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云寺》原文赏析-王士禛作品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2-27 22:52

碧云寺原文

碧云寺

王士禛

入寺闻山雨,群峰方夕阳。流泉自成响,林壑坐生凉。

竹覆春前雪,花寒劫外香。汤休何处是,空望碧云长。

碧云寺赏析

这是一首山水诗,描绘雨中的碧云寺及雨后复斜阳的一派清新怡人的风光。

“入寺闻山雨,群峰方夕阳”,写诗人进得寺内,还听到雨打屋瓦的声响和檐边滴水的音韵。由于他是刚才行走在山径上遇雨而入山门的,现在有殿宇躲雨避风,当然紧张的心情便大为宽解,一种安全感、舒适感便油然而生。于是,悠然自得地从山门望出去,遥望群峰,不禁使他大为惊异。他原以为万岭千山仍然下雨如注哩,哪知远处早已是雨后复斜阳了。群峰已为“夕阳”的余晖照耀得闪闪发光,好看极了。这样的景色,不正是唐人刘禹锡《竹枝词》里所写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吗?虽则如此,但王士禛的这联诗却要雅致素淡得多。

“流泉自成响,林壑坐生凉”,写从远处群峰到寺前这一大片莽莽苍苍的雨后景色。可是诗人仅仅选取了两处有特征性的景点来写,一是“流泉”,一是“林壑”。写“流泉”侧重耳闻,因为山中刚下过雨,处处泉水淙淙,平添了激响,犹如万壑千溪霎时奏起了悦耳的交响曲。写“林壑”侧重体感,由于雨后热气尽消,令人顿生凉意,真像喝下一碗冰凉的山泉,沁得全身心都爽快极了。这里,虽然只写了两个景点,却能诱发人们的联想,叫人们在想象中仿佛看到一片混茫无际的美好景色。自己也宛如置身于山围林拥之中,因而确有以一当十的艺术效果。

“竹覆春前雪,花寒劫外香”,是近写寺前景象。但却只重神韵的传达,而不求外形的酷肖。上句诉诸视觉,说竹丛上寒冬时就已盖上的积雪尚未完全消融,而现在却已经是盛夏了,从而烘托出了寺庙坐落的高寒;下句又诉诸嗅觉,佛经说尘世一成一毁为一“劫”。“劫外”,即超脱于人寰是非、升沉、荣辱、祸福之外。这样写来,也浓化了佛寺的宗教氛围。

“汤休何处是,空望碧云长”,写诗人正在由远而近地观赏悦目惬心的雨后山色的时刻,忽把视线由地面转到浩瀚的高空。但见碧空万里,云彩飘移,轻如絮棉,于是他的情思便不禁随着飘移的云彩,突破了空间的局限,直向远古飞去,想起了南朝宋代的诗僧汤惠休来。其言外之意是,而今碧云寺风光虽好,可惜却少了一个像汤惠休那样的诗僧,来同我即景唱和,寓有知音难得的感慨。垫尾一句,以景作结,触景生情,又妙合寺名,显得气韵悠然。

都知道,作者王士禛论诗是主“神韵说”的,即以清淡闲远的风神韵致为诗歌创作追求的最高境界;而此诗可以说便是如此诗论主张的成功实践和生动体现。

(周子瑜)

【作者】

王士禛(1634-1711),字子真,一字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山东新城(今桓台县)人。顺治十五年(1658)进士。历扬州府推官、礼部主事、刑部尚书。后因事革职。其诗宗唐人。格调风流,雍容冲淡,神韵卓绝,为“神韵”派的代表作家。又著作甚富,名重一时,成为当时诗坛领袖之一。有《带经堂全集》。

更多王士禛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