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浪池上》原文赏析-文徵明作品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2-28 13:37

沧浪池上原文

沧浪池上

文徵明

杨柳阴阴十亩塘,昔人曾此咏沧浪。

春风依旧吹芳杜,陈迹无多半夕阳。

积雨经时荒渚断,跳鱼一聚晚风凉。

渺然诗思江湖近,更欲相携上野航。

沧浪池上赏析

诗人家乡长洲,河流湖泊众多,号称“水乡”。此诗是他辞归后,在一雨后傍晚,散步沧浪池边,触景生情所作。诗人以一幅气韵郁勃灵动的“阳春雨后夕照图”,传达了他的美好理想与悠远情意。

首联一实一虚,从大处着眼,抓住池的最大特征,写岸柳和池水,勾画了画面的大轮廓。

阳春时节,沧浪池畔绿柳葱茏,枝条娇柔垂荡水面,向青苍色(沧浪)的池水,吐着多情的浓阴,在新雨后夕阳下春风中,沧浪池那格外“清润自然”的情调,与诗人恬然潇洒的气质相合,于是他把“杨柳阴阴十亩塘”作为诗的发端,定下了全诗“温厚和平”的抒情基调。皎然称赞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登池上楼》),说它“情在言外”。“杨柳”句与之相比,可谓异曲同工。“昔人曾此咏沧浪”是虚笔,读者可意会而知沧浪池水的色彩美,但它更含有诗人的深衷曲意(见后析)。“昔人”指《楚辞·渔父》的作者(其为谁,尚无定论),篇中有“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比喻“顺应时势,随遇而安”的庸俗之风。句中的沧浪,远在楚地,而文徵明却把它搬到了家乡长洲。错乎?非错!刘勰《文心雕龙·神思》说:“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可见文学创作需要联想、想象和虚构。文徵明在家乡的沧浪池边,联想到千载之前的《楚辞·渔父》所咏,为抒情言志之需,把它借用于自己诗中,是符合上述创作规律的。

颔联进入画面局部描写,表现池上之景。“春风依旧吹芳杜,陈迹无多半夕阳”为一组美丑对比之景。旨意何在?

春风是春的精灵、美的创造者。“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洲》)是春风给岸坡披上了绿装!文徵明沐浴在春风中,满眼盎然春色,不禁把自己的情思化作了咏叹的诗句:“春风依旧吹芳杜!”沧浪池畔的杜若草,曾经被肃杀的秋风和凛冽的冬风摧残得枯黄衰败,而今又复苏在和煦的春风里,缕缕清香随风飘散。显然,诗人在赞叹春风的伟力和杜若草的生命力。此句与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赋得古原草送别》)旨意相同,却更含蓄。诗人对永远给人间带来美的春风和枯而复荣的杜若草的赞叹,正是对真善美和生命力的讴歌,反映着诗人的高尚情操和美好理想。但诗人又看到“陈迹无多半夕阳”,这陈迹和欣欣向荣的芳杜形成鲜明对比,与阳春的气息格格不入。不过,这不多的陈迹已大多进入它的晚年——行将消逝了!它的存在,倍增(反衬)春之美好;它的消逝,倍增春之纯净!“诗言志。”(《尚书·尧典》)“陈迹”句当是诗人对旧事物灭亡的希望和欢呼。诗人虽生活在明朝最腐朽黑暗的时代,但他以正直、傲岸的品格,鄙视着假恶丑,追求着真善美。故“陈迹”句同样反映着诗人的高尚情操和美好理想。

颈联继续写池上之景。“积雨经时荒渚断,跳鱼一聚晚风凉。”池上的荒渚因近日雨水的积蓄而被淹没了;池水泱泱,水色沧浪,水中鱼儿自由嬉戏,在凉爽的晚风中欢乐聚集,跳出水面。“积雨”句写池水之满,给人以充实感,也为诗末“上野航”作铺垫。“跳鱼”句倍添全诗活气与动态美。皎然主张诗要“状飞动之趣”(《诗议》),即是说,自然美无论静态或动态,只要入诗,则须有“飞动之趣”,显示出动态美,这是诗美、诗趣的重要特质。此诗的动态美不止此句,咀嚼其他句的动词,即可了然。

看见淹没了往日荒渚的泱泱沧浪池水,诗人产生了充实的快感,自然联想到附近江湖的水也更丰满了;看见鱼儿在水中自由欢乐地蹦跳,诗人产生了一种追求感。于是他说:“渺然诗思江湖近,更欲相携上野航。”意思是,我悠远的诗兴已飘到邻近的江湖,我很想同友人携手踏上荒郊野渡的小船,到江湖自由飘荡。——你看,诗人并不“随遇而安”,他要追求比沧浪池更为广阔的天地。

文徵明一生功名蹭蹬,科场不利,中年有幸受翰林院待诏,却又不愿“顺应”当时官场那种阿谀、贿赂即能升官的“形势”,更不愿“随”此腐败之“遇”而“安”,所以,他不听同僚好意相劝,不肯去谒见和依附“当道诸公”,而选择了新的追求:辞归故里,倾力于诗文书画的创作与教授。几十年里,成就斐然,名扬海内。至此可知,“昔人”句真乃“虚处藏神”“旨冥句中”,其所含之深衷曲意,直贯全篇,并在诗末得到形象的昭示。

(邓德谦)

【作者】

文徵明(1470-1559),初名璧,字徵明,以字行,更字徵仲,号衡山居士,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正德末年以岁贡生诣都,授翰林院待诏。世宗时,预修武宗实录。年九十而卒,私谥贞献先生。诗文书画皆工。有《甫田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