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歌·其二十八》(夜长不得眠)原文赏析-南朝民歌古诗-南北朝诗歌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28 12:38

子夜歌原文

子夜歌(其二十八)

南朝民歌

夜长不得眠,明月何灼灼。

想闻散唤声,虚应空中诺。

《子夜歌·其二十八》(夜长不得眠)原文赏析-南朝民歌古诗-南北朝诗歌

子夜歌赏析

这首诗明白如话,写的是一女子对情人的缠绵思念之情,充分体现了《子夜歌》的绮丽、委婉、明快、自然的风格。“夜长不得眠”,初看似乎平淡无奇,细想却带起了全诗,定下了诗的基调,写了一个愁字。常言道:“欢娱嫌夜短,寂寞恨更长。”吴歌《读曲歌》中有这样一首诗:“打杀长鸣鸡,弹去乌臼鸟。愿得连冥不复曙,一年都一晓。”欢娱中愿长夜不明,而此诗用“夜长”和“不得眠”来表露这一女子的孤独和愁苦的情怀。这种苦闷的气氛笼罩了全诗。第二句没接着去写她如何思绪万千,苦思冥想,而把笔锋一转出人意外地写出了“明月何灼灼”的诗句。表面看这与歌者愁苦的心绪无关,实则是通过灼灼明月的描写,衬托她的寂寞,点出她“夜长不得眠”的愁是“离愁”。我们民族习惯以圆月作为亲人团聚的象征。当亲人分在两地,也常以异地而同见的明月寄托自己的情思。《子夜四时歌》:“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谢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苏轼《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都是写仰望明月,借千里月光寄托自己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这“明月何灼灼”的诗句则写得更加含蓄蕴藉。没直写她如何思念远方的亲人,而是通过她望着那深邃的夜空和皎洁的明月,辗转反侧,不能成寐的描绘,把她内心无法排遣的思亲之情和孤寂之感委婉地透露出来。“想闻散唤声,虚应空中诺。”真是传神之笔。这女子望着明月,思念着远方的亲人,望得发了呆,想得出了神,朦胧中仿佛听到情人断断续续地在呼唤自己,情不自禁地答应一声。这是发自内心的热切的渴望。然而只是“虚应空中诺”。此处用“想闻”、“虚应”,表明不过是她自己的幻觉。当她发觉并没有人呼唤,夜空还是万籁俱寂,看到的依然是高悬的一轮明月,此时她是多么失望,多么悲苦啊!

“夜长不得眠”这首诗构思新奇,别有意趣。全诗没直接描绘这女子如何愁苦地思念情人,而是以避实就虚,以虚写实的手法展示她思亲的愁闷与孤寂的心境。中国绘画讲究“减笔”、“空白”,所谓“笔愈藏而境愈大。”诗歌同样注重含蓄,要求“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作者得于心,览者会其意”。这样就可以给人丰富的想象余地。“夜长不得眠,明月何灼灼”,没有直抒相思之苦,但通过月明之夜不得眠的描绘,就让人浮想联翩,抑郁的离愁溢于言表。“想闻散唤声,虚应空中诺”,也不是重笔浓彩地去刻画肝肠寸断的痛苦,甚至还给人带来一点喜悦,仿佛她心爱的人回来了。但这只是幻想。当她发觉这是虚幻之境后,会惘然若失,陷入更加孤单和痛苦的境地。这样的诗句不事雕琢,却深婉含蓄,让人回味不已。

这首诗的奇巧构思还在于以形寓情,赋予看不到,摸不着的内心感情以形象和动作,让人看得见,体会得到。从《诗经》开始,民歌就巧妙地用比兴手法来表达抽象的感情。《子夜歌》也有同样的特色。如“自从别郎来,何日不咨嗟。黄蘗郁成林,当奈苦心多”以黄蘗苦心比喻心中的离别之苦;“侬作北辰星,千年无转移”以北极星无移比喻自己对爱情的坚贞;“枯鱼就浊水,长与清流乖”以枯鱼与清流比喻爱情破灭的不幸。这些诗都是通过比兴方法让人联想、对比,把根植于内心的情感具体地表达出来。“夜长不得眠”这首诗既没有用夸张写法,也没有采用民歌惯用的比兴手法,而是通过歌者具体的动作、形象来显示其内心深处的感情波澜。“夜长不得眠,明月何灼灼”的诗句描绘了一幅静的画面:在漫漫长夜里一个少女默默地凝视着嵌挂在高空的明月。表面上是平静的,但静中蕴聚着动。从“夜长不得眠”我们可以想见她此时一定心潮起伏,思绪早已飘然飞向远方,正在受着离别之苦的熬煎。“想闻散唤声,虚应空中诺”,则是一幅动的画面。这里不仅让我们看到这个女子举止失常的动作,还听到她急不可耐的应声。这如醉如痴的举动、情态,把她对情人的至深之情和相思之苦形象地呈现在这个画面上。从诗的字面看没有一句直接抒情,好像是客观描写,可通过这一静一动的画面,就形象、巧妙地把人物的心理和情感表露出来让读者借助视觉、听觉,去体会、品味,从而收到更加强烈的艺术效果。

(孟祥照)

更多南朝民歌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