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中的马革裹尸是什么意思?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2-16 16:05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中的“马革裹尸”是什么意思?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出自清代徐锡麟的《出塞》。全诗如下:

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中的马革裹尸是什么意思?

马革裹尸是英勇作战、战死于战场的意思。《后汉书·马援传》记载道:“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

诗的开头两句颇具气势,写出征的战士应高唱战歌,挥举大刀,一直把清朝统治者杀到关外。后两句写得极其悲壮,抒发了作者的情感,作为一名战士,想到的只是为国捐躯,根本不去考虑身后事,为国捐躯,死得其所,又何必“马革裹尸还”呢?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义无反顾的革命激情和牺牲精神,充满了英雄主义气概,把一腔报效祖国、战死疆场的热忱抒发得淋漓尽致。

然而就在写下这首诗的一年后,也就是1907年,徐锡麟英勇就义,时年三十五岁。

1907年,革命党人决定在多地同时发动起义。徐锡麟在安庆起义,秋瑾则准备在金华起义。起义原定7月19日,却因有革命党人在上海被捕,供出了起义计划,以及策划起义者的代号。

两江总督致电安徽巡抚恩铭,说安庆有革命党人准备起事,并提供了起事者的代号。恩铭接电后,马上召见安徽省警察局局长徐锡麟商议对策。

徐锡麟赫然发现自己的代号也在其中,于是将起义提前至7月8日,巡警学堂举行毕业典礼那天。然而恩铭8日有事,毕业典礼又提前至7月6日举行。于是起义又改到了7月6日,这样导致了徐锡麟起义前没有时间做好充足的准备。

7月6日,巡警学堂毕业典礼开始,恩铭和安徽各大官员齐集于此。徐锡麟向恩铭递上毕业名册,口头报告了毕业人数后,便大声对恩铭说今天有革命党起事。

恩铭大惊,问道:“人在何处?什么人?”徐锡麟拔枪而出,应声答道,他就是革命党。话音未落,徐锡麟就朝恩铭连开数枪。

惊魂未定的恩铭身中七枪,一中唇,一中左掌手心,一中右腰际,余中左右腿,都没有击中要害。文巡捕陆永颐一声大喊,扑上去以身体掩护恩铭,剩下的子弹都射进了陆永颐的背部,陆永颐当场毙命。

徐锡麟枪弹打光,随即进入一旁的小室装填子弹,武巡捕车德文趁机背起重伤的恩铭朝礼堂外跑。在一片混乱中,一名革命党人从后面一枪击中恩铭,致使他抢救无效身亡。而徐锡麟和他的革命党人没跑多远,就被活捉了。

被捕后的徐锡麟开始接受审讯。主审的有藩司冯煦和臬司毓秀。冯煦问徐锡麟:“恩铭巡抚待你不薄,又是你的恩师,你怎么会想杀他呢?”

徐锡麟回答说,恩铭待他是很仁厚,但这是“私惠”;他杀恩铭,这是天下的“公愤”。然后徐锡麟问:“恩铭究竟死了没有?”

臬司毓朗答道,恩铭大人只受了点轻伤,经医师诊治,已经痊愈,明天就来亲自审你了!

徐锡麟听后,失望至极。不料毓朗又补了两句:“你知罪了吗?明天就要剖你的心肝了!”徐锡麟立即狂笑起来:“看来恩铭是死了!我心满意足了。明天就是千刀万剐,也在所不惜!一副心肝又算得了什么?”

他们又问徐锡麟有哪些同党。徐锡麟回答,革命党人多得很,安庆只有他自己。

他们还要徐锡麟写供词。他提笔疾书,立刻写了数千言,写完后自己诵读一遍,然后又推敲修改,仿佛是在书房中著书。他的供词,写的都是“杀尽贪官”“推翻清廷”“恢复中华”等内容。当晚,徐锡麟被凌迟处死。

文史专家林文彪曾说:“按照他这样的家庭出身与资质,徐锡麟如果没有参加革命,完全可以是一个锦衣玉食、前途光明的人。但他却为了民族大义放弃了家庭,成了一个义无反顾的旧民主主义激进革命家。”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