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成功人士的负能量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2-16 20:50

关键词:划粥割齑

警句: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很多人都是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知道范仲淹的,我却是在很小的时候,从一本以古人勤学为主题的连环画里认识他的。

那本连环画里收录了凿壁偷光、囊萤映雪、悬梁刺股等很极端的故事,而给我那幼小心灵以最强烈冲击的,首推范仲淹的故事。

如果范仲淹生活在今天,绝对会成为成功学的典范人物。每家书店的中心展台上都会在最醒目的位置摆上范仲淹的传记或访谈录,他的半身照片会铺满整个封面,照片上的他双臂环抱胸前,目光垂向斜下方,一副睥睨天下、舍我其谁的派头。他确实是凭借惊人的勤奋而成功的,一切天资、机遇、时代大势都在他的勤奋面前不值一提,所以他的成功经验当真很值得人们花上一辈子的心血来学习借鉴。

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拖着这个还不记事的孩子在贫困的家计里一筹莫展。还好她终于挨到了幸福来敲门的时刻,一场婚姻改变了她的命运:她改嫁到了一个富裕的朱姓人家,对方不仅接纳了她,还毫无芥蒂地接纳了她和前夫所生的孩子,而唯一的要求只是这个孩子要改姓朱,今后就当作朱家血脉来养育。

这当然不是什么过分的要求,也算是为了今后的家庭和睦而采取的一项有效的预防措施。于是这个尚在懵懂中的范家孩子就以朱说这个名字开始新生了。继父待他不错,等他长到读书的年纪之后,对家庭的唯一不满就是:生活能不能不要这样富裕啊?!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成功人士的负能量

不知道是什么缘故,范仲淹早早就认定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他坚信富裕、安逸的生活会消磨人的意志,而解决之道只有一个,那就是自讨苦吃。

范仲淹于是到山寺里寄宿读书,刻意用苦行僧的生活标准来磨砺自己。他每天的伙食只有稀饭,而为了把稀饭当干饭吃,他总是等稀饭晾凉、凝结之后用筷子划成四块,早晚配着咸菜各吃两块,大约就像今天吃果冻一样吧。所以流传下了“划粥割齑”这个典故,与悬梁刺股、凿壁偷光齐名。

这已经算是勤学苦读的极致了,但命运偏偏还要给他一点刺激:

少年朱说意外得知自己原本是范家的儿子,这些年一直靠着继父的接济度日。少年人的敏感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从那一刻起他便下了决心,将来一定要自立门户,靠自己的双手搏出一片未来。

那么可想而知,他今后读书一定读得更苦。是的,他不顾母亲和继父的苦苦阻拦,只带着最简单的行李辞家而去。他不再想要继父的哪怕一点点接济,他相信自己有本领闯出一片天。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成功人士的负能量

二十三岁那年,范仲淹如愿进入了应天府书院。这里是宋代四大书院之一,书籍齐备,精英如云。今天我们很难想象古代书籍的稀有,那时候虽然印刷术已经成熟,但印制、流通成本不菲,即便是富家也很难置办起几部像样的书籍,所以书香门第才有令人艳羡的教育优势。

范仲淹如果进不了书院,确实是很难获得知识竞争力的。

书院里的书籍可以免费借阅,这是一座何等的宝藏啊。范仲淹任由自己徜徉于知识的海洋,在同学们看来,图书馆里似乎具备了这个穷孩子所需要的一切,以至于他不需要吃饭也可以生存下来。

当然范仲淹还是要吃饭的,只不过他吃的东西在同学们看来完全玷污了“饭”这个神圣的字眼。

有官二代同学受到了感动,拿自己的高级点心分给范仲淹。然而几天过去,却发现这些点心完全没有被人动过,只在静默的空气里孤独地发霉。范仲淹这样安抚官二代的恼怒:“我不是不识抬举,只是担心一旦吃过这些高级点心,今后就再难挨得住吃糠咽菜的日子了。”

这是何等的定力啊,如果这样还不能出人头地,恐怕所有人都会三观尽毁。

那时候范仲淹写过一首明志诗赠给同学晏殊,最后一联是:“但使斯文天未丧,涧松何必怨山苗。”寒门子弟如同山涧深处的松树,长得再高也没法从山涧里露头;官二代、富二代如同山顶上的小草,才一露头就站在最高处,接受阳光和雨露的滋养。但是,只要天下大道没有彻底沦丧,涧底的松树就总会有出人头地的日子,何必向官二代、富二代们抱怨命运的不公呢?!

这真是很励志的诗句啊,当初孔子和孟子也是这样靠着对天道的笃信渡过一个又一个难关的。今天的我们当然知道这样的信念其实一点也站不住脚,但人总是需要信念,需要精通自欺欺人的本领,才能够在困难面前不至于畏缩或心理崩溃。哪怕你相信猪八戒是宇宙真神,只要你一往无前地笃信下去,对你的生活也一定大有裨益。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成功人士的负能量

皇帝也有信念,宋真宗的信念是修道升仙。

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宋真宗大驾出巡,朝拜道教太清宫。

盛大的车马仪仗经过应天府书院,全城轰动,书院的学生们也抛下书本,狂迷一般地挤进看热闹的人群里去。如果你在北京奥运会那年清早起床,奔到几公里外,挤在人群里守候火炬传递的队伍,还跟着火炬疯跑过一段,你就能够体会宋朝人对真宗皇帝的车队抱有怎样的热情。

整个应天府书院里,只有一个人岿然不动,如往常一样钻在故纸堆里,仿佛什么都不曾发生似的。当然,这个人一定就是范仲淹了。

有好心的同学提醒他,千万别错过这千载难逢的瞻仰皇帝真容的机会,他只淡淡答道:“将来有机会的。”

这就像同学们拉你去看奥运火炬传递,你淡淡然说“将来有机会的”,于是四年之后,你在所有火炬传递者的簇拥下气定神闲地出现在奥运会的主席台上,而范仲淹仅仅等了一年就以新科进士的身份站在金殿和御宴上目睹了真宗皇帝的真容。

这算是踏上了功成名就的第一步,从此范仲淹正式加入了帝国管理者的精英集团,出将入相,风光无限。姓氏也终于改回了范,他不再是朱说,而是范仲淹了。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成功人士的负能量

官场凤凰男有固定的人生模式,因为早年太苦,拼搏太勤,所以一朝得势,很容易沉溺在权力和财富的世界里不可自拔。范仲淹是个例外,他自幼追求的是孔子之“斯文”,是天地之至道,在如此高远的理想之下,一切功名利禄当真只是过眼云烟。他要的只是理想,不是其他任何东西。

他是一个富于实干精神的理想主义者,而恰恰是这样的人,非但出身苦,做官也做得很苦。官场通则是多表忠心,多结人脉,少做事,范仲淹却是个甘愿多做事的人。多做事就意味着多受累和多犯错,总之是费力不讨好的。所以镇守西北边疆、抵御西夏入侵,这种武将都做不来的事情会交给他这样一个文官去做,而他居然也做得不差。戍边期间他填词以寄托情怀,在那个还无所谓婉约词与豪放词之别的时代率先唱出了豪放的歌声: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样的《渔家傲》,范仲淹一共填过多阕,皆以“塞下秋来”起首,可惜流传下来的只有这一阕而已。词的意境很悲,是在边城的秋色里感叹离家万里而功业不就,自己熬出了白发,士兵在无眠中留下思乡的泪水,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平安还乡。

范仲淹填词来排遣心底深处的愁苦,却不小心犯下了政治错误:

身为边防主帅,非但不去激励士气,反而散布负能量,这怎么可以?

所以欧阳修讥讽这几首《渔家傲》是“穷塞主”之词,不是大元帅该说的话。

事有凑巧,后来又有一位高官外出守边,欧阳修便也作了一首《渔家傲》相送,词中尽是“战胜归来飞捷奏,倾贺酒,玉阶遥献南山寿”这等正能量爆棚的句子,还说什么“此真元帅之事也”。

欧阳修这首词仅仅流传下来这几句,仅从这几句来看,不过是一派官场混账话罢了。但事要两说,欧阳修的意思无非是要将文学与政治区分开来,文学上正确的未必政治上正确。换言之,词的创作应该合乎身份和环境,如果你是职业词人,不妨为艺术而艺术,但如果你是国家大臣、一方元帅,写出那么悲悲切切的东西来就是不合适的。

官场的话和词人的话各有各的适用范围,其间的疆界不能逾越。当然,如果范仲淹有机会回敬欧阳修一句,一定会说:“你做官做得那么舒服,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啊!”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成功人士的负能量

范仲淹很可能真会那么讲的,因为他这一辈子最不晓得的事情就是圆滑,为此没少开罪当朝权贵。假如不是他个人能力太强,又十分踏实肯干的话,早就被排挤到十万八千里之外了。这就和现代职场里的生存法则一样:如果你处不来人际关系,不懂得阿谀奉承的话,就必须有过硬的个人能力和老黄牛一般的吃苦耐劳精神。

范仲淹是从小拿黄连当饭吃的人,不介意一切逆境。他当然也有愁苦需要排解,而诗歌又是一种太严肃的文学,一切愁绪就尽情放在词里边吧。

他也写过很婉约的词,那愁绪的味道不是悲壮,而是缠绵。比如那首《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这首词写得凄婉,越读越有百感交集、百转千回的味道。同样类型的还有一首《御街行》,后人很诧异地评价说,想不到他这等铁石心肠的人还能写出这般销魂的话语。

纷纷坠叶飘香砌。

夜寂静,寒声碎。

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

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

酒未到,先成泪。

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

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品味词义,似是在思念一位远隔天涯的女子,这铮铮铁汉的心里怕也在最柔软的一寸藏着些许缠绵悱恻的爱情往事。词背后的故事我们已经无从知晓,即便真有怎样的情愫,对于范仲淹而言也当是可以忍心悬置的吧?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成功人士的负能量

当晚年的范仲淹真的和欧阳修在筵席上饮酒赋诗的时候,他将毕生积蓄的负能量尽数填在一阕《剔银灯》里。欧阳修当然不会表示任何不满,毕竟这只是私宴,何必再背负什么政治正确的大包袱呢,既然是朋友,彼此自然就有着做对方情感垃圾桶的义务,就随他抱怨个够吧。

这首《剔银灯》仿佛真是酒醉之后写的,通篇只用口语,插科打诨,全没有一点达官的架子和文人的风雅:

昨夜因看蜀志,笑曹操孙权刘备。

用尽机关,徒劳心力,只得三分天地。

屈指细寻思,争如共、刘伶一醉。

人世都无百岁。少痴騃、老成尪悴。

只有中间,些子少年,忍把浮名牵系?

一品与千金,问白发、如何回避?

这首词通篇都是牢骚,是因为政治改革的流产而向战友欧阳修发出的牢骚。词义是说昨夜读《三国志》,只觉得曹操、刘备、孙权纵然机关算尽也只得到个天下三分的局面,实在徒劳可笑。仔细想想人生诸般辛劳皆无谓,倒不如尽情饮酒作乐的好。想人生不满百岁,一小一老时都谈不上什么生活质量,只有青壮年一点宝贵的时间而已,但这点时间又怎能浪费在功名上面呢?就算官居一品,富有千金,也逃不过这样的自然规律啊!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成功人士的负能量

和理想主义者一起生活是痛苦的,他的理想越高,潜在的痛苦就越大,因为理想战胜现实从来都是微不足道的小概率事件。明智的人不会把人生赌注押在这上边,正如在今天不会去买彩票一样。当然,也正如今天买彩票的人从来没有少过,靠概率判断来审慎生活的人也从来都是少之又少的。

理想主义者最受不得岁月迟暮,因为他们对“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感触最深。其实在旁人看来,以范仲淹的出身能做到后来的成绩已经足以骄人,但范仲淹介意的偏偏不是骄人,而是自我实现。他在理想的荆棘路上已经走出了很远,但只要没达到终点,他都是伤心的。

范仲淹名字考

范仲淹,字希文。“仲”字一般表示“伯仲叔季”的排行,但考虑到范仲淹的仲兄名叫范仲温,所以范仲淹这一代取名的规则应当是“仲”字加一个三点水旁的单字。从名与字的关联来推断,“淹”在这里是广博、精深的意思,“希文”表示对“文”的企慕。“文”并不是现代汉语里文化、文学的意思,而是周代政治特色的概述,是所谓“忠、敬、文”三大政治之一。《史记·高祖本纪》结尾有这样一段话:太史公曰:夏之政忠。忠之敝,小人以野,故殷人承之以敬。敬之敝,小人以鬼,故周人承之以文。文之敝,小人以僿,故救僿莫若以忠。三王之道若循环,终而复始。司马迁分别用一个字来概括夏、商、周三代的政治特色,即:忠、敬、文。这段文字大意是说:夏朝的政治忠厚质朴,其弊端是老百姓粗俗无礼;所以等商朝接替夏朝之后,政治上便取庄严虔敬之道。庄严虔敬的政治作风也有流弊,老百姓会迷信鬼神,所以等周朝接替商朝之后,政治上便强调尊卑等级。强调尊卑等级也有流弊,老百姓会变得不诚实。如果要扭转这种局面,最好的办法莫过于采用夏朝的忠厚质朴之政。三王之道就这样循环往复、周而复始。周代之“文”是孔子最推崇的政治风格,所以笃信儒学的范仲淹字“希文”正是延续儒家的思想血脉。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