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原文翻译赏析-孟浩然-五言律诗-唐诗三百首

作品体裁:五言律诗 时间:2024-02-06 05:24

唐诗三百首第117首孟浩然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收录于清人孙洙(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第五卷五言律诗。此诗的前两联以气势磅礴的笔力,写出八月洞庭水天一色、蒸云梦、撼岳阳的浩瀚激荡的景象,气魄宏大,意境壮阔,是咏洞庭的千古绝唱。但诗人之意旨不在俯仰山水,而是借浩瀚湖景,抒发胸中大志施展无门的郁闷,希望能得到张丞相的援引、荐用。虽为干禄而作,但诗以望洞庭托意,运用比兴,表干乞之意,却不露“干乞之痕”,兴象风骨皆备。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作品原文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原文翻译赏析-孟浩然-五言律诗-唐诗三百首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译文注释

译文一

八月湖水涨得与岸齐平,湖水空明清澈水天难分。

雾气蒸腾弥漫云梦大泽,波涛澎湃摇撼岳阳古城。

想要渡湖可惜没有船只,闲居隐卧有愧英明朝廷。

坐看湖上垂竿钓鱼的人,自己是空怀羡慕的心情。

译文二

八月间那洞庭湖水高涨平岸,一眼望去,清澈透明竟容易与天空相混淆。这云梦古泽啊,水气蒸腾,波浪滔天啊,摇撼着岳阳城。我想要渡过水面,却没有舟船和桨橹,闲居独处之时,不禁有愧于这太平盛世。只是望见湖边那些垂钓之人,徒然地想要得到水中之鱼啊。

注释

张丞相:或说为张九龄,或说为张说。此诗题或作《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临洞庭湖上张丞相》。

涵虚:形容湖水空明。

太清:指天空,《楚辞·九叹·远游》有“譬若王侨之乘云兮,载亦霄而凌太清”句。

云梦泽:古时云、梦为二泽,长江之南为梦泽,江北为云泽,后来大部分变干变淤,成为平地,只余洞庭湖,人们仍习惯称其为云梦泽。

端居:指闲居独处。

羡鱼:典出《淮南子·说林训》,载:“临渊而羡鱼,不若归家织网。”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原文翻译赏析-孟浩然-五言律诗-唐诗三百首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作品鉴赏

赏析一

后人点评:

《西清诗话》:洞庭天下壮观,骚人墨客题者众矣,然终未若此诗颔联一语气象。

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孟浩然来到长安,写这首诗赠给当时的丞相张九龄,表达自己想要出仕的愿望,希望得到张九龄的赏识和任用。

诗文的前四句主要描写的是洞庭湖雄伟壮阔的景色。“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这两句描写的是八月里洞庭湖水壮阔雄浑的景象。八月湖水涨得很满,与河岸几乎相平。远远望去,洞庭湖水和天空连接成了一片,水天一色,汪洋浩瀚,润泽着广袤的土地,包容着大大小小的河流,气势极为宏大。“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这两句话则用精练的语言概括了洞庭湖两处典型的特点。这两句话的意思是,洞庭湖茫茫水汽能将云梦古泽蒸腾,它的汹涌波涛能震动岳阳古城。“气蒸云梦”、“波撼岳阳”用夸张的手法,极力展现了八百里洞庭湖广阔雄壮的气势。如此宏大壮阔的景观也体现了诗人拥有广阔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这宏伟的自然景象也象征了开元清明盛世。

“欲济无舟楫”,从第五句开始,诗人由写景转到自身。这句话的意思是,我想要渡过这浩瀚的洞庭湖,可是自己又没有渡湖的船。这句话用渡湖比喻自己想要出仕,舟楫比喻引荐的人。诗人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希望得到朝廷赏识的积极出仕的渴望和现在没人举荐的苦衷。“端居耻圣明”,诗人只能闲居在家,无所事事,这样自己就愧对了这个圣明的时代。表现了诗人对国家的肝胆爱国忠心。“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这两句话的意思是我看钓鱼人在那里钓鱼,只有羡慕鱼儿的心情了。这里诗人将《淮南子·林说训》中的“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巧妙地翻用,赋予了这句话新的意义,表现了他不甘寂寞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再次表现了诗人积极出仕的精神。“坐观”、“徒有”照应全篇,结束全诗,组成了一个完整统一的诗文意境。整首诗着意写出仕,却能完美地寓情于景,表达委婉曲折,不露一点求仕痕迹。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干谒诗,就是指向权贵官员献上诗文,以求得引荐任用。诗文表达含蓄得体,措词陈恳自然,不卑不亢,分寸掌握得恰到好处。

赏析二

这首诗和杜甫的《登岳阳楼》一样都是歌咏洞庭湖壮丽景色的名篇。作者写景从大处落笔,通过浩瀚的湖水,蒸腾的水汽,澎湃的波涛,水天一色的壮丽景色,表现洞庭湖的汪洋壮阔,气势磅礴。在诗的后半部则借洞庭湖的眼前事物为喻,抒写自己在政治上积极入世和希望得到援引的心情。作者向张九龄表白这种心情,言外之意,就是希望张九龄援引荐用。本诗抒情部分和写景不甚和谐,和杜甫《登岳阳楼》相比,二人的胸怀,感情差距甚大,影响了这首诗的意境,所以,虽同是名篇,但却逊于杜诗。

赏析三

旧谓此诗作于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孟浩然西游长安,即出此诗以干谒宰相张九龄。但也有人说,当时张九龄尚在家乡韶关丁母忧,于此年年底才进京就任中书侍郎,未必能与孟浩然相见,认为二人相会当在其后张九龄被贬荆州长史之时。然而其时孟浩然已一心隐居,诗中有求荐举之意,似与他的心境不合。故李景白在《孟浩然诗集校注》中又提出另外一种说法:“本诗当作于开元四年(716年,时孟浩然二十八岁)左右张说任岳州刺史期间……张丞相当指张说。”亦有一定的道理。

诗歌背景暂且不论,就诗而言,所写乃洞庭景致,以此发兴,表现出诗人渴望出仕而不得其门的哀怨心情。开篇先说“八月湖水平”,此平非指平缓、平稳,因其后有“波憾”句,可知此平乃指八月间秋水蓬勃,水涨至与岸齐平意也。“涵虚混太清”句,涵本指高天,这里是比喻水波,水波澄澈空明,似与“太清”也即天空同色,加之水面高涨,远远望去,正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

此诗颔联为千古佳句,描写眼前景物之阔大,气魄雄奇,可见孟氏胸中自有无穷丘壑,非专心于隐居者也。水面上雾气蒸腾,碧波荡漾,岳阳城在水光的笼罩下不仅渺小,而且竟似显得摇摇欲坠——“蒸”、“憾”二字,正得炼字之精要。随即诗人即从眼前宏阔之景,引发自己的慨叹,自己想要渡湖却惜无舟船,所含之意是指:我想要出仕,但却无路可通啊。诗人本有抱国之志,却不得其门而入,于是被迫“端居”,却不禁内心有愧,甚觉其“耻”。

尾联是诗人的抱怨。“羡鱼”典出《淮南子·说林训》,有“临渊而羡鱼,不若归家织网”句,而《汉书·董仲舒传》也载:“故汉得天下以来,常欲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古人有言曰:‘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也就是说,与其徒然地望着水面,希望得到水中的鱼儿,还不如退回去准备好捕鱼的工具呢。诗人即用此意,说那些想要钓鱼的人,白白地望着水中的鱼儿不肯上钩,实在是太令人遗憾了。张丞相若真想得到人才,治理好国家,就应当为人才的进举敞开大门,则似我这般的人才也便不必“端居耻圣明”,找不到入仕之门了呀。

诗从景而发情,转折非常自然,尾联虽有怨怼,却借旧典曲折道出,确实是干谒之诗。前即借景以抒发自己内心抱负,更以浩瀚之佳对以展示自己的文采,后则委婉地希望得到入仕之途,严格说起来,这不是一首写景诗,也不是一首抒情诗,而是一首为干谒而作的应用诗。

赏析四

这首诗从大处落笔,通过浩瀚的湖水、蒸腾的水汽、澎湃的波涛等景色,表现洞庭湖的水天一色、汪洋壮阔。全诗气势磅礴,格调雄浑。诗题中的张丞相指张九龄。

这是一首干谒诗。所谓“干谒”,即是向达官贵人呈献诗文,以求引荐录用。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孟浩然西游长安,将本诗献予当时的丞相张九龄,以求录用。全诗颂对方,而不过分;乞录用,而不自贬,不亢不卑,十分得体。

诗的前两联写洞庭湖波澜壮阔、气势雄伟的景象,象征开元的清明政治。首联写洞庭湖的汪洋浩瀚,水天相接,容纳百川。颔联写洞庭湖的水汽和烟波,烟波浩渺,润泽万物。而“波撼”两字放在“岳阳城”上,衬托出湖水的澎湃有力。在湖波的激荡下,湖滨的岳阳城也变得不安起来。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阔,而且充满活力。

后两联即景生情,抒发诗人进身无路,闲居无聊的苦衷,表达出诗人急于出仕的决心。颈联是诗人向张丞相表明心事,说明自己欲仕无门:诗人面对浩渺湖水,想到自己还是在野之身,无人引荐,正如渡湖人没有船只一样。在这个“圣明”的太平盛世,诗人闲居无事,碌碌无为,感到非常羞耻,立志要做出一番事业来。之后,诗人在尾联发出呼吁。“垂钓者”暗指当朝执政的人物,其实是指张丞相。尾联的意思是:张大人,我非常钦佩您能出来主持国政,可惜我只是一介平民,不能追随您左右,为您效劳,只能在此徒然地表达对您的钦慕之情。诗人巧妙运用“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古语,另翻新意,表达倾慕之情;而且,“垂钓”正好同“湖水”照应,不露痕迹。但只要仔细品味,读者很容易就能体会出诗人希望得到引荐的心情。

全诗写景气象宏大,波澜壮阔;抒情不露痕迹,实乃妙作。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原文翻译赏析-孟浩然-五言律诗-唐诗三百首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

字号:字浩然

籍贯:襄阳(今湖北襄阳)

作品风格:恬淡孤清,不拘奇挟异

诗人小传:

孟浩然(689年~740年),本名不详,浩然为其字,襄州襄阳人,故世称“孟襄阳”,是唐代著名诗人。他的前半生主要居家侍亲读书,以诗自娱,四十岁游京师,应进士不第。据说唐玄宗咏其诗,见“不才明主弃”语,乃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而放归。其后孟浩然漫游吴越,穷极山水,更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他的诗大多为五言短篇,描写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虽不如王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也有独特造诣:不事雕饰,清淡简朴,感受亲切真实,生活气息浓厚,富有超妙自得之趣。他是唐诗中山水田园派的领军人物,后人遂将其与王维并称为“王孟”。

【相关阅读】

更多孟浩然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