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古城》原文赏析-王士禛作品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2-27 22:52

过古城原文

过古城

王士禛

格孙城外远烟迷,瘦马凌兢上大堤。

茅屋几人输井税,田家终岁把锄犁。

残碑剥落横苔藓,古道萦回长蒺藜。

陵谷销沉尽如此,一声村落夕阳鸡。

过古城赏析

王士禛的诗歌大多讲求神韵,但也有一些针砭时政,反映现实生活之作。这首《过古城》,却另有特点,它既有不粘不脱,不即不离,含蓄不尽的神韵,感叹陵谷沧桑的人间世事,但同时又从中反映出了当时现实社会中农民的穷苦,在两者的结合中,自成一格。

首联直接点题:“格孙城外远烟迷,瘦马凌兢上大堤。”“格孙城”即题目中的“古城”,在作者的故乡山东新城县东十二里,即在今山东桓台县境。第一句平平叙起,首先画出古城之外一派烟雾迷茫的景色,一个“迷”字,已经隐约透露出怅惘、伤感的神态。在这个背景上,第二句立即点出了人物的活动:作者骑着瘦马,孤苦伶仃(即“凌兢”)地正在向着大堤上行走。瘦马伶仃,形象已经是够凄苦的了,句中着一“上”字,仿佛使人看到那瘦马正在低头奋蹄,吃力地往大堤上攀登,更加觉得令人神伤。这两句看似毫不经意,信手拈来,而从背景和人物活动的结合上,却颇见匠心:在那远烟迷蒙中,在瘦马吃力行进中,古城的冷落与荒凉,作者思想情绪的感伤,以及内心深处的哀愁,一齐流注笔端,溢于言外,这种凄迷、冷落的意境,一下子造成了强烈的艺术效果,并且笼罩全篇。

中间两联,进一步在凄迷、冷落的意境中,写作者在大堤上行走时的所见。“茅屋几人输井税,田家终岁把锄犁。”作者看到那散落在荒原上的几处茅屋,看到在天色向晚中农民还在辛勤地把锄种田和催牛犁地,于是联想到农民为着交纳租税而终岁劳苦的情景。古代行井田制,按制收税,后因称田税为井税。这一联是从空间的横向展示中,来描写眼前之景,通过景物而表现出对于穷苦农民的同情。“残碑剥落横苔藓,古道萦回长蒺藜。”在继续行进中,他看到这古老的地方,残碑已经风化剥蚀,上面长满了青青的苔藓,在迂回曲折的古道上,也生长着茂密的蒺藜。这一联初看也是空间的横向展示,它用残碑、苔藓、古道、蒺藜这些意象,来进一步深化古城的荒凉,给人以更加形象、更加深刻的印象。但如果进一步玩味,我们就不难发现,其中也包含着纵向的对于往昔的追怀,构成今昔的对比。这里有残碑、有萦回的古道,说明昔日的格孙城,曾经是一度繁华的所在,然而曾几何时,往事如烟,不可追寻,只落得如此冷落与荒凉,人间世事,变化得真快啊!我们仿佛听到作者一声长长的叹息。这两联一横一纵,交织描写,把眼前的景物,农民的穷困,今昔盛衰的对比,写得井然有序,而又生动形象,作者的感情也表达得深曲含蓄。四句中,意象的选择少而精,很富有典型性,虽然只有疏疏的几笔描写,但其中蕴涵的思想,却是极为丰富的,可见作者高明的技巧。

最后一联,作者用情景交融的手法,直接抒写个人的感慨。“陵谷销沉尽如此,一声村落夕阳鸡。”“陵谷”,是取《诗经·小雅·十月之交》中“高岸为谷,深谷为陵”之意,谓地理环境变动不停,常常如此。前一句其实当然不只讲地理环境,而是对人事变化无常的感慨。明末清初之际,清兵入关,残酷的战争使得有的繁华城市数日中成为一座荒城,到作者生活的时代,也还残留着这种痕迹。这一句虽然是在写格孙城,但又显然不仅写格孙城,有着更为广泛的社会意义,其中流露出对清军残酷杀戮的不满。然而作者只是点到即止,立即把笔墨重新转移到眼前的景物上:红日西沉,夕阳满天,在一片苍茫的暮色中,听得村落中一声声鸡啼。这由视觉和听觉组合而成的荒村落日图景,更加显得萧条而又凄凉,作者对农民经岁劳苦的同情,对人事沧桑的感慨,对于由眼前景物而引起的惆怅,都一齐包含在这一句之中,景中有情,言外有味,耐人咀嚼。

这首诗的意境有一种疏淡之味,一路写来,笔调显得轻松自然,结尾处又以景作结,更留下绵远悠长之意。然而,诗人却善于寄至情于淡泊,在疏淡的意境中,通过意象的精心选择,环境的映衬烘托,感情的含蓄流露,把严肃深沉的思想表达得十分深刻。全诗中不乏神韵之致,但却没有把大地疮痍化为平淡,透过薄薄的一层轻纱,我们真切地看到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这是本诗的成功之处。

(管遗瑞)

【作者】

王士禛(1634-1711),字子真,一字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山东新城(今桓台县)人。顺治十五年(1658)进士。历扬州府推官、礼部主事、刑部尚书。后因事革职。其诗宗唐人。格调风流,雍容冲淡,神韵卓绝,为“神韵”派的代表作家。又著作甚富,名重一时,成为当时诗坛领袖之一。有《带经堂全集》。

更多王士禛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