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十九首·十九·明月何皎皎原文赏析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18 00:20

古诗十九首·十九原文

古诗十九首·十九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纬。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汉·无名氏

古诗十九首·十九·明月何皎皎原文赏析

古诗十九首·十九赏析

这一首诗仍然是表达闺中少妇对丈夫的思念。

它从月光开始写起:“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纬。”“罗床”又叫“匡床”,是一种三面都用短栏杆或者挡板围起来的老式床。这个“纬”通“围”,就是指匡床三边的围栏。这位思妇月夜难眠,看着月光越来越明亮,入室照床,这就更睡不着了。这样的写法,不仅能增加诗歌的场景美,而且是很符合生活常识的。月夜对睡眠的影响,有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原因。首先是明亮的月光会形成光干扰,这是物理原因;其次是月光会影响心情,让人更难平静,这是心理的原因。这个心理原因也是有科学根据的。大家知道,海洋的潮汐现象是和月亮密切相关的,月亮的引力在影响潮涨潮落。人的身上,封闭的血液循环系统也是一片海洋,它也会受到月亮引力的影响。据统计,有两类事情在月夜发生得特别多,一是爱情,一是凶杀,因为这两类事情都和激情有关,而月亮会激发人的情感状态。激情难抑,自然就不易入睡,何况诗中的人物又是一位丈夫远行、独自在家的思妇。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忧”和“愁”是两件事:“忧”是为她出门在外的丈夫担忧,比如他晓不晓得天寒加衣呀?有没有生病呀?路上累不累、吃得怎么样啊?……有种种挂念,这个就是“忧”;“愁”是她自身的焦愁,她独自在家有种种郁闷和烦恼,又无人诉说,所以发愁。“寐”的本义是浅睡眠。忧愁在心,明月在床,她实在无法入睡,只好“揽衣起徘徊”。这个“揽”写得多么细致啊:她就随手一伸,把挂在匡床边上的衣服这么轻轻拽过来,这就是“揽”,它既描摹了这位少妇起床的轻柔和慵懒之态,也让我们知道她在日常生活中是很细心的——要是像我们有些人睡觉,衣服脱了就随手一丢,等你起来的时候就不可能是这么随便一“揽”,那就要“找”,说不定还要东瞅西瞅地找好一阵!读诗需要细心体会,要能够进入诗歌描写的场景,才知道这些动词用得之传神。后面的“徘徊”又是一个叠韵连绵词,是形容这位少妇下床之后最初的动作,是在室内走来走去,绕室踱步。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这两句诗写得非常委婉,既是在设身处地替她丈夫着想,又很含蓄地暗示说“还是该早点儿回家”。“客”就是她远行在外的丈夫,因为是远行在外,所以称“客”;旅行在外,是可能会遇到一些赏心乐事的,所以她猜测“云乐”,就是“说起来很快活”,但它前面有一个“虽”字,就是说她要强调的是另一层意思:外面再好耍,还是有种种不方便,毕竟是东飘西荡的,人安定不下来,还是不如回家。“旋”就是车一转,回过头来,这是在劝她丈夫掉头回来,不要再往前走了。

越是这样想,她越是睡不着,又从室内走到了户外:“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这个“彷徨”也是叠韵连绵词,和“徘徊”是同样的意思,用不同的词汇,是为了避免重复。后一句看似一句问话,其实是叹息和哀伤:我这些忧愁,这样的心情,没有倾诉对象,连自己的父母亲都不一定能够理解,别人更难体会!凡是可以言说的忧愁,都是可以缓解的,唯有这种找不到人说的忧愁,因为无可告诉,才真要把人愁死了。

“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引领”是抬起颈项,是想加快步伐时自然而然的动作,因为她在庭院里彷徨的时候,是心事重重的,自然是低着头的;但她的忧愁和伤心仍然无法排遣,甚至还越想越痛苦,只好赶紧跑回房中。为什么?她太痛苦了,想要痛哭一场,又怕左邻右舍听见,这才赶紧往回走,“还”就是回。回到房中,这下她忍不住了,“泪下沾裳衣”,就是泪水流下来把上下的衣服都打湿了,因为“下为裳上为衣”,足见她流的泪水之多,也就可以想见这位思妇伤心的程度。

我们为什么要读诗歌?因为好的诗歌能帮助我们了解人性的深沉,了解爱情的万古常新,了解爱情的美丽、艰难和痛苦。学习诗歌的目的就在这里。如果一个人满脑壳都是三角几何代数,一天到黑就只知道计算,不懂得人的感情,那个人就实在没有趣味,那样的人可以请来当工程师,不能当你的丈夫。

诗不是教我们怎样生活,而是帮我们理解生活,了解不同性别、不同境况之下,人情的委婉和微妙,认识心灵深处那些似乎难以说清、却又缠绕不去的心绪、情感。这就是诗歌的作用。除此之外,诗歌没有别的作用。以前苏联有个诗人叫马雅可夫斯基,说什么诗歌是“旗帜”、是“炸弹”,那是他乱说,胡扯!啥子旗帜和炸弹哦,那些都是宣传品,宣传只能收一时之效,时过境迁就一钱不值了。唯有这些抒发人类共同的情感、揭示人性的复杂和委屈的诗歌,才能穿越时空,影响不同时代、不同遭遇、不同思想的读者,这样的诗歌才能够不朽。

更多佚名的诗

阅读排行