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华洗尽,依旧往日山河-王建《上阳宫》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2-17 09:21

铅华洗尽,依旧往日山河

每一个朝代,都有自己的欢歌与悲歌。盛极而衰是规律、常态,也是一面光照古今、引以为戒的明镜。所有的朝气蓬勃,安于枕乐,到最后都会如乌衣巷那样,被历史滚滚的车轮轧折。开元盛世的梦想,火树银花不夜天的灿烂,霓裳羽衣曲的华丽,还有那包容的文化,朝贡的宾国,浮华尘世如一枕黄粱,醒来之后,发现都城已经改变,朝代已经更迭,唯有山川江河,万古常新!

唐诗,因为广阔的襟怀和气度,书写着自己的风采。在这些诗人的笔下,山川秀美是恒久不变的主题,但建在草木山石之上的都城,却年年月月都发生着自己的变化。

上阳花木不曾秋,洛水穿宫处处流。

画阁红楼宫女笑,玉箫金管路人愁。

幔城入涧橙花发,玉辇登山桂叶稠。

曾读列仙王母传,九天未胜此中游。

——王建《上阳宫》

铅华洗尽,依旧往日山河-王建《上阳宫》

王建的这首《上阳宫》描写了上阳宫的景色和宫中奢华的生活。他说上阳宫的花木好像从来都不曾经历过秋天,草木繁茂永远藏着勃勃生机。洛水从宫中穿过,四散分流到各处。雕栏玉砌的楼阁上,有宫女在欢笑;箫管齐奏的声音婉转地飘到了宫外,引起路人的愁思。涧水边上,幔帐围起的小城里,橙花才刚刚开放,桂叶浓稠桂花四溢的时候,妃子们坐着玉辇出来游玩。

上阳宫始建于唐高宗时,武则天在位的时候又进行了扩建。宫内,殿堂楼阁连绵不绝,洛水穿城,将城市 “切”成两半。水河沿岸,桃李飘香,绿树成荫,碧波荡漾,花团锦簇。相传,一年四季风景如画。触景生情,王建不免感叹,我也读过列仙传和王母娘娘传,但我觉得她们住在九重天的宫殿之上,也不如在上阳宫好啊! 在王建看来,纵然九天仙女下凡尘,也会 “当惊世界殊”!

南京、洛阳、长安……在那些繁华古都的背后,流尽的是王朝的更迭、兴衰、气数,流不尽的是壮丽的山河、华丽的宫殿。历史是巨大的操盘手,她策划并排演了一场场令人哀伤、欢腾的戏剧,却将所有的不动声色都深深地消弭在自然的风物中。

刘禹锡在《西塞山怀古》中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王朝的灭亡令人如此感伤,但山河依旧,只有不变的自然能够撑起万变的人生。王朝更迭,人世变迁,多少情怀如过眼云烟。能够带走的是历史风卷残云后的硝烟,带不走的是月色、夕阳,花草树木深埋地下的根。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两句中,点出了两个地点:朱雀桥和乌衣巷。乌衣巷是晋朝王、谢两大家族的居住地,而 “朱雀桥”则是乌衣巷去往南京市区的必经之地。此两地都是繁华之地、热闹之区,乌衣巷里群聚高士,朱雀桥上往来行旅。诗人在此没有正面描写两地的繁荣之象,而是轻描淡写地写出了 “朱雀桥边”的 “野草花”和 “乌衣巷口”西斜的夕阳。昔日喧闹的朱雀桥边已遍生野草,荒凉的气息缓缓流淌出来,大有桥前冷落、车马稀少之感。第二句 “乌衣巷口夕阳斜”中的 “斜”字用得极为考究,这既是夕阳西斜的实景再现,也暗含了往日繁华的不再,一下将乌衣巷撇入那夕阳的境地。诗人在这两句中采用景中之景的绘法,在昔日风光的名胜之地选取了今日衰败的自然之景,“野草花”和 “夕阳斜”的出现彻底改变了地方风物的原貌,然而诗人眼见这凄凉之景,却是无可奈何。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两句诗家喻户晓,乃千古绝唱。“旧”在这里不仅起到强调的作用,还具有双重指向,不仅指曾经的王谢所居之地即乌衣巷,也指乌衣巷中的 “堂前燕”,一个 “旧”字表达了悠悠惆怅之意。但是 “旧时王谢堂前燕”早已是寻常百姓之家的堂前客,这里也有今与昔的对比,往日的乌衣巷早已繁华落尽,此时居住的正是寻常的百姓之家。诗人对于繁华不再的感慨也在此句中得到了强化。

一只燕子从繁华而来,至寻常而终,历经诸多变化,眼见世事流转,今昔之间徒增一丝况味,浸染着一抹婉转之美,简洁精练的语词一语道破人生之味、生命之叹,平凡的辞藻在这四句诗中体现出含蓄而隽永的味道。

铅华洗尽,伴随着消失的是曾经的繁华。历经沧桑变化,才知道历史是无常的。朝代在不断更迭,人事在不断变换,然而往日山河却依旧。这是唐朝诗人的情殇,也是他们的落寞所在。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