高的是羁旅行役之作。《雨霖铃》、《八声甘州》是这方面的代表作,融情入景,有点有染,感人至深。同时,赋予身世之叹和浓重的伤感情调,为人们千古传诵。

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在词的发展史上有着突出的贡献。首先,他始衍慢词。运用铺叙、渲染等手法,扩大了词的容量。其次,以俚语、俗语入词,呈现口语化的特色。同时,在艺术上运用传统的情景交融、点染等手法,又善于化用前人诗句入词,使词作韵味隽永、深婉含蓄。由于在题材和艺术上都有创新,所以流传很广。甚至连西夏也「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有《乐章集》传世,存词210多首,按宫调编次,共16个宫调150个词调,这说明柳永的作品不仅是词集而且是可以入乐演唱的唱本,故名《乐章集》。

更多柳永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