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中望岱岳》原文赏析-施闰章作品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29 00:07

雪中望岱岳原文

雪中望岱岳

施闰章

碧海烟归尽,晴峰雪半残。冰泉悬众壑,云路郁千盘。

影落燕齐白,光连天地寒。秦碑凌绝壁,杖策好谁看?

雪中望岱岳赏析

此诗诗人作于顺治十五年(1676)督学山东经过泰山时。这首诗描写的是诗人远望岱岳所见的雪景。岱岳指泰山之玉皇顶,山势突兀峻拔,泰山古称“东岳”,为五岳之首,位于今山东泰安市城北。唐代杜甫曾有绝唱《望岳》,诗人描写的是泰山“齐鲁青未了”的夏秋之景,抒发的是“一览众山小”的豪情。此诗为“雪中望岱岳”,由于季节不同,故所见景色亦独具特色。此诗与杜甫《望岳》一样,句句写“望岱岳”,却终篇不直接点出一“望”字,而以景物本身暗示其“望岱岳”之意。全诗意境之寥廓,体势之雄浑,直可继杜少陵《望岳》。

此诗为五律,首联即采用对偶句式:“碧海烟归尽,晴峰雪半残。”这一联写远望岱岳所见晴雪之景。首句中“碧海”乃是借喻“青天”,实为“碧海青天”之意,此乃源于李商隐《嫦娥》诗“碧海青天夜夜心”之句,形容青天如大海一样青碧澄净;“烟归尽”则是比喻冬云阴霾已消散无余。这句先描写岱岳上空青碧之天色,寓有雪霁云散之意。然后再写以“碧海青天”为背景的“雪中岱岳”之整体风貌。“晴峰”即指泰山玉皇顶,此峰海拔1524米;“雪半残”描绘岱岳之上半端被积雪所覆盖之状。积雪的岱岳直插入青碧似海的苍天之中,峻拔突兀,而且银碧相映,明丽耀眼;真令人胸襟亦为之开张,油然而生一种崇高之感。

颔联则承接“晴峰”之意,再写近望岱岳之局部形象。诗人选取的是具有典型性的“冰泉”与“云路”两种意象:“冰泉悬众壑,云路郁千盘。”前句写岱岳之泉水已结成百丈冰,垂悬于众多山壑的崖壁上,以显示雪中岱岳之严寒冷峻;后句写山路上云气浓密,千折百回,又显示岱岳之险峻高远。而“冰泉”向下“悬”,“云路”朝上旋,由上而下,由下而上,则写出诗人“望岱岳”时视线的移动,其中自有诗人为此奇观惊叹不已之意。

颈联“影落燕齐白,光连天地寒”一转,又专写遥望岱岳积雪之感受。前两联重在写山,首联虽亦提到“雪半残”,但仍属写山之外观,而非单纯写雪。此联则纯是写雪景。诗人从纵横两个角度表现雪之“白”与“寒”,视野开阔,境界深远。“影落”指雪花飘落,此乃想象,而非实景(因为此时天已“晴”);“燕齐”指河北、山东一带,“燕齐白”从横向角度写泰山之雪把“燕齐”之地都映衬得白茫茫,此极写泰山降雪之大。后一句则写积雪在晴日下之反光,使天与地皆寒光耀眼、寒气逼人,这是从纵向角度写雪“光”之强。“光”而“寒”,又是通感手法的运用。

如果说上三联基本上是实写之景,那么尾联则纯然是虚摹之景:“秦碑凌绝壁,杖策好谁看?”“秦碑”,指“二十八年,始皇东行郡县……乃遂上泰山,立石,封,祠祀”之所立之石,石上刻有碑文,旨在“颂秦德,明德意”。(均见《史记·秦始皇本纪》)此乃泰山一著名古迹。“凌绝壁”指秦碑立于泰山绝壁之上,由此可见“秦碑”非诗人于山下所能望见。此时诗人遥想:矗立在积雪之岱岳山顶的秦碑美景,是否有谁正拄着手杖去观赏呢?或者说,是否有人如杜甫一样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攀上积雪的泰山之绝顶而登高四望呢?诗人设问句抒发此意,其中流露出诗人自己欲登山极望之情。

陈诗评施闰章“其诗各体俱工,大抵以清真雅正为主”(《尊瓠室诗话》),他指出施诗“以清真雅正为主”,诚然不错。但此诗亦表现出其“五律法老气郁,才横思沈,识奇语异”(邓汉仪《诗观三集》)的特色。全诗格律老成,气脉沉郁。诗人以如椽大笔勾勒阔大之境,以纵横之才锤句炼字,显得沉稳精严,颔联与颈联,又不乏“识奇语异”之致。

(王英志)

【作者】

施闺章(1618-1683),字尚白,号愚山,安徽宣城人。顺治六年(1649)进士,官江西参议。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科。授翰林侍读。其诗学韦应物、柳宗元。尤工五言。与宋琬齐名。著有《学馀堂文集》《学馀堂诗集》。

更多施闰章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