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原文翻译赏析-苏轼作品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29 08:09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作品原文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苏轼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注释】

[1]鲁叟:孔子。乘桴:《论语》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轩辕:黄帝。奏乐声:《庄子》说,黄帝在洞庭湖边奏乐。此指海涛声。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原文翻译赏析-苏轼作品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作品赏析

斗转星移,已近深夜。呼啸了大半夜的风雨终于停下,一片清朗。六十五岁的苏轼正要告别谪居三年的海南,回到中原。再渡琼州海峡时,他写下了这首诗。

于是首联中的“苦雨终风”有了深意,仿佛遥远而漫长的贬谪。恩赦还朝的喜讯好比“云散月明”。这一夜的“参横斗转”,似乎浓缩了无数个日夜的星辰变幻;三更之夜,像一场无比漫长的等待。看似写了气象变化,细味却是人生的本相。豁然开朗的不仅是天空,更是心境。“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本”字表现了诗人对“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老子》)的信念。即使门下秦观写下万艳同悲之句“落红万点愁如海”,苏轼也说“新恩犹可觊,旧学终难改”——即便赦免可期待,自己一贯的见解也不更改。“天容海色本澄清”中有着解悟的自信,归去也,“也无风雨也无晴”。因此,苏轼不怨。在这天之涯海之角,他领略了来自太古的天地之美,也做好了“乘桴浮于海”的准备。只是被召回中原而空余壮志。诗人积极地看待儋州之行,“所欠唯一死”的贬谪于是成了他一生最骄傲的游历,“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更多苏轼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