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一日晓渡太和江三首》原文赏析-杨万里作品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2-29 07:06

二月一日晓渡太和江三首原文

二月一日晓渡太和江三首(其一、其二)

杨万里

绿杨接叶杏交花,嫩水新生尚露沙。

过了春江偶回首,隔江一片好人家。

晓翠妨人看远山,小风偏入客衣单。

桃花爱作春寒信,只恐桃花也自寒。

【注释】

“隔江”句:据宋写本。乾隆吉安刻本“片”作“岸”。

春寒信:自小寒到谷雨共八个节气,一百二十日,每五日为一候,共二十四候,每候应一种花信,即每节三信。如惊蛰节三信,为桃花、棠棣、蔷薇;春分节三信,为海棠、梨花、木兰等。

二月一日晓渡太和江三首赏析

南宋孝宗淳熙七年(1180)杨万里赴广东常平茶盐任,途经太和江(在今江西泰和),赋诗三首,这里选的是其一、二两首。

第一首第一句是作者平视近处所见;第二句是俯视下方所见;而第二首第一句则是翘首远望之所见。

这是作者过江之后,回顾对岸所见到的景象。按时间顺序说,先过江,才回顾;回顾,才见景。然而作者却先写了景物,然后才说“过了春江偶回首”,这不仅点出题目之“渡”,同时也才告诉读者:这些景物是在过江之后“偶回首”中所见到的。就全篇来说,这是一种倒装的章法。

作者在这里创造出一个优美而宁静的境界。“绿杨接叶杏交花”,柳枝摇曳,叶叶相接;杏花盛开,花花相交。花花叶叶,重重叠叠,含有无限生机。加以柳叶之嫩绿,杏花之娇红,红绿相映,带有一种诱人的色泽美。这个境界,给人以生气,又给人以美感。

“嫩水新生尚露沙”,用“嫩”形容水,令人产生喜悦之情;“新生”乃是比喻,令人产生怜爱之意。而有的地方,水又很浅,浅到了“尚露沙”的地步。小河的水,是那样清澈,缓缓地流着,又那样宁静,它既不是汪洋恣肆,也不是澎湃奔腾。

“晓翠妨人看远山”,不但明点题目之“晓”,而且也写出了晓景。早晨的雾气,还没有完全消失,远山是看不清楚的,这就又给那绿叶、红花、春水蒙上了一层晨霭,使得景色微带朦胧,然而它既不是“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那么朦胧,又不是“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那么明媚,而是介于朦胧与明媚之间的自然美。

在这个优美而宁静的环境里,还居住着一些人家。“隔江一片好人家”,使得这宁静的环境又增添了生活气息。这个“好”字是个很通俗的字眼,也是内涵十分丰富的字眼,既包括了自然界的客观景物,也包括了作者的主观感情。他这次广东赴任,是仕途上的升迁。尽管他并不热衷于做官,然而升迁总是好事,心情愉快是可以理解的。

作者描写这些景物,是分三个层次写的:既写了平视所见的杨柳杏花,也写了俯视所见的新生春水,还写了翘首远望的晓翠远山。陈衍曾说:“宋诗人工于七言绝句而能不袭用唐人旧调者,以放翁、诚斋、后村为最:大抵浅意深一层说,直意曲一层说,正意反一层、侧一层说。”(见《石遗室诗话》卷十六)他又说:“宋诗中如杨诚斋,非仅笔透纸背也。言时折其衣襟,既向里折,又反而向表折。他人诗只一折,不过一曲折而已;诚斋则至少两曲折。他人一折向左,再折又向左;诚斋则一折向左,再折向左,三折总而向右矣。”(见《陈石遗先生谈艺录》)本诗正是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写自然景物的,这就使读者感到层次曲折,富于变化。

第二首虽然也写了景,重点却在写“寒”,这是暗点“二月一日”和“晓”的。二月一日虽已进入仲春,然而正是乍暖还寒的时节,何况还是清晨呢?

“小风偏入客衣单”,早晨吹着小风,更感到寒气袭人。“客”当是作者自指。风本无知,不管你是“衣单”还是衣厚,它是照样吹的,而作者用一“偏”字,生动有力,似乎“小风”有意跟人为难似的。这就把无知的风写活了,同时又用“衣单”反衬春寒,使得寒意更浓。

“桃花爱作春寒信”,这个“信”是信用之信,桃花届时必开,极守信用,故称为“信”。桃花之成为“春寒信”是桃花的特性和时令的产物,也就是说是这种树木的自然特征,本来没有什么愿意不愿意的问题,然而作者却说它“爱作”,这就赋予了桃花以人的特征。

“只恐桃花也自寒”,仍然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只恐”是作者推测之辞,由作者自己感到寒冷,推测到桃花也必然感到寒冷。这里作者与桃花似乎是两个亲密的朋友,互相体贴。这就能给予读者以亲切、生动的感觉。

这两首小诗(其实也包括第三首),描绘了一个优美而宁静的境界,给人以美的享受。它语言流畅,诗意清新,信手拈来,自成妙谛。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步后园,登古城,采撷杞菊,攀翻花竹,万象毕来,献予诗材,盖麾之不去,前者未雠,而后者已迫,涣然未觉作诗之难也。”(《诚斋集·荆溪集序》)在江西派诗风弥漫中,这种诗的确称得上是一股清泉。

(李景白)

【作者】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孝宗初,知奉新县,历太常博士、太子侍读等。光宗即位,召为秘书监。主张抗金。工诗,与尤袤、范成大、陆游齐名,称南宋四大家。初学江西派,后学王安石及晚唐诗,终自成一家,擅长“活法”,时称诚斋体。一生作诗二万余首。亦能文。有《诚斋集》。

更多杨万里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