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密州出猎》原文翻译赏析-苏轼作品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29 08:21

江城子·密州出猎作品原文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密州出猎》原文翻译赏析-苏轼作品

江城子·密州出猎注释译文

【注释】

①密州:位于山东半岛东南部,即现在的山东诸城一带。苏轼当年曾在这里做过两年的太守。

②聊:暂且。

③黄:猎狗。

④苍:猎鹰。

⑤胸胆尚开张:豪情满怀,气势豪迈。

【译文1】

我兴致高涨,要重温少年时的狂放。左手牵着黄犬,右臂上站着苍鹰。头戴锦蒙帽,身穿貂皮袄,率领威武的马队奔驰在平冈上。为酬谢追随太守来观猎的全城士兵,我要亲手射杀猛虎,就像当年的孙权一样。

我开怀畅饮,精神豪迈。即使两鬓灰白,又有何妨。哪天皇上才派冯唐那样的使节,让我像魏尚一样为国效劳。我当把雕花的大弓拉得如满月般圆,转向西北,射落侵扰太平的天狼星。

《江城子·密州出猎》原文翻译赏析-苏轼作品

江城子·密州出猎赏析评点

【赏析1】

按一般的说法,苏轼是在杭州通判任上开始词的创作的,到了密州后则有意识地开启一种与传统的词风迥异的风格,也就是词史上所称的“豪放”一体。熙宁八年冬天的一次打猎活动,使他有了这第一首豪放词名作。写完以后,他自己也颇为得意,给朋友写信说:“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阙,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并自谓:“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与鲜于子骏》)柳七郎是苏轼以前北宋最有名的词人柳永,擅长以传统的柔婉风格表现男女情爱题材,请妙龄的少女歌唱。苏轼有意另创一格,用豪放风格写狩猎题材,从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写到自己立功边疆的志向,并组织了壮士们来歌唱。就在这位太守词人的组织下,密州壮士们的一曲《江城子》,揭开了中国文学史上豪放词的序幕。

【赏析2】

这是苏轼在山东密州当知州时候的作品,记录着一场求雨祭祀后的游猎。根据苏轼自己写给好朋友鲜于子骏的信中说,这首词写好之后,苏轼让山东壮汉拍手跺脚,吹笛击鼓,群起高唱,声情与场面非常壮观。一般来说,唐宋歌词主要由十七八岁的歌女演唱,伴奏乐器也是以象牙歌板和琵琶为主,苏轼的这番演奏改编,意味着属于他的第一首豪放词产生了。

不必在意词中所写是否属实,豪放词本就可以在事实与虚构间弹性伸缩,只要符合情感的宣泄就可以了,而且词中展现的是另一副苏轼的模样。北宋的士大夫,虽然多以家国天下为己任,但其实并不太重视武功,他们向往的是通过文章义理获得高位,而不是军功。尽管西夏时常犯边,但士大夫并不把守疆卫土作为人生第一志业。范仲淹虽在陕西获取战功,却被欧阳修开玩笑为“穷塞主”;蔡挺于西夏前线守边有方,但仍然时刻向往回京的召唤,在即席填就的歌词中也透露出安享太平的愿望。于是苏轼突然间发出在西北战场获取功业的声音,当然就会显得格外特别。不过也不必太过奇怪,词终究没有诗那般严肃真实,这或许是在游猎活动之际的应景之作,或许是宣泄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而自求外任的无奈牢骚,亦或许只是中年苏轼在重温那场属于小男孩的梦。

《江城子·密州出猎》原文翻译赏析-苏轼作品

【赏析3】

宋神宗熙宁八年,东坡任密州知州,曾因旱去常山祈雨,归途中与同官梅户曹会猎于铁沟,写了这首出猎词。作者词中抒发了为国效力疆场、抗击侵略的雄心壮志和豪迈气概。

开篇“老夫聊发少年狂”,出手不凡。这首词通篇纵情放笔,气概豪迈,一个“狂”字贯穿全篇。接下去的四句写出猎的雄壮场面,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词人左手牵黄犬,右臂驾苍鹰,好一副出猎的雄姿!随从武士个个也是“锦帽貂裘”,打猎装束。千骑奔驰,腾空越野,好一幅壮观的出猎场面!为报全城士民盛意,词人也要象当年孙权射虎一样,一显身手。作者以少年英主孙权自比,更是显出东坡“狂”劲和豪兴来。

以上主要写“出猎”这一特殊场合下表现出来的词人举止神态之“狂”,下片更由实而虚,进一步写词人“少年狂”的胸怀,抒发由打猎激发起来的壮志豪情。“酒酣胸胆尚开张”,东坡为人本来就豪放不羁,再加上“酒酣”,就更加豪情洋溢了。

过片一句,言词人酒酣之后,胸胆更豪,兴致益浓。此句以对内心世界的直抒,总结了上片对外观景象的描述。接下来,作者倾诉了自己的雄心壮志:年事虽高,鬓发虽白,却仍希望朝廷能象汉文帝派冯唐持节赫免魏尚一样,对自己委以重任,赴边疆抗敌。那时,他将挽弓如满月,狠狠抗击西夏和辽的侵扰。

此作是千古传诵的东坡豪放词代表作之一。词中写出猎之行,抒兴国安邦之志,拓展了词境,提高了词品,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为词的创作开创了崭新的道路。作品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形成豪放风格,多角度、多层次地从行动和心理上表现了作者宝刀未老、志千里的英风与豪气。

【赏析4】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词人任密州知州期间。当时词人因天气干旱去常山祈雨,归来时和同官梅户曹在铁沟打猎,作此词以寄情怀。全词到处洋溢着一种激昂向上的情绪,显示出词人干云的豪气。

上片写狩猎的情景。首句的中心是“狂”,其实这个字亦统摄全篇。紧接着详写打猎的场面,“左牵黄,右擎苍”,宏大豪迈。“千骑卷平冈”写武士们纵马奔驰,快如风尘,潇洒俊朗。“为报”三句,词人自比当年的少主孙权,意指自己的豪情不在古人之下。

下片抒怀。“酒酣”一句,是一个转折,由实到虚,以醉酒为因由,贴切自然。“鬓微霜,又何妨”,表现词人豪气干云,不因鬓上的几缕微霜而惜时服老。“持节”两句由汉文帝派冯唐持节赦免魏尚的典故中化出,表现词人希望自己能被朝廷重用、杀敌报国的愿望。在词人的心中,“挽弓如满月”才是自己应该做的。这首词从昂扬激烈的狩猎场面到豪迈情怀的肆意抒发,如江河直下,一脉贯穿,气势不可遏止。东坡以豪放之气入词,极大地拓宽了词的境界,提升了词的品格,在词的发展史上功莫大焉。

【诗人名片】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嘉祐二年(1057)与弟辙同登进士。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熙宁二年(1069),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迁知密州(今山东诸城),移知徐州。元丰二年(1079),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哲宗立,高太后临朝,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元祐四年(1089)出知杭州,后改知颍州,知扬州、定州。元祐八年(1093)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卒于常州(今属江苏),年六十五,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

高宗朝,赠太师,谥文忠。《宋史》、《东都事略》有传。诗、词、文、书、画均卓然大家,著有《东坡全集》一百十五卷、《东坡乐府》三卷。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词学上,为北宋词坛豪放派主要作家之一。

更多苏轼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