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翻译原文赏析故事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2-17 09:24

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出自明代王世贞《蔺相如完璧归赵论》文中:令秦王怒而僇相如于巿,武安君十万众压邯郸,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

【名句翻译】

名句原文:令秦王怒而僇相如于巿,武安君十万众压邯郸,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

名句译文:假使招惹秦王动怒,杀相如于市,派武安君带兵十万迫近邯郸,并责问那块璧和失信的事;一仗打胜,相如会被灭族,再胜,那块璧终究还是归于秦国所得了!所以我说:“蔺相如保全了那块璧,是天意啊!”

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翻译原文赏析故事

【名句故事】

这篇文章是王世贞针对“蔺相如完璧归赵”这段史实作的评论,但这段史实究竟是怎样的呢?

战国的时候,赵惠文王有一块叫做“楚和氏璧”的宝玉,被秦国的昭王知道了,昭王便派了位使臣到赵国来,跟惠文王商量要以15个城池和赵国换取这块“楚和氏璧”的宝玉。大家看到惠文王相当烦恼,就有人提议:“我们去请智勇双全的蔺相如来,他一定会想到好办法的。”文王询问蔺相如该不该拿去,相如认为要,并且自愿前往。蔺相如到了秦国以后,见到了秦昭王,便把璧玉奉上。秦昭王一见到璧玉后,高兴得不得了,不断地把璧玉捧在手上仔细欣赏,又把它传给左右的侍臣和嫔妃们看,却都不提起15个城池交换的事。

蔺相如一看情形不对,马上上前对秦王说:“大王,这块璧玉虽然是稀世珍宝,但仍有些微的瑕疵,请让我指引给大王看看。”秦王一听:“有瑕疵?快指给我看!”蔺相如从秦王手中把璧玉接过来以后,马上向后退了好几步,背靠着大柱子,瞪着秦王大声说:“这块璧玉根本没有瑕疵,是我看到大王拿了宝玉以后,根本就没有把15个城池给赵国的意思。所以我说了个谎话把璧玉骗回来,如果大王要强迫我交出璧玉的话,我就把楚和氏璧和我自己的头,一起去撞柱子,砸个粉碎。”蔺相如说完,就摆出一副要撞墙的样子。

秦昭王害怕蔺相如真的会把璧玉撞破,连忙笑着说:“你先别生气,来人呀!去把地图拿过来,划出15个城市给赵国。现在你可以放心把璧玉给我了吧!”蔺相如知道秦王不安好心,就骗秦王说:“这块楚和氏璧,是天下人都知道的稀世珍宝,赵王在交给我送到秦国来之前,曾经香汤沐浴,斋戒了五天,所以大王在接取的时候,也同样应该斋戒五天,然后举行大礼,以示慎重。”秦王为了得到璧玉,只得按照蔺相如所说的去做。蔺相如却趁着秦王斋戒沐浴的这五天内,叫人将那块璧玉从小路送回赵国。

五天过去了,秦王果真以很隆重的礼节接待蔺相如。蔺相如一见秦王便说:“大王,秦国自秦缪公以来,20多位君王,很少有遵守信约的人,所以我害怕受骗,已差人将玉璧送回赵国。如果大王真的要用城池来交换楚和氏璧,就请先割让15个城池给赵国,赵王一定遵守誓约将玉璧奉上。现在,就请大王处置我吧!”秦昭王一听璧玉已经被送回赵国,心里虽然很生气,却也佩服蔺相如的英勇,不但没有杀他,还以礼相待,送他回赵国。后来,大家就用“完璧归赵”来形容将别人的东西完整归还给别人的意思。

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翻译原文赏析故事

【名句赏析】

中国古代对于璧玉好像总是特别重视,所以由璧玉而产生的典故和历史故事也就特别多。“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这句话透露出一种命定论的感觉,似乎在冥冥中有一些是情势早就决定好了的。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记载一段关于秦始皇与一块璧玉间的故事,也有这样的意味。

在始皇三十六年(公元前211年)的秋天,有位使者从关东走夜路经过华阴平舒道(陕西省华山之北)时,遇见一人手持一块璧玉,并拦住使者说:“替我把这块璧玉送给水神。”又说:“今年祖龙死。”(祖就是始,龙代表国君,祖龙死是暗示始皇将死的意思)。使者问他何故?那人就忽然不见,留下璧玉就离去了。没想到,这块璧玉竟是始皇二十八年出巡渡江时,不小心遗落到江中的那块璧玉。

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十月癸丑日,始皇外出巡游。有一天始皇梦见和海神交战,便请占梦的博士解梦,博士认为只要射死水中的大鱼蛟龙就可以了,但是在射杀了一条大鱼之后,始皇往西巡游到平原津时,就病倒了,病情一天比一天沉重,到了七月丙寅日,始皇病崩在沙丘平台(今河北省平乡县东北)。也许人无法决定自己的生死,连秦始皇也不例外。

在金庸小说《鹿鼎记》第五十回《鹗立云端原矫矫,鸿飞天外又冥冥中》,也曾出现“完璧归赵”的词语。“……韦小宝笑道:‘多谢万岁爷金口。奴才升官发财,多福多寿,全凭皇上恩赐。再说,奴才这两笔钱,本来都是台湾人的,还给了台湾的老百姓,也不过是完璧归……归台而已。’康熙哈哈大笑,说道:‘完璧归赵的成语,给你改成了完璧归台。’”

由这边我们可以知道“完璧归赵”已经由一个历史故事演变为一个我们日常生活用来形容原物完整奉回的形容词了。

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翻译原文赏析故事

【名句原文】

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明代:王世贞

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

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是时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窥赵也。赵得其情则弗予,不得其情则予;得其情而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

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璧非赵璧乎?而十五城秦宝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与城,而绐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

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令秦王怒而僇相如于市,武安君十万众压邯郸,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

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若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

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翻译原文赏析故事

【创作背景】

王世贞(公元1526—1590年),字符美,明江苏太仓人。22岁举进士,官至南京刑部尚书。王世贞继李攀龙后掌文坛盟主,达20年之久,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与李攀龙、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等被誉为“后七子”。但这前后七子的古文,往往流于仿真,而为后人所诟病。

战国(公元前403—前221年)是一个兼并剧烈的历史时期。本文所叙史实发生在前283年到前279年之间,正值战国中期之末。在此之前,秦早已占领了巴蜀,并夺取魏在河西的全部土地,又多次大败楚军,初步形成了统一全国的趋势。在此期间,秦以主力图楚,公元前280年秦取楚上庸(今湖北房县、均县等地)及汉水北岸,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今湖北江陵),逼楚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尽管如此,秦仍未停止对赵的进攻,所以如何对付秦的挑战已成为赵国安危之所系的大问题。廉颇和蔺相如就是在这个历史舞台上起关键作用的人物。

王世贞认为虽然人们都称赞蔺相如完璧归赵,但是这不是可以令人信服的。就《蔺相如完璧归赵论》这篇文章来看,作者认为蔺相如保全了那块璧,是既怕秦国又要激怒秦国,而这件事是很奇怪的,而且当秦国已经要割让城池之时,蔺相如又派人将璧偷送回赵国,这是将有理的一方让给秦国啊!况且如果秦国真的动怒杀了蔺相如,又打起仗来,赵国还是保不了那块璧,所以作者说:“蔺相如保全了那块璧,是天意啊!”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