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饮酒二十首并序》原文翻译赏析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29 15:53

据诗序,此二十首皆酒后所作,故题曰《饮酒》。

《文选》录其五、其七两首,题为《杂诗》。《艺文类聚》卷六五节录此二首,亦题《杂诗》;但卷七二节录诗序,及“有客常同止”数句,题《饮酒》。《续梦溪笔谈》引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亦称《杂诗》。方东树《昭昧詹言》曰:“据序亦是杂诗,直书胸臆,直书其事,借饮酒为题耳,非咏饮酒也。”

饮酒二十首并序

陶渊明

余闲居寡欢,兼秋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

【注释】

[1]顾影独尽:言其孤独也。渊明《杂诗》其二:“挥杯劝孤影。”尽:谓尽觞。

[2]复醉:意谓无夕不饮,无夕不醉。

[3]辄题数句自娱:渊明《五柳先生传》:“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4]辞无诠次:意谓诗中词语未经选择且无章法伦次,任意挥洒,非经意之作。诠:《一切经音义》引《通俗文》:“择言曰诠。”次:次序。

[5]故人:旧友。其十四:“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班荆坐松下,数斟已复醉。父老杂乱言,觞酌失行次。”又其九:“清晨闻扣门,倒裳往自开。问子为谁与,田父有好怀。……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由此看来,此所谓“故人”主要是其居家附近之父老、田父之类,亦包括居住于当地之官吏,与渊明诗酒往还者。既曰“相与至”、“杂乱言”,则不止一人也。

饮酒二十首其一

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忽与一觞酒,日夕欢相持。

【注释】

[1]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意谓衰荣不固定于一处,彼此交替而共有之。更:交替、更迭。

[2]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以邵平为例,以明衰荣不定之意。《史记·萧相国世家》:“召平者,故秦东陵侯。秦破,为布衣,贫,种瓜于长安城东。瓜美,故世俗谓之‘东陵瓜’,从召平以为名也。”王叔岷《笺证稿》:“《文选》阮嗣宗《咏怀诗》注、《艺文类聚》八七、《御览》九七八、《记纂渊海》九二引《史记》皆作邵平,荀悦《汉纪》四、《水经》渭水下注并同。与此作‘邵’合。”

[3]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意谓人道每如天道,寒暑既有代谢,人事亦有荣衰也。人道:《易·系辞》:“有天道焉,有人道焉。”寒暑代谢即所谓天道。

[4]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意谓达人明察时机,誓将不再疑惑矣。达人:知能通达之人。《左传》昭公七年:“圣人有明德者,若不当世,其后必有达人。”会:时机。“解其会”犹“知会”也。逝:通誓,表示决心。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逝,假借为誓。”《诗·魏风·硕鼠》:“逝将去汝,适彼乐土。”

[5]忽与一觞酒:忽得一觞酒也。与:犹得也,见张相《诗词曲语词汇释》,如白居易《送嵩客》:“君到嵩阳吟此句,与教三十六峰知。”此种用法早在渊明已有之。

【赏析】

既已参透天道与人道,故不以一己之穷达为意,而能安贫守拙,躬耕自乐。此诗语调平静、通达、自信。

陶渊明《饮酒二十首并序》原文翻译赏析

饮酒二十首其二

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善恶苟不应,何事空立言?九十行带索,饥寒况当年。不赖固穷节,百世当谁传!

【注释】

[1]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意谓积善有报之说深可怀疑,伯夷、叔齐皆积善之人,却饿死在西山。《易·坤》:“积善之家,必有馀庆。积不善之家,必有馀殃。”《荀子·宥坐》:“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不善者天报之以祸。”《史记·伯夷列传》:“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2]善恶苟不应,何事空立言:意谓既然善无善报,恶无恶报,何故有天道常与善人之论耶?《史记·伯夷列传》:“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絜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此诗首四句乃就《史记》而发挥之。事:徐仁甫曰:“犹用也。《战国策·燕策》:‘(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新序·杂事三》‘事’作‘用’。”

[3]九十行带索,饥寒况当年:举荣启期为例,复申述上四句之意。《列子·天瑞》:“孔子游于太山,见荣启期行乎郕之野,鹿裘带索,鼓琴而歌。孔子问曰:‘先生所以乐,何也?’对曰:‘吾乐甚多。天生万物,唯人为贵。而吾得为人,是一乐也。男女之别,男尊女卑,故以男为贵。吾既得为男矣,是二乐也。人生有不见日月、不免襁褓者,吾既已行年九十矣,是三乐也。贫者士之常也,死者人之终也。处常得终,当何忧哉?’孔子曰:‘善乎!能自宽者也。’”行:且。带索:以绳索为衣带。当年:壮年。

[4]不赖固穷节,百世当谁传:承上就荣启期而言,意谓若不依靠固穷之气节,百世之后尚有谁传其名耶?固穷:甘居困穷,不失气节。《论语·卫灵公》:“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百世:犹言百代。当:借为“尚”,《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即宫车晏驾,非大王立,当谁哉?”

【赏析】

此诗与上首不同,全是义愤之语,而以固穷作结。范温《潜溪诗眼》曰:“若渊明意谓,至于九十仍不免行而带索,则自少壮至于长老,其饥寒艰苦宜如此,穷士之所以可深怨也。”见郭绍虞《宋诗话辑佚》。

陶渊明《饮酒二十首并序》原文翻译赏析

饮酒二十首其三

道丧向千载,人人惜其情。有酒不肯饮,但顾世间名。所以贵我身,岂不在一生?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鼎鼎百年内,持此欲何成!

【注释】

[1]道丧向千载,人人惜其情:意谓道丧已近千载,人皆失其真率自然之本性。《庄子·缮性》:“古之人在混芒之中,与一世而得澹漠焉。……当是时也,莫之为而常自然。逮德下衰,及燧人、伏羲,……德又下衰,及神农、黄帝,德又下衰,及唐、虞,……然后民始惑乱,无以反其性情而复其初。由是观之,世丧道矣,道丧世矣,世与道交相丧也。”此二句括《庄子》大意。向:将近。惜:吝惜。惜其情:不表露其感情,失去真率自然之本性,即《庄子》所谓“无以反其性情而复其初”。渊明《五柳先生传》:“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不吝情,亦即不惜情,欲饮则饮,欲醉则醉,欲去则去,欲留则留,感情真率自然。

[2]有酒不肯饮,但顾世间名:魏晋之际以饮酒得名者不在少数,如刘伶自称“以酒得名”(见《世说新语·任诞》)。嵇康醉后“若玉山之将崩”(《世说新语·容止》),亦传为美谈。然则,渊明何以将饮酒与名对立,曰世人但顾名而不肯饮酒乎?盖此所谓“世间名”,乃指功名而言也。《世说新语·任诞》:“张季鹰纵任不拘,时人号为‘江东步兵’。或谓之曰:‘卿乃可纵适一时,独不为身后名耶?’答曰:‘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此则又指身后名矣,与世间名稍异。

[3]所以贵我身,岂不在一生:意谓世人所以爱护贵重己身,岂非欲长生乎?《列子·杨朱》:“孟孙阳问杨朱曰:‘有人于此,爱生贵身,以蕲不死,可乎?’曰:‘理无不死。’‘以蕲久生,可乎?’曰:‘理无久生。生非贵之所能存,身非爱之所能厚。……’”

[4]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意谓人生飘忽不能长久。流电:闪电。《艺文类聚》卷六引三国魏李康《游山序》:“盖人生天地之间也,若流电之过户牖,轻尘之栖弱草。”古《笺》:“乐府晋《白苎舞歌》:‘人生世间如电过。’”倏:迅疾貌。

[5]鼎鼎百年内,持此欲何成:意谓人生不过百年,以此欲何成耶?鼎鼎:《礼记·檀弓上》:“故骚骚尔则野,鼎鼎尔则小人。”郑注:“鼎鼎尔,谓大舒。”孔疏:“吉事鼎鼎尔不自严敬,则如小人然,形体宽慢也。”蒋薰评《陶渊明诗集》曰:“鼎鼎乃薪火不传意。”闻人倓《古诗笺》云:“鼎鼎,取宽慢之意。百年自速,而人意自宽慢。”古《笺》训“鼎鼎”为“扰攘貌”。

陶渊明《饮酒二十首并序》原文翻译赏析

饮酒二十首其四

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裴回无定止,夜夜声转悲。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注释】

[1]栖栖:不安貌。《论语·宪问》:“微生亩谓孔子曰:‘丘何为是栖栖者与?无乃为佞乎?’”

[2]裴回:即“徘徊”。止:居。

[3]厉响:《文选》苏武《诗四首》之二:“丝竹厉清声,慷慨有馀哀。”李善注:“王逸《楚辞注》曰:‘厉,烈也。谓清烈也。’”清远:指清净僻远之地。

[4]依依:《文选》苏武《诗四首》之二:“胡马失其群,思心常依依。”李善注:“依依,思恋之貌也。”

[5]值:遇。

[6]敛翮:犹敛翅停飞。渊明《停云》:“敛翮闲止。”

[7]劲风:疾风。《文选》潘岳《夏侯常侍诔》:“零露沾凝,劲风凄急。”

[8]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意谓既已托身于松树,则永不相离矣。渊明《读山海经》其一:“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赏析】

以归鸟自喻,表示退隐决心。归鸟乃渊明诗文中常见之意象,有四言《归鸟》诗。李公焕引赵泉山曰:“此诗讥切殷景仁、颜延之辈附丽于宋。”恐非是。

陶渊明《饮酒二十首并序》原文翻译赏析

饮酒二十首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嘉,飞鸟相与还。此还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注释】

[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意谓虽居于人间而无世俗之交往。结庐:构室,建造房屋。王叔岷《笺证稿》:“《后汉书·周燮传》:‘有先人之草庐,结于冈畔。’张景阳《杂诗》七首之七:‘结宇穷冈曲。’并与此结字同义。”人境:人间。车马喧:指世俗交往。《史记·陈丞相世家》:“然门外多有长者车辙。”渊明与陈平异趣,虽居人间而与世俗隔绝也。

[2]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意谓己心远离世俗,故若居于偏僻之地也。君:渊明自谓。尔:如此。心远:李善注:“《琴赋》曰:‘体清心远邈难极。’”“心远”与“地偏”对举,结庐之地本不偏,因为己心远离世俗,故地自然偏矣。王士祯《古学千金谱》曰:“心不滞物,在人境不虞其寂,逢车马不觉其喧。篱有菊则采之,采过则已,吾心无菊。”

[3]南山:丁《笺注》:“指庐山而言。”悠然:悠远貌,又闲适貌,所想者远,故得闲适也。此处两义兼而有之。

[4]山气:山间之云气。

[5]相与还:结伴还山。

[6]此还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庄子·齐物论》:“大辩不言。”《庄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王弼《周易略例·明象》:“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霈案:上二句,象也,象中存有真意。真意者何?欲说却已忘言。既已得意亦无须言之矣。盖渊明所谓“真意”,乃在一“归”字,飞鸟归还,人亦当知还。返归于自然,方为真正之人生。此二句涉及魏晋玄学言意之辨,乃当时士大夫关注之哲学命题也。

【赏析】

“心远地自偏”,颇有理趣。心与地之关系亦即主观精神与客观环境之关系,地之喧与偏,取决于心之近与远。隐士高人原不必穴居岩处远离人世,心不滞于名利自可免除尘俗之干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瞬间之感应,带来无限愉悦。在偶一举首之间心与山悠然相会,自身仿佛与山交融成为一体。日夕之山气、相与之归鸟,诸般景物仿佛不在外界而在心中,构成一片美妙风景。此乃蕴藏宇宙、人生之真谛,此真谛即还归本原。万物莫不归本,人生亦须归本,归至未经世俗污染之真我也。

苏轼《东坡题跋》曰:“因采菊而见南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晁补之《鸡肋集》卷三三曰:“东坡云:陶渊明意不在诗,诗以寄其意耳。‘采菊东篱下,悠然望南山。’则既采菊又望山,意尽于此,无馀蕴矣,非渊明意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则本自采菊,无意望山,适举首而见之,故悠然忘情,趣闲而累远,此未可于文字精粗间求之。”

吴淇《六朝选诗定论》曰:“心远为一篇之骨,而真意又为一篇之髓。”此说不为无见,但“心”在己身之中,“意”在物象之中。心不远则不能得真意,“心远”是根本,“真意”是主旨。

陶渊明《饮酒二十首并序》原文翻译赏析

饮酒二十首其六

行止千万端,谁知非与是。是非苟相形,雷同共毁誉。三季多此事,达士似不尔。咄咄俗中恶,且当从黄绮。

【注释】

[1]行止千万端,谁知非与是:意谓人事之变化头绪万千,或行或止,或彼或此,谁能知其是非耶?《庄子·齐物论》:“罔两问景曰:‘曩子行,今子止。曩子坐,今子起。何其无特操与?’”又:“既使我与若辩矣,若胜我,我不若胜,若果是也,我果非也耶?我胜若,若不吾胜,我果是也,而果非也耶?其或是也,其或非也耶?其俱是也,其俱非也耶?”

[2]是非苟相形,雷同共毁誉:意谓世之所谓是非乃因比较而暂且体现,并无真正区别。但世俗却人云亦云,共同对是非加以毁誉。苟:姑且、暂且。相形:《老子》:“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雷同:《礼记·曲礼上》:“毋剿说,毋雷同。”郑玄注:“雷之发声,物无不同时应者,人之言当各由己,不当然也。”《楚辞·九辩》:“世雷同而炫曜兮,何毁誉之昧昧。”

[3]三季多此事,达士似不尔:意谓三季多雷同毁誉之事,唯达士似不如此。三季:夏、商、周三代之末。达士:见识高超、不同流俗之人。《吕氏春秋·知分》:“达士者,达乎死生之分。达乎死生之分,则利害存亡弗能惑矣。”尔:如此。

[4]咄咄俗中恶,且当从黄绮:意谓惊怪世俗之恶,己当随从黄、绮避世隐居也。咄咄:惊怪声。《世说新语·黜免》:“殷中军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俗中:《世说新语·任诞》:“阮方外之人,故不崇礼制。我辈俗中人,故以仪轨自居。”黄绮:夏黄公、绮里季。详见《赠羊长史》注。

【赏析】

此篇本《齐物论》,感叹世俗不辨是非,雷同毁誉,自己当明达独立。诗曰“三季”盖隐指晋末。渊明处此是非之时,欲超乎是非,而自甘隐居也。

陶渊明《饮酒二十首并序》原文翻译赏析

饮酒二十首其七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一觞聊独进,杯尽壶自倾。日入群动息,归鸟趣林鸣。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注释】

[1]裛:沾湿。掇:拾取。英:花。

[2]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浮菊花于酒上,饮之而遗世之情愈加高远。盖菊于群芳谢后方开,似有遗世之情也。泛:浮。忘忧物:指酒。李善注:“《毛诗》:‘微我无酒,以遨以游。’毛苌曰:‘非我无酒,可以忘忧。’”潘尼《秋菊赋》:“泛流英于清醴,似浮萍之随波。”遗世:弃世。

[3]一觞聊独进,杯尽壶自倾:言独饮无伴。进:奉上。《礼记·曲礼上》:“侍饮于长者,酒进则起,拜受于尊所。”此言“聊独进”,语含诙谐并有自甘寂寞之意,意谓且自饮也。壶自倾:自斟也,自己倾壶而满杯。

[4]日入群动息,归鸟趣林鸣:意谓日入则各种动者皆已止息,归鸟亦返林矣。《艺文类聚》卷三八引晋王珣《祭徐聘士文》:“贞一足以制群动,纯本足以息浮末。”李善注此诗曰:“《庄子(·让王)》:‘善卷曰:余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尸子》:‘昼动而夜息,天之道也。’杜育诗:‘临下览群动。’曹子建《赠白马王彪》诗:‘归鸟赴乔木。’”

[5]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意谓采菊饮酒,啸傲东轩,此生聊复满足矣。啸:嘬口出声。《诗·召南·江有汜》:“其啸也歌。”啸傲:放旷自得之态。东轩:东窗。渊明《停云》:“静寄东轩,春醪独抚。”得:满足。《史记·管晏列传》:“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赏析】

首二句带露采菊,时在清晨。第七句言“日入”,则已傍晚矣。李注引定斋曰:“自南北朝以来,菊诗多矣。未有能及渊明诗语尽菊之妙。如‘秋菊有佳色’,他华不足以当此一‘佳’字。然终篇寓意高远,皆繇菊而发耳。”又引艮斋曰:“‘秋菊有佳色’一语,洗尽古今尘俗气。”秋菊、归鸟,皆渊明诗常见之意象,象征高洁与退隐。生命之意义在于自得,无拘无束。

陶渊明《饮酒二十首并序》原文翻译赏析

饮酒二十首其八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提壶挂寒柯,远望时复为。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

【注释】

[1]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意谓东园之青松,其卓异之姿被众草埋没,难以显现。东园:渊明居处有一东园,《停云》:“东园之树,枝条载荣。”

[2]凝霜殄(tiǎn)异类,卓然见高枝:承上意谓平时众草或能没青松之姿,然霜降岁寒众草灭绝,方见青松之特立高超。《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凝霜:《楚辞·九章·悲回风》:“吸湛露之浮凉兮,漱凝霜之雰雰。”殄:灭绝。异类:此指众草。卓然:特立貌。

[3]提壶挂寒柯,远望时复为:陶澍注:“此倒句,言时复为远望也。”丁《笺注》:“梁元帝《纂要》:‘冬木为寒柯。’”柯:枝也。

[4]吾生梦幻间,何事绁(xiè)尘羁:意谓吾生既在梦幻之间,何故为尘羁所系,而不放旷自得耶?梦幻:梦与幻。渊明《归园田居》其四:“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古《笺》:“《庄子·大宗师篇》:‘吾特与汝,其梦未始觉者耶!’郭注:‘死生犹梦觉耳。’《列子(·周穆王)》:‘有生之气,有形之状,尽幻也。’”何事:何故。绁:系,捆绑。羁:马笼头。尘羁:以尘俗为羁。

【赏析】

此诗以青松自喻孤高。渊明诗中“青松”凡三见:此诗之外,尚有《和郭主簿》其二:“青松冠岩列。”《拟古》其五:“青松夹路生。”黄文焕《陶诗析义》曰:“诸人附丽于宋者皆如众草,惟公独树青松耳。”观诗末“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此说颇穿凿。

陶渊明《饮酒二十首并序》原文翻译赏析

饮酒二十首其九

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问子为谁与?田父有好怀。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褴缕茅檐下,未足为高栖。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

【注释】

[1]倒裳:表示匆忙。《诗·齐风·东方未明》:“东方未明,颠倒衣裳。”

[2]田父:老农。《文选》潘岳《秋兴赋》:“仆,野人也。偃息不过茅屋茂林之下,谈话不过农夫田父之客。”李善注:“《尹文子》曰:‘魏田父有耕于野者。’”

[3]浆:古代一种酿制饮料,略带酸味。《诗·小雅·大东》:“或以其酒,不以其浆。”《周礼·天官·酒正》:“辨四饮之物:一曰清,二曰医,三曰浆,四曰酏。”郑玄注:“浆,今之酨浆也。”孙诒让《正义》:“酨、浆同物,累言之则曰酨浆,盖亦酿糟为之,但味微酢耳。”

[4]与时乖:与时俗乖离,犹言不合时宜。

[5]缕茅檐下,未足为高栖:此乃田父之言,意谓安贫不是高隐也。缕:同褴缕、蓝缕,衣服破烂。高栖:高隐。《艺文类聚》卷五七魏王粲《七释》:“今子深藏其身,高栖其志,外无所营,内无所事。”

[6]一世皆尚同,愿君汩(ɡǔ)其泥:此亦田父之言,意谓世人皆以雷同为好,愿君汩其泥而扬其波也。同:《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汩:搅浑。汩其泥:《楚辞·渔父》:“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汩其泥而扬其波?……’”

[7]禀气寡所谐:意谓性情天生寡和,亦即渊明所谓“抱孤念”、“抱兹独”。禀气:王充《论衡·命义》:“人秉气而生,含气而长。”又,《无形》:“人秉元气于天。”禀:禀受。

[8]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意谓回驾从政固然可学,然违背自己之本性岂非迷误乎?纡辔:犹曲辔、宛辔,回驾也。《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宛辔憩通衢。”违己:违反本性。渊明《归去来兮辞》:“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迷:误。《韩非子·解老》:“凡失其所遇之路而妄行者之谓迷,迷则不能至于其所欲至矣。今众人之不能至于其所欲至,故曰迷。”

【赏析】

此篇写法模仿《楚辞·渔父》,实乃针对一般朝隐、通隐、充隐而言。《史记·滑稽列传》载东方朔歌曰:“陆沉于俗,避地金马门,宫殿中可以避世全身,何必深山之中、蒿庐之下。”田父劝告渊明:“缕茅檐下,未足为高栖。”欲使离蒿庐而隐于朝中,效东方朔之流也。又,《世说新语·言语》:“南郡庞士元,闻司马德操在颍川,故二千里候之。至,遇德操采桑,士元从车中谓曰:‘吾闻大夫处世,当带金佩紫,焉有屈洪流之量,而执丝妇之事?’德操曰:‘子且下车,子适知邪径之速,不虑失道之迷。……’”渊明曰:“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亦如司马德操之答庞士元也。李注引赵泉山曰:“时辈多勉靖节以出仕,故作是篇。”赵说为是。

陶渊明《饮酒二十首并序》原文翻译赏析

饮酒二十首其十

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道路迥且长,风波阻中涂。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倾身营一饱,少许便有馀。恐此非名计,息驾归闲居。

【题解】

沈约《宋书·陶潜传》:“潜弱年薄宦,不洁去就之迹。”惜各家对此未曾注意。据此可知渊明于弱冠之年尝为生活所迫游宦谋生,其地位甚低也。此篇当是回忆弱年薄宦之生活。

“东海隅”,系指东海郡内偏远近海之地,今苏北沿海一带。《搜神记》卷二有“东海孝妇”,故事又见《说苑·贵德》、《汉书·于定国传》,东海即今江苏连云港一带。此诗所谓“直至东海隅”必非指任镇军参军之事,乃渊明弱年薄宦之事。又,既曰“薄宦”,时间必不很长,姑以两年计,后年复归家。

【注释】

[1]道路迥且长,风波阻中涂:意谓道路遥远,风波险阻。《古诗十九首》:“道路迥且长。”涂,同“途”。《荀子·性恶》:“涂之人可以为禹,曷谓也?”此二句赋而比,所谓“风波”或有喻指人事险恶时局动荡之意,故下言“恐此非名计,息驾归闲居”。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以下简称逯注)谓“风波阻中涂”指阻风于规林事,非是。阻风于规林乃从都还阻于途中,此言自家远游求宦途中,显然并非一事。

[2]倾身营一饱,少许便有馀:意谓倾身以求不过一饱,而一饱所需少许便有馀矣,何须冒风波之险乎?倾身:竭尽全力。《史记·酷吏列传》:“周阳侯始为诸卿时尝系长安,汤倾身为之。”

[3]恐此非名计,息驾归闲居:意谓远游从仕恐非适宜之计,遂止步返归也。名:通“明”,见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名计:犹明计,良策也。

【赏析】

诗中颇有后悔之意,结合沈《传》所谓“不洁去就之迹”,正相吻合。

陶渊明《饮酒二十首并序》原文翻译赏析

饮酒二十首其十一

颜生称为仁,荣公言有道。屡空不获年,长饥至于老。虽留身后名,一生亦枯槁。死去何所知?称心固为好。各养千金躯,临化消其宝。裸葬何必恶,人当解其表。

【注释】

[1]颜生称为仁:指颜回,《论语·雍也》:“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

[2]荣公言有道:指荣启期,详见《饮酒》其二注。“言”与上句“称”对举,称其有道也。

[3]屡空不获年:指颜回,《论语·先进》:“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何晏《集解》曰:“言回庶几圣道,虽数空匮而乐在其中矣。”不获年:不得长寿,早卒。《史记·伯夷列传》:“回也屡空,而卒早夭。”又,《仲尼弟子列传》:“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

[4]长饥至于老:指荣启期。

[5]身后名:死后之名声。《世说新语·任诞》:“张季鹰纵任不拘,时人号为江东步兵。或谓之曰:‘卿乃可纵适一时,独不为身后名邪?’答曰:‘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

[6]枯槁:与荣华相对而言,有困穷、劳苦、憔悴等意。

[7]各养千金躯,临化消其宝:意谓人各保养其千金之躯,然临死亦各失其所宝贵者也。古《笺》:“杨朱云:‘生则尧舜,死则腐骨。’(案:见《列子·杨朱》)四海之主,终亦消化。何有于千金之躯哉?《古诗十九首》:‘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知躯宝终消,而转希名宝,亦未为达矣。”

[8]裸葬何必恶,人当解其表:杨王孙言欲裸葬,意在以身亲土,以反其真。言外之意,死不足惧,返归自然而已。正如渊明《拟挽歌辞》所言:“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裸葬:《汉书·杨王孙传》:“及病且终,先令其子,曰:‘吾欲裸葬,以反吾真,必亡易吾意。死则为布囊盛尸,入土七尺,既下,从足引脱其囊,以身亲土。’”其表:指杨王孙之言外意。

【赏析】

“虽留身后名,一生亦枯槁。”此二句恰是渊明自身写照。渊明生前枯槁,死后反留名千载,此非有意求之而得也。汤汉曰:“颜、荣皆希身后名者,正以自遂其志耳。保千金之躯者,亦终归于尽,则裸葬亦未可非也。或曰:前八句言名不足赖,后四句言身不足惜。渊明解处正在身名之外也。”王叔岷曰:“言身后之名不可知;身前厚养不可贵。惟有称心以为好也。”

陶渊明《饮酒二十首并序》原文翻译赏析

饮酒二十首其十二

长公曾一仕,壮节忽失时。杜门不复出,终身与世辞。仲理归大泽,高风始在兹。一往便当已,何为复狐疑?去去当奚道,世俗久相欺。摆落悠悠谈,请从余所之。

【注释】

[1]长公曾一仕,壮节忽失时。杜门不复出,终身与世辞:此四句褒扬长公既已辞官遂终身不仕。长公:张挚。《史记·张释之传》:“其子曰张挚,字长公,官至大夫,免。以不能取容当世,故终身不仕。”渊明《扇上画赞》、《读史述九章》中均有长公。壮节:壮年时节。《礼记·曲礼》:“三十曰壮。”失时:《论语·阳货》:“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杜门:闭门。

[2]仲理归大泽,高风始在兹。一往便当已,何为复狐疑:此四句惋惜仲理,既已归隐始有高风,则当有始有终,何为狐疑不决,一再出仕?仲理:杨伦。《后汉书·儒林传》:“杨伦字仲理,陈留东昏人也。……为郡文学掾。更历数将,志乖于时,以不能人间事,遂去职,不复应州郡命。讲授于大泽中,弟子至千馀人。元初中,郡礼请,三府并辟,公车征,皆辞疾不就。后特征博士,为清河王傅。……阎太后以其专擅去职,坐抵罪。顺帝即位,……征拜侍中。……尚书奏伦探知密事,徼以求直。坐不敬,结鬼薪。……阳嘉二年,征拜太中大夫。大将军梁商以为长史。谏诤不合,出补常山王傅,病不之官。……遂征诣廷尉,有诏原罪。”霈案:杨仲理既已归隐,讲授于大泽中,又三次出仕,每次均以获罪告终,渊明不以为然也。旧注均以“一往便当已,何为复狐疑”为渊明自指,非是。首四句叙一人,次四句又叙一人,两人对举。一堪效法,一不足效法。

[3]去去当奚道,世俗久相欺:意谓无须再言矣,世俗久已相欺,尚不决心退隐乎?去去:重复“去”字,以加强语气,表示决绝、作罢。曹植《杂诗》:“去去莫复道,沉忧令人老。”当:借为“尚”。《史记·魏公子列传》:“使秦破大梁而夷先王之宗庙,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当奚道:尚何言。与下“悠悠谈”呼应。

[4]摆落悠悠谈,请从余所之:意谓可置悠悠谈于不顾,请从余隐居也。摆落:摆脱。悠悠谈:众人无根据之言谈。《晋书·王导传》:“吾与元规休戚是同,悠悠之谈,宜绝智者之口。”

【赏析】

此诗以长公自况,又借仲理以示讽喻,诗末径言“请从余所之”,似有为而发。下一首“有客常同止,取舍邈异境”,似为同一人所作。

陶渊明《饮酒二十首并序》原文翻译赏析

饮酒二十首其十三

有客常同止,取舍邈异境。一士长独醉,一夫终年醒。醒醉还相笑,发言各不领。规规一何愚,兀傲差若颖。寄言酣中客,日没烛当秉。

【注释】

[1]有客常同止,取舍邈异境:意谓有人常同住于一处,但其出处志趣迥然不同。有客:《诗·周颂·有客》:“有客有客,亦白其马。”客:泛指某人。止:居。《诗·商颂·玄鸟》:“邦畿千里,维民所止。”笺:“止,犹居也。”取舍:进止。《汉书·王吉传》:“世称‘王阳在位,贡公弹冠’,言其取舍同也。”注:“取,进趣也;舍,止息也。”邈:远。“同止”指居处邻近。“取舍异境”指出处仕隐迥然不同。

[2]一士长独醉,一夫终年醒:意谓两人醉醒各异。一士:自指。一夫:一人,此指首句之客。《书·君陈》:“无求备于一夫。”“醉”与“醒”,不仅关乎酒,且指处世态度。渊明之醉,乃韬晦远祸,萧统所谓“寄酒为迹者也”。

[3]醒醉还相笑,发言各不领:意谓醒者醉者尚相视而笑,发言却各不领会也。

[4]规规一何愚,兀傲差若颖:意谓醒者愚而醉者颖也。汤注:“醒者与世讨分晓,而醉者颓然听之而已。渊明盖沉溟之逃者,故以醒为愚,而以兀傲为颖耳。”规规:浅陋拘泥貌。《庄子·秋水》:“子乃规规然而求之以察,索之以辩,是直用管窥天,用锥指地也,不亦小乎?”此指醒者。兀傲:兀然、傲然,不拘礼节貌。刘伶《酒德颂》:“兀然而醉,豁尔而醒。”差若颖:较似聪颖。

[5]寄言酣中客,日没烛当秉:意谓寄言于醉中之人当夜以继日秉烛而饮也。古《笺》:“《古诗十九首》:‘何不秉烛游。’直案:魏晋、晋宋之际,志节之士每以酣饮避祸。《晋书·阮籍传》:‘文帝欲为武帝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拒婚以醉,诚兀傲若颖哉!盖自命醒者,每出智力以佐乱,岂若托于醉者,得全其真于酒中。”

【赏析】

醉者若愚而实不愚,醒者若不愚而实愚。世事既不可为而强为之,徒然无益也。世事既不可为而不为,委顺自然也。然渊明本欲有为者也,世之相违,不得已而退隐,遂以醉者自许。醉语中愤慨良深也。

陶渊明《饮酒二十首并序》原文翻译赏析

饮酒二十首其十四

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班荆坐松下,数斟已复醉。父老杂乱言,觞酌失行次。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

【注释】

[1]故人赏我趣,挈(qiè)壶相与至:此言“相与至”,下又言“父老杂乱言”,可见“故人”不止一人也。《序》曰:“聊命故人书之”,亦不止一人也。挈:提。

[2]班荆:《左传》襄公二十六年:“班荆相与食。”杜注:“班,布也。布荆坐地也。”

[3]行次:行列次第。失行次:不拘礼节,随意而饮。

[4]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言醉后悠然恍惚之状。《晋书·阮籍传》:“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忽忘形骸。”此亦即“不觉知有我”也。《列子·杨朱》:“方其荒于酒也,不知世道之安危,人理之悔吝,室内之有亡,九族之亲疏,存亡之哀乐也。虽水火刀刃交于前,弗知也。”此亦即“安知物为贵”也。

[5]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意谓酒中深味乃在悠然忘我。悠悠:闲适自得貌。留:止也。迷所留:不知所止,不知身在何处。

【赏析】

“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此固写酒后之状,但物我两忘乃渊明所追求之人生境地,则又不仅是写酒醉矣。此诗所写故人乃赏其趣者,与前之“田父”不同。“田父”虽亦以壶浆见候,但疑其与时相乖而不知其趣也。

陶渊明《饮酒二十首并序》原文翻译赏析

饮酒二十首其十五

贫居乏人工,灌木荒余宅。班班有翔鸟,寂寂无行迹。宇宙一何悠,人生少至百。岁月相催逼,鬓边早已白。若不委穷达,素抱深可惜。

【注释】

[1]班班有翔鸟,寂寂无行迹:意谓上有翔鸟,班班可见;下无人迹,寂寂独居。班班:明显,与下之“寂寂”对举。《后汉书·赵壹传》:“余畏禁,不敢班班显言。”注:“班班,明貌。”

[2]宇宙一何悠,人生少至百:意谓宇宙悠久,人生短促。古《笺》:“《列子·杨朱篇》:‘百年,寿之大齐,得百年者千无一焉。’”丁《笺注》:“《吕氏春秋(·安死)》:‘人之寿,久之不过百。’《古诗》:‘生年不满百。’”

[3]催逼:谓催人老也。渊明《杂诗》其一:“岁月不待人。”其七:“四时相催逼。”

[4]若不委穷达,素抱深可惜:意谓穷达命定,非可强求,亦不足挂于怀。若汲汲以求显达,岂不深负于平素之志乎?穷达:困厄与显达。《庄子·德充符》:“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日夜相代乎前,而知不能规乎其始者也。故不足以滑和,不可入于灵府。”素抱:平素之怀抱。

【赏析】

“催逼”二字,深感于宇宙之久、岁月之速、人生之短也。

陶渊明《饮酒二十首并序》原文翻译赏析

饮酒二十首其十六

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行行向不惑,淹留自无成。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弊庐交悲风,荒草没前庭。披褐守长夜,晨鸡不肯鸣。孟公不在兹,终以翳吾情。

【注释】

[1]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回忆少年时代。罕人事:渊明《归园田居》其二:“野外罕人事。”人事:指世俗交往。游好:交游爱好。既不愿与世俗交往,遂与六经为伴。六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

[2]行行向不惑,淹留自无成:回忆中年时代。行行:行而又行。向不惑:年近四十。《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淹留:久留,此指岁月已久。《楚辞·九辩》:“时亹亹而过中兮,蹇淹留而无成。”王逸注:“虽久寿考,无成功也。”自:仍旧。

[3]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叙述老年境况。渊明《有会而作》:“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长饥。”竟:终于。更:经历。

[4]褐(hè):用粗布或粗麻制成之衣服。

[5]孟公不在兹,终以翳吾情:以张仲蔚自喻,叹无如刘龚(字孟公)之人能知己也。皇甫谧《高士传》:“张仲蔚者,平陵人也。与同郡魏景卿俱修道德,隐身不仕。明天官博物,善属文,好诗赋。常居穷素,所处蓬蒿没人。闭门养性,不治荣名。时人莫识,唯刘龚知之。”翳:隐蔽。翳吾情:吾情无可申述也。

【赏析】

此诗有回顾一生之意,欲有成而仍无成,遂抱固穷之节。“披褐守长夜,晨鸡不肯鸣。”饥冻之切,盼望鸡鸣天亮,而天偏不亮,写尽贫穷之状。

陶渊明《饮酒二十首并序》原文翻译赏析

饮酒二十首其十七

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觉悟当念还,鸟尽废良弓。

【注释】

[1]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比喻贤人怀其德而有待于圣明。幽:隐也。幽兰:《世说新语·言语》:“谢太傅问诸子侄:‘弟子亦何预人事,则正欲使其佳?’诸人莫有言者,车骑曰:‘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庭阶耳。’”霈案:幽兰本生于山谷,不染尘俗。其生于前庭者,比喻贤者不隐于山林,而出仕以预人事。薰:香气。清风:《诗·大雅·烝民》:“穆如清风。”传:“清微之风,以养万物者也。”

[2]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意谓倘有清风吹来,则幽兰即可见别于萧艾之中矣。此二句乃设语,希望中之事,非真有清风至也。幽兰生于前庭本欲待清风以见别于萧艾,然清风未至。贤人出仕本欲待圣明,然圣明未至。故后四句有觉悟念还之意。萧艾:野蒿,臭草。《楚辞·离骚》:“户服艾以盈腰兮,谓幽兰其不可佩。”“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脱:或许。《吴子·励士》:“君试发无功者五万人,臣请率以当之。脱其不胜,取笑于诸侯,失权于天下矣。”

[3]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意谓行行而迷失故路,遂任其道而行,或能通达,但终非良计也。故下言“觉悟当念还”,应再回至故路耳。故路:旧路,此指平素之人生道路,亦即渊明《咏贫士》其一“量力守故辙”之“故辙”。失故路:意谓未能坚守故辙而迷路矣。任道:听任道路之所通,继续向前。此“道”字承上“故路”,意谓道路,非“道德”之道。

[4]觉悟当念还,鸟尽废良弓:意谓任道虽或能通,但既已觉悟则当以还归为念,岂不知鸟尽而良弓藏耶?《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载范蠡遗大夫种书曰:“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又,《淮阴侯列传》:“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赏析】

前四句以幽兰为喻,后四句以行路为喻,前后若两诗,其实不然。前以幽兰生于前庭,比喻贤人之出仕,后遂就出仕而言。贤人出仕犹失去故路也,继续任道而行或亦能通,但应以还归为上,鸟尽弓废是为诫也。前四句中有一“脱”字,后四句有一“或”字,皆假设之辞。其实,清风难至,任道难通,幽兰终当处幽谷,贤人终当隐田园也。

陶渊明《饮酒二十首并序》原文翻译赏析

饮酒二十首其十八

子云性嗜酒,家贫无由得。时赖好事人,载醪祛所惑。觞来为之尽,是谘无不塞。有时不肯言,岂不在伐国。仁者用其心,何尝失显默。

【注释】

[1]子云:西汉扬雄字子云。《汉书·扬雄传赞》:“家素贫,嗜酒,人希至其门。时有好事者载酒肴从游学,而钜鹿侯芭常从雄居,受其《太玄》、《法言》焉。”

[2]载醪:携酒。祛(qū):去,去除。祛所惑:去除自己之疑惑,指求教于扬雄。殷仲文《南州桓公九井作》:“伊余乐好仁,惑祛吝亦泯。”

[3]谘:询问。塞:答。《汉书·终军传》:“献享之精交神,积和之气塞明。”师古注:“塞,答也。”

[4]有时不肯言,岂不在伐国:意谓有时所不肯言者,唯伐国之事也。《汉书·董仲舒传》:“闻昔者鲁君问柳下惠:‘吾欲伐齐,何如?’柳下惠曰:‘不可。’归而有忧色,曰:‘吾闻伐国不问仁人,此言何为至于我哉!’”此以柳下惠喻指扬雄。

[5]仁者用其心,何尝失显默:意谓仁者之用心,何尝因出与处而改易,无论显默皆不失其仁心也。失:改易。《淮南子·原道训》:“今夫徙树者,失其阴阳之性,则莫不枯槁。”显默:出与处、语与默。《文选》傅亮《为宋公修张良庙教》:“显默之际,窅然难究。”

【赏析】

此篇专咏扬雄,非兼咏扬雄、柳下惠二人,更非有所抑扬。扬雄《解嘲》曰:“知玄知默,守道之极;爰清爰静,游神之廷;惟寂惟寞,守德之宅。”颜延之《陶徵士诔》:“在众不失其寡,处言愈见其默。”此篇既赞子云之显又赞其默,然主旨在默也。

陶渊明《饮酒二十首并序》原文翻译赏析

饮酒二十首其十九

畴昔苦长饥,投耒去学仕。将养不得节,冻馁固缠己。是时向立年,志意多所耻。遂尽介然分,终死归田里。冉冉星气流,亭亭复一纪。世路廓悠悠,杨朱所以止。虽无挥金事,浊酒聊可恃。

【注释】

[1]畴昔苦长饥,投耒去学仕:指弱冠之年薄宦之事。沈约《宋书·陶潜传》:“潜弱年薄宦,不洁去就之迹。”此二句即指此,既曰“薄宦”,时间当不长,惟详情已不可考。畴昔:往日。畴:曩也。长饥:陶诗中屡见,如《饮酒》其十一:“长饥至于老。”《有会而作》:“老至更长饥。”《感士不遇赋》:“夷投老以长饥。”投耒:放下农具。

[2]将养不得节,冻馁固缠己:指薄宦后仍无法将养家人,解除自己之饥寒。将:养息。《广雅·释诂一》:“将,养也。”王念孙疏证:“今俗语犹云将养,或云将息矣。”节:法度。固:常。《吕氏春秋·首时》:“时固不易得,……故圣人之所贵唯时也。”高诱注:“固,常也。”

[3]是时向立年,志意多所耻:指向立之年起为州祭酒之事。《宋书·陶潜传》:“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所咏当系此次出仕,因耻于吏职而复归。向立年:接近三十岁。《论语·为政》:“三十而立。”志意:《礼记·乐记》:“故听其雅颂之声,志意得广焉。”志犹意也。

[4]遂尽介然分(fèn),终死归田里:指坚持耿介之原则,辞彭泽县令,永归田里事。遂,终于。介然:坚贞。《荀子·修身》:“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杨倞注:“介然,坚固貌。”分:制,原则。《文选》班固《答宾戏》:“盖圣人有一定之论,烈士有不易之分。”

[5]冉冉星气流,亭亭复一纪:意谓自辞彭泽令后,日月星辰渐渐流转,又复十二年矣。冉冉:渐进貌。《楚辞·离骚》:“老冉冉其将至兮。”星气:《后汉书·百官志》:“灵台掌候日月星气,皆属太史。”星气与日月并举,盖星象也。流:古《笺》:“《豳风》:‘七月流火。’此流字所本。”亭亭:《文选》司马相如《长门赋》:“澹偃蹇而待曙兮,荒亭亭而复明。”李善注:“亭亭,远貌。”此指时间之久远漫长。一纪:十二年。《书·毕命》:“既历三纪。”传:“十二年为一纪。”复:又。自晋安帝义熙元年乙巳(405)五十四岁辞彭泽令归田,又经一纪,则此诗作于义熙十三年丁巳(417)六十六岁。

[6]世路廓悠悠,杨朱所以止:意谓世路空阔遥远而又多歧,杨朱所以无所适从止步不前。世路:人生譬如行路,故谓处世之经历为世路。刘峻《广绝交论》:“世路险巇,一至于此!”廓:空。悠悠:远。杨朱:李注:“《淮南·说林训》:‘杨子见逵路而哭之,为其可以南可以北。墨子见练丝而泣之,为其可以黄可以黑。’”案:《太平御览》卷一九五引作“杨朱见歧路而哭,曰可以南可以北”。

[7]虽无挥金事,浊酒聊可恃:意谓虽不能如疏广之挥金取乐,但聊可凭浊酒以自陶醉也。张协《咏史》云:“挥金乐当年,岁暮不留储。”《汉书·疏广传》:广上疏乞骸骨,许之。加赐黄金二十斤,皇太子赠以五十斤。“广既归乡里,日令家共具设酒食,请族人故旧宾客,与相娱乐。数问其家金馀尚有几所,趣卖以共具。”

【赏析】

“志意多所耻”,说得沉痛。“遂尽介然分”,说得坚决。“介然分”亦即“抱独”、“抱孤念”之意,故“与物多忤”也。

陶渊明《饮酒二十首并序》原文翻译赏析

饮酒二十首其二十

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汲汲鲁中叟,弥缝使其淳。凤鸟虽不至,礼乐暂得新。洙泗辍微响,漂流逮狂秦。诗书复何罪,一朝成灰尘。区区诸老翁,为事诚殷勤。如何绝世下,六籍无一亲!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若复不快饮,空负头上巾。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

【注释】

[1]羲农:伏羲、神农。

[2]真:指人之自然本性,与儒家所倡之“礼”相对立。“真”与“自然”有相通之处,但更具人生价值判断之意义。既属于抽象理念范畴,又属于道德范畴。“真”字,不见于《论语》、《孟子》,乃老庄特有之哲学范畴。《老子》曰:“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其中有精,其精甚真。”意谓“真”乃“道”之精髓。庄子认为每人皆有“真”,惟能守真者方为圣人。

[3]汲汲鲁中叟,弥缝使其淳:意谓孔子汲汲然弥缝其阙,而使其复归于淳。汲汲:心情急切貌。《汉书·扬雄传》:“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鲁中叟:指孔子。弥缝:弥补缝合。《左传》僖公二十六年:“弥缝其阙,而匡救其灾。”淳:质朴淳厚。与“真”有相通之处,可以互相引发。

[4]凤鸟虽不至,礼乐暂得新:意谓孔子虽感生不逢时,但颇有整理礼乐之功。《史记·孔子世家》:“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编次其事。……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

[5]洙泗辍微响,漂流逮狂秦:意谓孔子死后洙泗之上微响辍绝,江河日下,乃至于狂暴之秦朝。洙泗:二水名。古时二水自今山东泗水县北合流西下,至鲁国首都曲阜北,又分为二水,洙水在北,泗水在南。洙泗之间,即孔子聚徒讲学之所。微响:精微要妙之音响,承上“礼乐”而言。《汉书·艺文志》:“仲尼没而微言绝。”师古注:“精微要妙之言。”

[6]诗书复何罪,一朝成灰尘:言秦始皇焚书之事。《史记·秦始皇本纪》:“丞相李斯曰:‘……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制曰:‘可。’”

[7]区区诸老翁,为事诚殷勤:言汉兴诸老翁专诚努力传授经书。《史记·儒林列传》:“及今上即位,赵绾、王臧之属明儒学,而上亦乡之,于是招方正贤良文学之士。自是之后,言《诗》于鲁则申培公,于齐则辕固生,于燕则韩太傅。言《尚书》自济南伏生。言《礼》自鲁高堂生。言《易》自菑川田生。言《春秋》于齐鲁自胡毋生,于赵自董仲舒。”区区:拳拳,忠诚专一。为事:指传授经书之事。

[8]如何绝世下,六籍无一亲:感叹汉世之后无人亲近经籍矣,即使熟读六籍者,亦未必得其真旨也。古《笺》:“《文选》干宝《晋纪总论》:‘学者以老庄为师,而黜六经。’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有晋中兴,玄风独振。为学穷于柱下,博物止乎七篇。……自建武暨乎义熙,历载将百,……莫不寄言上德,托意玄珠。’”丁《笺注》:“绝世下,谓汉世既绝之后。”陈澧《东塾杂俎》卷三:“陶公时读六籍者多矣,而以为‘无一亲’,盖书自书,我自我,则不亲矣。‘亲’之一字,陶公示人以问津处。”霈案:此乃夸张说法,极言世之忽视六经也。

[9]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意谓虽有驰车之人,但不见此问津者也。汤注曰:“盖自况于沮溺而叹世无孔子徒也。”问津:《论语·微子》:“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所:助词,此。

[10]若复不快饮,空负头上巾:表示失望之馀,惟饮酒为乐。《宋书·陶潜传》:“郡将候潜,值其酒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毕,还复著之。”快:快意。

[11]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意谓所言多有谬误之处,当恕我也。古《笺》:“中多托讽之辞,故以醉自饰之。”恨:遗憾、后悔。

【赏析】

此篇首言举世少“真”,“真”者,乃道家特有之哲学范畴也,孔、孟皆未言及。下忽接孔子,言孔子弥缝使其淳,是将孔子道家化矣。儒家之道家化乃当时思想界之潮流。再下又言孔子整理礼乐,始皇焚书后诸老翁传授六经,而感叹目前经术之无续,不复有孔子之徒出现。只好以饮酒为乐,寄托空虚寂寞。如此看来,渊明似是呼唤孔子再生、儒家复兴。诗末二句,自言“谬误”,似有触犯当世之处,如“六籍无一亲”,诚为激忿之语。

更多陶渊明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