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白石道人野云孤飞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2-16 16:37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白石道人野云孤飞

白石道人姜夔(1155?—1221?)对诗词、散文、书法、音乐无一不精,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白石道人歌曲》是流传至今的唯一一部带有曲谱的宋代歌集,被视作“音乐史上的稀世珍宝”,其词为雅词典范,自成一派,清刚婉丽,典雅蕴藉。

《扬州慢·淮左名都》是姜夔二十二岁时写的著名作品:“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扬州自古是淮南东路的名城,这里有著名游览胜地竹西亭,初到扬州,我解鞍下马稍作停留。当年那春风十里繁华街道,如今却是青青荠麦凄清冷寂。自从金兵侵犯长江流域以后,连荒废的池苑和古老的大树都厌恶再提起那一次战乱。临近黄昏,凄清的号角已吹响,回荡在这座凄凉残破的空城。杜牧曾以优美的诗句把你赞赏,今天他若重来定会为你的残破而吃惊。纵使他有豆蔻芳华的精工词采,有歌咏青楼一梦的绝妙才能,也难以抒写此刻深沉悲怆之情。二十四桥依然完好无损,桥下波心荡漾,一弯冷月寂寞。想那桥边红芍年年花叶繁荣,不知年年有谁欣赏,为谁而生?

扬州昔日的风流繁华与眼前的凋残破败形成强烈对比,乐景写哀,清雅空灵;悲凉凄怆,催人泪下。

三十六岁那年冬天,姜夔到苏州谒见范成大。在范家踏雪赏梅时,范成大向他征求歌咏梅花的诗句,姜夔就填了《暗香》《疏影》二词。这两首词与《扬州慢》一样,前无古人,纯属姜夔自创。

《暗香》以梅花为线索,抒写自己今昔之变和国家盛衰之感,内容虽与林逋的《山园小梅》有关,但境界远远超出林逋的诗作,词曰:“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昔日皎洁的月色,曾经多少次映照着我,对着梅花吹奏着声韵谐和的玉笛。笛声召唤来美丽佳人与我一起攀折梅花,不顾清冷寒瑟。而今我像何逊一样渐渐衰老,往日春风般绚丽的辞采和文笔全都已经忘记。令我惊异的只是,竹林外稀疏的梅花已把清冷的幽香散入华丽的宴席。江南水乡此刻正是一片静寂,我想折梅寄托相思情意,可叹路途遥遥,夜晚的积雪又已覆盖了大地。我手捧翠玉酒杯洒下伤心的泪滴,我面对着红梅默默无语。昔日折梅的美人又浮现在我的记忆中,常记得曾经携手游赏之地,千株梅树开满了怒放的红梅,西湖上泛着寒波,一片澄碧。此刻的梅林却被风吹得凋落无余,何时才能重见梅花的幽丽?

《疏影》词曰:“苔枝缀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客里相逢,篱角黄昏,无言自倚修竹。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犹记深宫旧事,那人正睡里,飞近蛾绿。莫似春风,不管盈盈,早与安排金屋。还教一片随波去,又却怨、玉龙哀曲。等恁时、重觅幽香,已入小窗横幅。”

苔梅的枝梢缀着梅花,如玉晶莹,两只小小的翠鸟,栖宿在梅花丛。在客旅他乡时见到她的倩影,像佳人在夕阳斜映篱笆的黄昏中,默默孤倚着修长的翠竹。就像王昭君远嫁匈奴,不习惯北方的荒漠,只是暗暗地怀念着江南江北的故土。我想她戴着叮咚环佩,趁着月夜归来,化作了梅花的一缕幽魂,缥缈、孤独。我还记得寿阳宫中的旧事,寿阳公主正在春梦里,飞下的一朵梅花正落在她的眉际。不要像无情的春风,不管梅花如此美丽清香,依旧将她雨打风吹去。应该早早给她安排金屋,让她有一个好的归宿。就任她一片片地随波流去,却又埋怨玉笛吹奏出哀怨的乐曲。到那时,想要再去寻找梅的幽香,唯有小窗间的画幅上还存留着它的遗迹。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白石道人野云孤飞

张炎评价说:“诗之赋梅,唯和靖(林逋)一联(指‘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而已,世非无诗,无能与之齐驱耳。词之赋梅,唯白石《暗香》《疏影》二曲,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自立新意,真为绝唱。”

据传,范成大让家伎习唱《暗香》《疏影》后大为喜悦,特意把家伎小红赠送给姜夔。

虽说姜夔的盛名如斯,但他的人生遭遇非常失意落魄,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姜夔少年孤贫,十四岁那年父亲姜噩在汉阳知县任上病卒后,姜夔就一直依靠姐姐,直到成年。他四次回乡参加科举考试,都名落孙山,只好在扬州、江淮一带四处流寓,后来又客居湖南。

姜噩三十一岁时认识了诗人萧德藻,两人结为忘年之交。后来,萧德藻又把自己的侄女许配给姜夔。萧德藻调任湖州乌丞县令后,姜夔也与萧家随行。

途经杭州的时候,萧德藻介绍姜夔认识了著名诗人杨万里,杨万里也与姜夔结为忘年之交。之后,杨万里写信把姜夔推荐给著名诗人、曾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的范成大,范成大当时已经告病回老家苏州休养,他也极为喜欢姜夔的诗词,认为姜夔高雅脱俗,翰墨人品酷肖魏晋人物,姜夔由此名声远扬。

姜夔寓居湖州十多年。因为他住在风景优美的湖州弁山苕溪的白石洞天,朋友潘德久就称他为“白石道人”。

姜夔为人潇洒不羁,名流士大夫都争相与他结交。朱熹不仅喜欢他的文章,还佩服他深通礼乐。辛弃疾对他的词也深为叹服,曾和他填词互相酬唱。

姜夔三十六岁客游合肥时,有两位的相好歌伎,彼此之间情深意厚,后来他做了很多诗词来纪念这段美好时光。

大约三十九岁时,姜夔在杭州结识了世家公子张鉴。张鉴是南宋大将张俊的诸孙,家境豪富,在杭州、无锡都有田宅。他对姜夔的才华也很欣赏,因为姜夔屡试不第,曾经想出资为姜夔买官,但姜夔不想用这种让人羞愧的方式进入仕途,婉言谢绝。此后姜夔经常出入张鉴家,与他作诗填词唱和。

萧德藻被侄子萧时父迎归池阳之后,姜夔在湖州失去依傍,于是移家杭州,依附张鉴及其族兄张镃,在杭州居住终老。张鉴是姜夔晚年最好的知己,两人友谊极深,姜夔自己说:“十年相处,情甚骨肉。”张鉴死后,姜夔非常悲痛,作诗哀挽,可见其情意之深。

自张鉴死后,姜夔的生活逐年走向困顿。两年之后的杭州大火灾中,姜夔的家产图书几乎被烧光。由于亲朋好友相继故去,姜夔投靠无着,难以为生,六十岁之后,还不得不为衣食奔走于金陵、扬州之间。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