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侯论》原文翻译赏析-苏轼作品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2-27 04:37

留侯论作品原文

留侯论

苏轼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世人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复施。 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末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 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固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 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遂舍之。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 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帝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惟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 而愚以为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注释】

[1]匹夫:普通人。见辱:被侮辱。

[2]卒然:突然。卒,通“猝”。所挟持者:这里指胸怀抱负。

[3]圯上之老人:桥上的老人。《史记·留侯世家》记载张良刺杀秦始皇失败后,逃亡到下邳,在一座桥上遇到一位老人,老人对张良多次考验后,送他一本《太公兵法》,并称“读此则为王者师”。隐君子:指隐士。

[4]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用刀锯杀人,用鼎镬烹人。指秦朝刑法苛酷残暴。贲、育:孟贲、夏育,战国时期的勇士。

[5]其间不能容发:当中连一根头发的空隙都没有。比喻与灾祸相距极近,情势危急。间:间隙。

[6]不死于盗贼:不会死在和盗贼拼搏上。

[7]可爱:值得爱惜。

[8]伊尹、太公:伊尹是商朝的开国功臣,太公即姜子牙,周朝的开国功臣。荆轲、聂政:二人都是著名刺客,《史记·刺客列传》记有二人行刺事迹。

[9]鲜腆:无礼。

[10]郑伯肉袒牵羊以逆:楚庄王攻克郑国后,郑伯赤裸上身牵羊开城迎接,表示屈服。逆:迎接。

[11]报人:向人报仇。下人:对人谦恭处下。

[12]油然:舒缓貌。

[13]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韩信破齐,派使者向刘邦请封为齐地的“假王”。此时刘邦与项羽的局势正在僵持不下,对韩信的要求极其恼怒,在韩信使者面前就要发作时,张良及时提醒。刘邦醒悟,便封韩信为齐王。淮阴:即韩信,先被封为齐王,后迁为楚王,又降为淮阴侯。

[14]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史记·留侯世家》的“太史公曰”中说:“余以为其人计魁梧奇伟,至见其图,状貌如妇人好女。”

《留侯论》原文翻译赏析-苏轼作品

留侯论作品赏析

《留侯论》论的是留侯张良。这篇文章是苏轼考中进士之后、为准备制科考试所作的二十五篇《进策》和二十五篇《进论》中的一篇。当时苏轼不过二十四岁,但这篇文章已能反映出他的眼光独到、文笔老练。

苏轼并非为标新立异而故作耸人之言。他敏锐地察觉到了张良从不能忍到能忍的变化,注意到了“忍”在张良辅佐刘邦统一天下建立汉朝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张良的祖父和父亲先后共历五代韩王为相,秦灭韩国,张良正是血气方刚的年龄,他不能忍,毁家纾难,用暗杀秦始皇的方式来为韩国报仇。暗杀失败后,张良逃到下邳,史书记载他此时“为任侠”,而不能忍是侠的共同特征之一。就在这时,圯上老人出现了。以往人们只看到圯上老人的古怪神秘,看到圯上老人授《太公兵法》给张良。苏轼却看出了圯上老人的授书过程本质上是在磨砺张良的性格,是故意用傲慢无礼的举动“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而“意不在书”。

推而广之,苏轼认为楚汉之争的胜败关键在于能忍与不能忍,项羽以不能忍而败,刘邦以能忍而胜。刘邦的“忍”,正是张良所教。史书中对此并无明确记载,但苏轼很巧妙地找到了一个证据,就是在刘邦与项羽僵持的紧要关头,韩信趁机向刘邦提出自己要做齐王的请求,刘邦面对韩信使者就要勃然大怒的时候,张良在旁边暗示刘邦要忍,接受了韩信的请求。可见在刘邦不能忍的时候,“非子房其谁全之”!

最了解张良的人是刘邦,他称赞张良“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人们议论张良,首先想到的是这句话,除了这一句,似乎再作别的评价也显得多余。而苏轼偏偏能从一个“忍”字立论,并且偏偏能用张良一生的事功来印证,让人们看到了张良的“忍小忿而就大谋”,可谓作文立意避熟就生、另辟蹊径的典范。

更多苏轼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