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沙丘城下寄杜甫》原文赏析-注释题解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25 12:54

沙丘城下寄杜甫作品原文

沙丘城下寄杜甫

李白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注释】

(1)高卧:这里指闲居。沙丘城:应位于今山东肥城市汶阳镇东、大汶河南下支流洗河(今名洗府河)分水口对岸。

(2)日夕:朝暮,从早到晚。秋声:指寒等在秋季容易引发秋之伤感的种种声音。

(3)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庄子肤筐》篇有“鲁酒薄而邯郸围”之句。《淮南子》云:“楚会诸侯,鲁赵俱献酒于楚王,鲁酒薄而赵酒厚。楚之主酒吏求酒于赵,赵不与,吏怒,乃以赵厚酒易鲁薄酒,奏之。楚王以赵酒薄,故围邯郸。”这两句谓鲁酒之薄,不能醉人;齐歌之艳,听之无绪,皆因无共赏之人。

(4)汶水:鲁地的河流名,河的正流在现代叫大汶河,源出山东省莱芜市东北原山,向西南流经泰安市、很徕山、汶上县,入运河。耿元端说汶水在曲阜之北七八十里处向西流,“思君若汶水”只是联想到汶水,不能认为沙丘城就在汶水之旁。

李白《沙丘城下寄杜甫》原文赏析-注释题解

沙丘城下寄杜甫题解赏析

【题解】

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在东都洛阳,李白初识杜甫,李白、杜甫与高适三人结伴游梁、宋,登吹台、琴台,渡河游王屋山。天宝四载(745),李杜二人再游东鲁而重逢,既而两人又各奔东西,从此再无相逢。这首李白写给杜甫的赠诗或写于两人三年两度相遇之后的一段时间内。《沙丘城下寄杜甫》,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对杜甫绵长的思念之情。

【赏析】

沙丘城,位于山东汶水之畔,是李白漫游鲁中一带时的寓居之所。从天宝三载到天宝四载,李白与杜甫两遇两别。结伴同游的日子里,二人曾“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杜甫《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二人之间结下了非常深厚的情谊。故而分别之后,回到沙丘寓的李白,只身一人时,追忆与杜甫日同行的日子,倍觉寂寞,思君之情如潮水般涌来,于是写有此作遥寄杜甫。诗题中的“寄杜甫”三字是解读此诗的关键所在,不可忽视。

诗歌以“我来竟何事?”的自问开篇:我来到沙丘城究竟是为何事?在诗人心中,这原不成其为问题,然而诗人特意自问,其间隐含了诗人的某种情绪--是没有达到预期目的的怨诘,还是对目下沙丘城的生活不满意?引发读者的悬想。次句诗人自答:“高卧沙丘城。”高卧,意为隐居不仕。典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卿(谢安)屡违朝旨,高卧东山,诸人每相与言:‘安石(谢安,字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长安两年供奉翰林从政失败的经历之后,李白再游齐鲁等地,再次主动选择了高卧林泉的闲居生活。独居沙丘城的李白,自朝至夕,没了杜二甫的陪伴,观景思古,闻音思秋,故云“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诗人高卧沙丘城,他想告诉杜二甫,遍观城池无所见,唯见城边的数年古树,在飒飒秋风中愈见古拙,自朝至夕,风吹叶动,似传秋伤之声。李白借助这城边古树一树招摇的秋意秋声,传达对知交的牵挂着念,借景抒情,情随最深,笔致委婉摇曳。

萧瑟的秋风摇动了一树的秋意,为了驱散这浓重的秋伤,诗人且酒且歌,可是“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鲁酒虽厚,却怎么也醉不了人,齐歌虽艳,却怎么也动不了人。诗人寄言杜甫,为了驱遣满怀的秋伤,他借酒浇愁却愁更愁,借歌驱愁却愁更浓。

满腹情怀,蓄积到此,喷薄在即,诗人在未二句高声唱叹“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杜甫告别李白是为西去长安,长安在汶水西南,而汶水是自东北至西南流向,诗人至此即景点题:杜二甫,我对你的思念之情,浩浩汤汤,就如这浩荡南流的汶水一样,日夜兼程,追随你南行的踪迹。结篇在热切急迫的高声表白中戛然而止,诗人对杜甫的思念之情有如一川汶水倾泻而出,语尽而情长!

李白这首诗,题为“寄杜甫”,可是除了未二句直接点题,表达自己对远在千里之外的杜甫的思念之情之外,前六句诗都是围绕着诗人在沙丘城的生活行文的。一二句交代诗人闲居沙丘城,三四句交代诗人所居环境,五六句抒情表达自己歌酒解愁而不得的苦闷。这六句诗,仿若诗人写信给友人,告诉对方自己的近况,不涉一个“”字,也不用一个“”字,字里行间却可读出诗人和杜甫之间相知相交的深情厚谊。因为不是知交,不会如此向对方絮叨自己的近况,不是知交,不会有耐心倾听对方的絮叨。更有佳妙处在结句,读罢结句,再思前六句,豁然开朗,原来前六句诗人自言自语絮叨自己的沙丘城之伤,是源自诗人对杜甫深切的思念:一、二句诗勾连起来,结合诗题

寄杜甫”,可知诗人是想告诉异地而居的杜甫,二人一别后,他只身居于沙丘城,闲来无聊,每每忆起二人同游齐鲁的时日,就倍觉乏味苦闷;三、四句城边秋声中寄托的是诗人对杜甫深长的思念之音;五、六句酒不醉人、歌不动人是因为思杜心切无心他顾。如此读来,全诗蓄势充分,点题到位,结构上有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之美。

更多李白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