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于是益有以信人性之善翻译原文赏析故事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2-17 09:35

吾于是益有以信人性之善出自明代王守仁《象祠记》文中:其殆仿于舜之封象欤?吾于是益有以信人性之善,天下无不可化之人也。

【名句翻译】

名句原文:其殆仿于舜之封象欤?吾于是益有以信人性之善,天下无不可化之人也。

名句译文:这种制度恐怕是仿照舜的封象吧?我因此更相信人性是善良的,天下没有不可教化的人。

吾于是益有以信人性之善翻译原文赏析故事

【名句故事】

在“吾于是益有以信人性之善,天下无不可化之人也”这名句中,提到了人性善,天下没有不能教化的人,这让我们联想到主张人性本善的孟子。孟子认为人人都具备有善的四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而这四端可以扩充为仁、义、礼、智四种德行,所以每个人只要能将善的四端扩充为四种德行,就都可以成为圣人了。

孟子为了解释人人皆有恻隐之心,还举了一个例子。他说:“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警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此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孟子的意思是:今人若是看到有幼童快要掉到井里去了,一定会对将要掉到井里去的幼童产生恻隐之心,会想赶快去救他,这不是由于想结交幼童的双亲,也不是由于想博得亲友的赞誉,更不是由于怕落一个见死不救的恶名,这种怜悯之心,纯粹是出于天性的自然情感,有了这种情感,我们才能不假思索,甚至不顾自己的安危去救人。所以孟子认为“无恻隐之心,非人也”,若没有了恻隐之心,就不能算是个人了。

吾于是益有以信人性之善翻译原文赏析故事

【名句赏析】

我们生活的周遭常常有许多天灾人祸发生,从“九·二一”大地震到南亚地震、海啸的发生,死伤数十万,夺去了多少美满家庭的梦,从报纸、电视各种传播媒体,到处都可以见到“为善不落人后”的标语,这不正是“信人性之善,天下无不可化之人”,才会希望用一些标语来唤醒人们的恻隐之心吗?

孟子曾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波兰著名诗人萨迪也曾经说过:“如果你对别人的苦难完全无动于衷,那你就不配算是人。”这句话跟孟子所说的意思是很相近的,可见世界上所有人都是希望讲求恻隐之心的。但是事实上,没有恻隐之心的人还不算是最坏,最坏的是幸灾乐祸的人,台湾看到有人失足落水,奋不顾身,舍身救人的义士年年都有;但是到火灾、水灾、震灾等灾难现场,嘻嘻哈哈看热闹的人却更多。

吾于是益有以信人性之善翻译原文赏析故事

【名句原文】

象祠记

明代:王守仁

灵、博之山,有象祠焉。其下诸苗夷之居者,咸神而祠之。宣慰安君,因诸苗夷之请,新其祠屋,而请记于予。予曰:“毁之乎,其新之也?”曰:“新之。”“新之也,何居乎?”曰:“斯祠之肇也,盖莫知其原。然吾诸蛮夷之居是者,自吾父、吾祖溯曾高而上,皆尊奉而禋祀焉,举而不敢废也。”予曰:“胡然乎?有鼻之祀,唐之人盖尝毁之。象之道,以为子则不孝,以为弟则傲。斥于唐,而犹存于今;坏于有鼻,而犹盛于兹土也,胡然乎?”

我知之矣:君子之爱若人也,推及于其屋之乌,而况于圣人之弟乎哉?然则祀者为舜,非为象也。意象之死,其在干羽既格之后乎?不然,古之骜桀者岂少哉?而象之祠独延于世,吾于是盖有以见舜德之至,入人之深,而流泽之远且久也。

象之不仁,盖其始焉耳,又乌知其终之不见化于舜也?《书》不云乎:“克谐以孝,烝烝乂,不格奸。” 瞽瞍亦允若,则已化而为慈父。象犹不弟,不可以为谐。进治于善,则不至于恶;不抵于奸,则必入于善。信乎,象盖已化于舜矣!《孟子》曰:“天子使吏治其国,象不得以有为也。”斯盖舜爱象之深而虑之详,所以扶持辅导之者之周也。不然,周公之圣,而管、蔡不免焉。斯可以见象之既化于舜,故能任贤使能而安于其位,泽加于其民,既死而人怀之也。诸侯之卿,命于天子,盖《周官》之制,其殆仿于舜之封象欤?

吾于是盖有以信人性之善,天下无不可化之人也。然则唐人之毁之也,据象之始也;今之诸夷之奉之也,承象之终也。斯义也,吾将以表于世,使知人之不善,虽若象焉,犹可以改;而君子之修德,及其至也,虽若象之不仁,而犹可以化之也。”

吾于是益有以信人性之善翻译原文赏析故事

【创作背景】

王守仁(公元1472—1528年),字伯安,明浙江余姚人,曾在绍兴会稽山的阳明洞筑室讲学,学者称为阳明先生。王阳明是明代的大哲学家,提倡“知行合一”、“致良知”学说,世人称为“姚江学派”。

《象祠记》这篇文章是选自《王文成公全书》,是一篇杂记类的古文。象是舜的弟弟,本来的个性桀骜不善,所以有许多人认为不应该有祠,于是本来在象的封地建有的象祠,在唐代时曾经被毁。明代的时候,苗人希望能够重建象祠来供奉,所以就请托王守仁写《象祠记》,来说明虽然象的个性不好,但那是象早期的行为,后来他已经受到舜的感化,不但改过向善,而且还能任贤使能,泽加于民,所以是值得立祠来供奉他的。后来象祠就建在云南宝山县灵鹫、博南山之间,被明代苗人供奉。

这篇文章全文采用对答体的方式写成,记叙作者和当地的土司安君相互问答,以及立象祠的意义和经过,设想新颖,推论严谨,是一篇有关世教的好文章。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