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莲童曲·其二》(东湖扶菰童)原文赏析-南朝民歌古诗-南北朝诗歌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2-26 08:37

采莲童曲原文

采莲童曲(其二)

南朝民歌

东湖扶菰童,西湖采菱芰。

不待歌作乐,为持解愁思。

《采莲童曲·其二》(东湖扶菰童)原文赏析-南朝民歌古诗-南北朝诗歌

采莲童曲赏析

《采莲童曲》第二首仍然写江南水乡采菱之类的生产活动,不同于第一首的是它比较明确地透露了“乐”与“愁”的情绪,反映了民间生活的另一方面内容。

诗也是从劳动场面写起,粗线条地勾勒湖中摘菰芦菱芰的场景。扶,有攀缘、沿着的意思,这里是采摘的意思;菰,是一种植物名,俗称茭白,生在河边、陂泽,可以作为蔬菜,它的果实如米,称作雕胡米;芰是菱的别名。“东湖扶菰童,西湖采菱芰”两句是修辞上的铺排写法。乐府民歌,尤其是叙事诗多喜欢用铺排,如《木兰诗》中的“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陌上桑》中的“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江南乐府民歌中的《江南》古辞“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铺排游鱼东西南北游忽,尤其显得文情恣肆,兴趣盎然。这些铺排语言往往在诗中烘托气氛,描绘场面,大大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和感染力。这首诗中的“东湖”、“西湖”是泛指,两句铺排给一首短短的小诗涂上了浓郁的江南色彩。江南是水泽地区,多莲藕菰芦,“扶菰”、“采菱”是江南独有的活动,江南民歌大多是人们在从事这些活动时创作的。

江南人民拥有清丽的山光水色,有劳动中获得的欢快,也有种种绵绵的愁思。“不待歌作乐,为持解愁思”,正是江南人愁思的流露:在采莲人婉约轻扬的歌声里,你仅仅听出了欢快?不,那低回婉转的调子分明含着淡淡的却是剪不断的愁绪。歌者说,他(或她)唱歌不是为了寻欢作乐,而是为了借以消解心中的愁思。这愁思是什么?是“叹我当春年,无人相要唤”(《子夜四时歌》)的青春的愁怨?是“小喜多唐突,相怜能几时”(《子夜歌》)的爱情忧郁?还是“今夕已欢别,合会在何时”(《子夜歌》)的相思之苦?诗中没有明确说出,但诗人的愁思又分明在。江南自然条件、生活方式所酿成的人民的性格、气质、方言、审美情趣等方面的江南特色决定了江南民歌的细腻柔婉、清雅秀美的风格特点。诗人的感觉是细腻微妙的,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感情也是委婉曲折的。这首诗的后两句在“解愁”与“作乐”之间分出深与浅的程度,可以想见其感觉的细密了。

两首《采莲童曲》比较起来,前一首轻快流美,后一首婉曲悠扬,都体现了吴歌含思婉转,浑朴清新的风格。

(林春生)

更多南朝民歌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