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太白楼》原文赏析-王世贞作品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30 02:23

登太白楼原文

登太白楼

王世贞

昔闻李供奉,长啸独登楼。此地一垂顾,高名百代留。

白云海色曙,明月天门秋。欲觅重来者,潺湲济水流。

登太白楼赏析

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一生漫游天下,足迹遍布全国。后人为纪念他而修的“太白楼”何止一处!这首诗所题咏的“太白楼”,在今山东济宁市,唐时为任城。李白曾在这里居住并受到县令贺某款待。此后这里就成为一大名胜古址。一说为安徽牛渚山采石矶太白楼。

李白在天宝初年曾任翰林供奉,因此后人便以李翰林呼之,此诗称李“供奉”则又出于平仄合律的需要。诗开端两句,就打破了五律一般的写法,十个字一气贯注,作“昔闻李供奉,长啸独登楼”也!这是何等气势,简直画活了一个李太白,使人想起大画家梁楷笔下那个翘首长吟、旁若无人的诗仙形象,而这种天马行空的笔法,正是深得李白律诗神韵的。写李白就要像个写李白的样子。王世贞先声夺人,诗就成功了一半。同时“昔闻”云云,意味着向往已久,暗藏有“今上”的意思(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不明说这一层,读者也心领神会。

“此地一垂顾,高名百代留。”有了前二句活画出高蹈的形象,这两句是水到渠成。这一联作流水对,又该一气读出,“垂顾”二字,恰是李白登高俯视世俗的形象。(“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不是大诗人的自画像嘛)“高名百代留”就字面意义而言,乃指此楼以“太白”得名;而骨子里却是在高声赞美:“永垂不朽的李太白,太白楼沾了你的光!任城沾了你的光!我们这些后代诗人,一起沾了你的光!你足迹所至,目光所投,诗笔描绘过的地方,它的名称便神奇地闪光发亮。”这十字饱含激情,充满敬仰。

“白云海色曙,明月天门秋。”元美登楼或许在一个秋天的早上,故有“秋”“曙”等字(也可以是虚拟)。济宁太白楼隔海虽不太远,去泰山尤近,但还不至于看得见“海色”和泰山南“天门”。诗中写到它们,不过是坐役万景罢了,值得一提的是这两个写景的句子,仍具太白的手眼,它们不但以“视通万里”而特有气势,而且以“白云”“明月”等高洁飘逸的意象令人神往。“天空海阔,有此眼界笔力,才许作《登太白楼诗》。”(沈德潜)

“欲觅重来者,潺湲济水流。”末句像是以景结,但有上句,则又似饱含无穷意味。诗人感慨道:要想找出一个能继武太白的人,寻思久之而不能得;唯见楼下济水不停地奔流而已。这是不动声色的一种赞美。正是:李白之前无李白,李白之后无李白,大哉李白!一种高山仰止的虔诚心情,汩汩流出。与“高名百代留”句遥相映带。读者也为之心悦诚服。

题赞之作没有别的诀窍,关键在于一颗真正神往的心。对象是诗人,你就必须好其诗而知其人,才能尽得其风神。读此诗使我们很自然地联想到李白《夜泊牛渚怀古》:“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其诗不以锤炼凝重见长,纯任自然地写景抒情,音调悉合于律,而风神萧散,这是李白律诗的本色。王世贞此诗虽然在对仗上较为经心,但就情韵而言,则与李白同致。使人读此诗即能想见所咏之人,故特别感觉亲切。

(周啸天)

【作者】

王世贞(1526-1590),字元美,号凤洲、弇州山人,太仓(今属江苏)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官至刑部尚书。与李攀龙、谢榛、宗臣、梁有誉、吴国伦、徐中行同为“后七子”。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倡导模拟复古,晚年始有改变。其才学富赡,著述宏富。有《弇州山人四部稿》《弇山堂别集》《艺苑卮言》等行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