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风·郑风·子衿》原文翻译赏析-诗经大全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20 12:36

《国风·郑风·子衿》原文

国风·郑风·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国风·郑风·子衿》原文翻译赏析-诗经大全

《国风·郑风·子衿》注释翻译

注释

衿〔jīn〕:古代服装下连到前襟的衣领,此指读书人的服装。

嗣音:保持音信。嗣,接续,连续。

佩:系在衣带上的饰物。

挑〔tāo〕兮达〔tà〕兮:挑达,亦作“挑挞”,往来相见貌。一说独自来去貌。

译文

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心境。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就此断音信?
青青的是你的佩带,悠悠的是我的情怀。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不能主动来?
来来往往张眼望啊,在这高高城楼上啊。一天不见你的面啊,好像已有三月长啊!

翻译

你的衣领颜色青青,我的心意悠悠不绝。纵然我没有去见你,你难道不继续通信?你的配饰颜色青青,我的思情悠悠不绝。纵然我没有去见你,你难道就不再回来?来来往往以求相见,就在城门望楼之上。一日没能与你相见,如同已有三月之长!

《国风·郑风·子衿》原文翻译赏析-诗经大全

《国风·郑风·子衿》题解赏析

解读

《子衿》这首诗的主旨,《毛诗序》认为是对郑国学校教育废弛的讽刺,所谓“乱世则学校不修焉”;朱熹《诗集传》则仍从道德礼仪出发,认为“此亦淫奔之诗”。近现代学者主要从个体情感的角度出发,主张这是一首女子思念恋人之诗。

本诗共分三章,每章四句,前二章运用叠咏手法。首、次二章分别以“子衿”和“子佩”起兴,其色皆“青青”,且都与先秦读书人的服饰相关,这或许是诗人所思怀之“子”身份的一个暗示。所谓思物及人,想起“子”的穿着佩饰,自然会想到他本人,“悠悠”一词充分表露出诗人的殷切思怀之心。其后诗人反问对方:纵然我不去找你,难道你就不以音信相通,甚或不来亲自面见?表面上带有轻微埋怨的意味,背后也折射出一种久盼无果的失落和依依不舍的期待。最后一章将诗人的思怀之情渲染到了极致,他不仅踌躇不安地“挑兮达兮”,来回徘徊;还登上城门望楼瞭望远眺,心急如焚。这种心态在末二句中总结得十分到位:“一日不见,如三月兮”,深厚的心理描写功底被钱钟书赞为“已开后世小说言情心理描绘矣”。

这篇诗歌语言清新优美,情感自然真切,正如近人吴闿生所点评的“回环入妙,缠绵婉曲,末章变调”。此诗对后世文学作品亦有深远影响,曹操《短歌行》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一句就直接取自此诗。

赏析

由于孔子曾说过“《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经学家便将《诗经》的每首诗都套上“思无邪”的灵光圈,致使一部《诗经》竞成了儒家的道德教科书。如此篇《子衿》,《毛诗序》认为“刺学校废也,乱世则学校不修焉”。孔颖达疏进一步解释说:“郑国衰乱不修学校,学者分散,或去或留,故陈其留者恨责去者之辞,以刺学校之废也。经三章皆陈留者责去者之辞也。”可是在诗中实在看不出什么“学校废”的迹象。朱熹指出:“此亦淫奔之诗。”(《诗集传》)倒是看出这是男女相悦之辞,纠正了前人的曲解臆说。

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全诗三章,采用倒叙手法。前两章以“我”的口气自述怀人。“青青子衿”,“青青子佩”,是以恋人的衣饰借代恋人。对方的衣饰给她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使她念念不忘,可想见其相思萦怀之情。如今因受阻不能前去赴约,只好等恋人过来相会,可望穿秋水,不见影儿,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捎个音信?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主动前来?”第三章点明地点,写她在城楼上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

近人吴闿生云:“旧评:前二章回环入妙,缠绵婉曲。末章变调。”(《诗义会通》)虽道出此诗章法之妙,却还未得个中三昧。全诗五十字不到,但女主人公等待恋人时的焦灼万分的情状宛然如在目前。这种艺术效果的获得,在于诗人在创作中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诗中表现这个女子的动作行为仅用“挑”、“达”二字,主要笔墨都用在刻划她的心理活动上,如前两章对恋人既全无音问、又不见影儿的埋怨,末章“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独白。两段埋怨之辞,以“纵我”与“子宁”对举,急盼之情中不无矜持之态,令人生出无限想像,可谓字少而意多。末尾的内心独自,则通过夸张修辞技巧,造成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反差,从而将其强烈的情绪心理形象地表现了出来,可谓因夸以成状,沿饰而得奇。心理描写手法,在后世文坛已发展得淋漓尽致,而上溯其源,此诗已开其先。所以钱钟书指出:“《子衿》云:‘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子宁不来?’薄责己而厚望于人也。已开后世小说言情心理描绘矣。”(《管锥编》)

《国风·郑风·子衿》原文翻译赏析-诗经大全

诗经·国风·郑风·子衿鉴赏

这首和《邶风·静女》一样,是写“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那一类男女约会,地点都在城上。不同者,此是约而未会,采用“倒章体”结构(姑且私心名之)。《静女》,开始就交代人、地、事:“静女其妹,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这篇则把相近景况置于末章,而首先出之女子待人不至的心理活动。

从末章“一日不见”看,这对青年人是经常相会的,地点是“在城阙”——或许这是他们的老地方,这也是当时男女幽会惯常所在地,犹如今日公园浓阴树丛之中。日入而息之时也可能是每次会面的老时间。可是这次事出意外,姑娘等候她的情人左盼不至,右盼不来,着急极了,心里不由得翻腾起来。“青青子衿”“青青子佩”就是姑娘“聊乐我员(今)”的意中人,小伙子青青的衣领、青青佩带不时出现眼前,盘旋心头。这两句犹如幻化镜头,时而逼真,子之衿青青之色可视,声容可闻可见;时而模糊,只见一团衣色而人的形容不清。思而深,则所思真而近;思而切,所念遥遥可想而不可求。这如真如幻、一上一下,在她心里不停折腾着。“青青子衿”“青青子佩”两句是实写所思者之形,“悠悠我心”“悠悠我思”两句则虚写己之情。以实写虚、以虚带实,合起来很有些“有所思,乃在大海南”的情绪,按顺说应是“悠悠我心,青青子衿”,如此则有思远怀人的意味,兹今倒置,情思更显急迫,映出候人之意。先言彼,着以浓墨重彩的描绘。次写己,以切切不尽之笔。久久反复荡漾在主人公心头的形象,首先扑入读者眼中,给人印象至深,提摄全篇之神。后人的“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拼却醉颜红”(宴几道《鹧鸪天》)就是这种手法的变化。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这是待人不至的心里思忖,爽约何以如此突然?(先前当是按时来)《诗经》写人言语,皆大都言在口头,出语天然。这四句极为真朴。虽是直说,却非张口即道之语,蕴含着团团疑思:即使我有失约,你难道不再通相约之音,继而诘之,即次章二句,就是今日我不往,你岂能不在这儿等吗?这都是针对彼之不来,反而从己不往而生思推想,这是退一步的设想。而思之初,则当直从彼方着想:每次都往往是他先俟我于城阙,为何这次反常——如忽有他事羁绊,相待已久,此时也该到来——就是真的不来,何不事先透个音儿。这些都当在思之内,不言之中。这些团团疑思都包含在这看似率尔即道的话中,似乎是逻辑中三段论,大小前提都在心里推论,言在口头的只是结论而已。把初等的企盼,久等的忍耐,不见的焦思,失望的埋怨,不无没有的疑虑,以及不见“青青”而又不信其失约的信任心理,都以子子我我亲切嗔怪的数说语出之,真是千思万念,柔肠百转,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这“悠悠我心”于她,于读者,都成势之难免了。吴公子季札观乐,论郑音“其细已甚”。其乐无闻,其词则确然细婉备至。

不断显现的“青青”、心思折腾的“悠悠”,至第三章点透剔明,那是“挑兮达兮,在城阙兮”的心境。“挑达”为双声联绵词,则“挑兮达兮”犹言“挑达兮挑达兮”,这独往独来的徘徊踟蹰是《关雎》的“辗转反侧”,也是《蒹葭》的“溯洄从之”“溯游从之”,步履的匆匆不安以形容心情起伏不平,企盼的真切的“青青”终而变成“在水一方”式的幻化泡影。彻底的失望更激起她欲望如火,心急如焚。焦思聚积,而从心底迸发出一句“一日不见,如三月兮”!时间中每一时段,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这是人的“平常之我”无意识的共感。而特定时间对于“异常之我”的有识的感受中,时间在诗人特定情感中呈现异样的艺术变形。“居欢愒夜促,在戚怨宵长”(张华《情诗》),这是时间的变态。爱情能加快时间的流逝,也能缩短时间的流速。律动性的通感,在“乐短愁长”的感受中,“愁来一日即知长”(李益)更是感情的分量和张力。这里,先前日日相见,欢欣自得,不言其久,一日暂违,则“想如调(朝)饥”,时间“诚有未久而似久”者(《诗义证》),俨然而有三月之隔,时间变长意味着情感加深,这位挑达于城阙的女子的情感脉络不是突突可触吗?

这首诗不仅章为倒章,每章前两句均为倒装,使形象的再现性逼真凸现,从而使情感的表现性更为透越。叠音词“青青”“悠悠”,联绵词“挑达”均置各章之首,增加诗的抒发性。虚词“纵……宁”及末章的四个“兮”字,似不经意而出神入化。前者在相互呼应之中,旋折转益出复杂微妙的心情,后者在前两章的叠唱之后,则有一唱三叹的韵致。末尾的“不见”和篇首的“青青”神情照应在有意无意之间。一篇情思都含裹在“悠悠我心”一句之中,而全诗处处都流露出悠悠不尽的情思。

【相关阅读】

更多诗经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